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案4.納呆、上腹脹滿(胃下垂)

[案例]
陳某,男,43歲。1979年3月16日初診。
主訴:
納呆,上腹脹滿半年多,加重1個多月。患者身材瘦長,半年多來納食不振,噯氣,上腹脹滿,并有下墜感,食后更甚,時而聞及胃部振水音,身軟乏力,精神不振,偶有腸鳴。脈沉弱,苔薄白。X線鋇劑檢查,胃小彎至髂嵴連線距離4.2cm,胃有滯留感。西醫診斷為胃下垂。
中醫辨證:
脾氣虛弱,中氣下陷。治以健脾和胃,補氣升陷。
擬方:
黃芪 20g,黨參 9g,柴胡 6g,升麻 6g,茯苓 9g,白術 9g,當歸 9g,陳皮9g,半夏9g,麥芽20g,甘草6g。水煎服。6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
3月24日:藥后精神好轉,食欲稍好,但多吃即不消化,腹部脹滿,有沉重下墜感。脈舌如上。
照上方加砂仁 (后下)6g。水煎服。6劑。
3月31日:食欲明顯改善,精神佳,噯氣減少,腹部舒適,脹滿沉重感減輕。脈較前有力,苔薄白。
照3月16日方加砂仁6g,廣木香6g。水煎服。12劑。
4月17日:患者感覺良好。精神佳,食欲增,腹部不脹,肢體有力,體重增加。脈沉而有力,苔薄白。昨日做消化道造影,胃小彎至髂嵴連線1cm,較前上提3.2cm。
照3月16日方改黃芪15g,砂仁6g。續服半月,并注意飲食調理。
[解析]
本例經X線造影確診為胃下垂。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多由素體稟賦不足,先天體質因素,或長期飲食失節,或勞倦傷脾等致中氣不足,氣機逆亂,上舉無力所致。由于脾胃虛弱,升降失和,中氣下陷,故納食不振、脘腹脹滿、食后加重;脾胃虛弱則胃納失常,氣血生化不足,精微物質無以濡養肌體,故形體消瘦、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脾胃虛弱,胃氣降濁乏力,排空弛緩,故有振水音;氣機失和,腸道蠕動亢進,故有腸鳴之聲;脈沉弱為脾虛氣弱、正氣虧虛之象。故辨證為脾氣虛弱,中氣下陷。治以健脾和胃、升提中氣之法。方中黃芪、黨參補元氣,益中氣,配以升麻、柴胡升提陽氣;茯苓、白術、甘草健脾益氣;麥芽消導開胃;陳皮、半夏和胃降氣,與黃芪、黨參相配,一降一升協調胃的動力;當歸與黃芪、黨參相伍益氣養血。后加砂仁、木香溫中化濕行氣;諸藥合用,以使脾氣升,胃氣降,升降動力協調,共達健脾益氣、補中升陽之效果。
[感悟]
近年來有關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備受關注,這些胃腸運動功能性紊亂疾病,如反流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其發生多與胃腸收縮和張力下降或消化道協調性減弱有關。而中醫學又如何認識胃腸運動呢?
根據中醫理論,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和腐熟,小腸為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濁,大腸為傳導和排泄,共同完成食物消化的全過程。后又按“大小腸皆屬于胃”,把兩者緊密相連,最終形成了“脾胃學說”。而其基本內容是脾運胃納和脾升胃降。所謂脾升胃降不僅是脾胃功能活動的表現形式,也是脾胃運動的規律。脾升即升清,將水谷之精微輸達于心肺,布于周身。胃降即降濁,由胃氣的推動將食物送入于胃,后又將食糜移入小腸,并運糟粕下行。這種清升濁降,密切協調,保證了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若脾胃氣機逆亂,則導致升降失司而引發疾病。顯然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是病之本,而氣機升降失調是發病的關鍵。因而在治療上不僅要健脾益氣,還要調理氣機,以保證升清降濁的平衡,這是其一。第二,要適當配伍消導化滯藥物,如谷芽、麥芽、神曲、萊菔子等。胃下垂者因消化呆滯,食物在胃停留時間較長,胃的負荷較重,下垂幅度也就較大,故加用消食開胃藥物,可加快食物的消化,減輕胃的壓力,有助于胃的復原。第三,重視飲食的調理,做到飲食有節,少食多餐,這對病情的恢復也有重要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里| 丰宁| 安岳县| 政和县| 武陟县| 吉林市| 正阳县| 永胜县| 通渭县| 台江县| 高要市| 郑州市| 乳山市| 阳江市| 临漳县| 吉安市| 上饶市| 五寨县| 贡觉县| 新宁县| 朔州市| 资源县| 嘉兴市| 云林县| 茌平县| 逊克县| 林芝县| 京山县| 建始县| 星座| 腾冲县| 长垣县| 临高县| 临汾市| 紫阳县| 武义县| 潮州市| 布尔津县| 双牌县| 简阳市| 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