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2.胃痛、噯氣(胃黏膜脫垂癥)
[案例]
吳某某,男,40歲。1973年9月21日初診。
主訴:
胃痛五六年,加重2周?;颊呶辶陙斫洺N竿矗澈蠹又?,有時向右側臥位時疼痛更甚,左側臥位時疼痛減輕或緩解。飲食尚可,但食后腹部脹滿。常吐酸水,噯氣,腹部憋悶,大小便正常。脈沉弦,舌質暗紅,苔白夾黃。X線造影:胃黏膜脫垂癥,慢性胃竇炎。
中醫辨證:
氣滯血瘀,寒熱夾雜。治以和胃降氣,活血化瘀止痛。
擬方:
陳皮 9g,半夏 9g,旋覆花 (包煎)9g,代赭石 20g,茯苓 9g,白術 9g,白芍15g,蒲黃 9g (包煎),五靈脂 (包煎)9g,丹參 12g,麥芽 15g,甘草 6g。水煎服。 2 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
9月23日:食欲改善,仍食后胃部脹滿,胸部憋悶。脈弦,舌紅,苔薄黃。
照原方加柴胡6g,枳殼9g,黃連3g。水煎服。2劑。
9月25日:胃痛緩解,胸憋減輕,仍感胃部脹滿。脈舌如上。
原方去白芍。加厚樸6g。水煎服。2劑。
9月27日:胸部不憋,胃痛減輕,仍感胃脹不適,精神好,食欲佳,睡眠多夢。脈弦,舌質稍紅,苔薄白。改方如下:
茯苓 9g,白術 9g,陳皮 9g,廣木香 6g,白芍 9g,厚樸 6g,麥芽 24g,生龍牡 各30g,甘草6g。水煎服。2劑。
9月29日:病情好轉,近日未再胃痛,胃部脹滿亦減輕,精神良好。脈沉弦,舌質正常,苔薄白。
照9月27日方改白芍12g。2劑。
10月6日:噯氣減少,食欲佳,每日能吃500g。但食后腹不適,脈舌如上。改方為:
黨參 9g,旋覆花 (包煎)9g,代赭石 20g,陳皮 9g,半夏 9g,茯苓 9g,白術 9g,麥芽24g,神曲12g,厚樸6g,炒萊菔子12g,甘草6g。 水煎服。 2劑。
10月25日:病情穩定,大便稍稀。
10月6日方去炒萊菔子。加砂仁 (后下)3g。2劑。
10月30日:噯氣減少,飽食后上腹稍感不適,其他均好,似若常人。改方為:
黨參 9g,茯苓 9g,白術 9g,陳皮 9g,半夏 9g,砂仁 (后下)3g,厚樸 6g,甘草 6g。水煎服。續服7劑,以鞏固療效。
[解析]
胃黏膜脫垂癥系松弛的胃竇黏膜通過幽門垂入十二指腸球部所引起的一種病證。屬于中醫的“胃脘痛”“痞滿”等范疇。本病輕癥患者常無明顯癥狀,或僅有一般噯氣、腹脹等表現,故臨床上易被人們忽略,常在檢查時發現。
本病的發生常因情志失常、憂思郁怒、飲食不節、勞傷過度或有煙酒嗜好或藥物刺激等因素損傷脾胃所致。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氣機阻滯,氣血虧虛。因氣虛升提無力致黏膜滑脫,血虛則濡養失常,以致黏膜松弛或氣滯血瘀導致黏膜糜爛、出血疼痛。
患者由于脾胃虛弱,氣機阻滯,故胃部疼痛,脹滿不適;胃部喜溫喜按,說明中焦虛寒;胃氣上逆,故噯氣反酸頻頻;舌暗紅、苔黃為肝氣犯胃郁久化熱所致;脈沉弦為肝氣郁滯之象。氣血相互依賴,氣滯日久,必影響血行。故辨證為氣滯血瘀、寒熱夾雜之證,治宜和胃降氣、活血止痛之法。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陳皮、半夏降氣和胃;茯苓、白術、麥芽、甘草健脾和胃;蒲黃、五靈脂、丹參活血止痛;白芍斂陰止痛。爾后酌加柴胡、枳殼以疏肝氣,寬胸氣;加厚樸以降胃腸之氣滯,配黃連以清氣滯日久所致的胃熱。全方以降氣理氣為主,最后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鞏固療效,以防復發。
[感悟]
胃黏膜脫垂癥屬于中醫的“胃脘痛”“痞滿”等范疇。其病機是脾胃虛弱,這是其本,氣滯血瘀是其標。本病屬于本虛標實證。在病理演變過程中常夾雜寒熱,因而在辨證上要注意分清氣、血、寒、熱。比如就其主證胃痛而言,有氣滯胃痛、血瘀胃痛、寒凝胃痛、熱郁胃痛。故其治法用藥也就有所不同。痞滿是氣滯不通、胃氣不和的表現,可選用木香、砂仁等溫中行氣之品。噯氣是本病的常見標證,是胃氣上逆的表現,需用降逆下氣之法,常用旋覆代赭湯治之,效果甚好。值得注意的是代赭石為礦物質,其力重鎮,而本病的病機是脾胃虛弱,所以要用而不可重用,更不可久用,以免重鎮傷胃,一定要配合黨參以顧護胃氣。所以本病的治療原則是健胃和中,在此基礎上配合降逆下氣、溫中行氣、活血止痛等法。若病情緩和者,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治療。現代實驗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湯有良好的保護胃黏膜屏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