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證六十年驗案解析
- 羅國鈞
- 1137字
- 2021-12-17 23:12:52
案3.胸痛(肋軟骨炎)
[案例]
于某,女,56歲。1983年10月24日初診。
主訴:
胸痛1周。此前曾有輕度感冒,未服藥而自愈。后即出現胸痛,疼痛局限于左胸前部肋骨處,并有明顯壓痛,伴口苦、納呆、腰困。脈沉弦,舌胖,苔薄白。檢查左胸第3肋軟骨處隆起,高出皮膚1~1.5cm,有明顯壓痛。周圍皮膚無異常,化驗血常規正常。
中醫辨證:
熱郁痰聚,氣滯血瘀,痰熱瘀互結于胸。治以活血祛瘀,寬胸理氣,化痰清熱散結之法。
擬方:
當歸 9g,赤芍 12g,川芎 6g,桃仁 9g,紅花 6g,丹參 12g,瓜蔞 15g,薤白9g,茯苓12g,炒山楂12g,大黃3g。水煎服。2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
10月26日:服藥后疼痛減輕,食欲稍好,仍口苦,脈舌如上。
照上方改丹參15g,茯苓15g,加連翹20g。2劑。
10月30日:左胸骨處疼痛減輕,口不苦,惟大便稀。
照10月24日方去大黃,改瓜蔞12g。加白術9g,薏苡仁20g,連翹20g。水煎服。2劑。
11月2日:胸痛不明顯,左胸肋軟骨處突起縮小,壓痛不明顯。脈沉,舌質正常,苔薄白。改方為:
當歸 9g,赤芍 12g,川芎 6g,桃仁 9g,紅花 6g,丹參 15g,連翹 15g,茯苓 9g,白術9g,枳殼9g,甘草6g。水煎服。2劑。
11月4日:胸痛消失,左肋軟骨處平坦,壓之不痛,脈舌正常。
照11月2日方去赤芍。加白芍15g,枸杞子12g。再服2劑。意在提高扶正之力,以鞏固效果。
[解析]
本病西醫診為肋軟骨炎,又稱非化膿性肋軟骨炎,其發病與呼吸道感染有關。其病因多認為系病毒感染所致,屬于中醫學“胸痹”范疇。
本例病史很明確,此前曾患感冒。由于感受外邪,肺中蘊熱,熱灼津液為痰,痰熱壅結,氣機郁滯,血脈痹阻,痰熱瘀互結于胸軟骨處而致胸肋突起;血脈不通,不通則痛,故而局部疼痛和壓痛;口苦說明余熱未清;舌胖為濕邪之象,故辨證為氣滯血瘀,濕聚為痰,痰熱瘀互結于胸,治以活血祛瘀,寬胸理氣,清熱化痰散結之法。方中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參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瓜蔞、薤白宣痹散結;茯苓祛痰利濕;山楂化瘀健胃;大黃清熱化瘀;后加金銀花、連翹,加大清熱解毒之力,增加散結之效;后又因大便稀溏加白術、薏苡仁以增健脾祛濕之作用。諸藥合用,標本同治,迅即使腫消痛止而病痛得愈。
[感悟]
肋軟骨炎多見于呼吸道感染之后身體虛弱者,中醫辨證多屬本虛標實證。治療時當以急則治標以止痛為先,采取活血化瘀,清熱化痰,宣痹散結,理氣止痛之法。因為無論是外邪侵襲或臟腑內傷,在其病理演變過程中都可造成氣滯血瘀、脈絡不通而胸痛,所以待邪去痛止之后,再適當培補正氣。
活血祛瘀止痛之藥甚多,如常用的川芎、赤芍、丹參、桃仁、紅花、延胡索等,通常是有效的。炮甲珠價格昂貴,普通患者經濟上難以承受,為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不宜作為常規或首選用藥。
鑒于本病之發生多與呼吸道感染有關,故適當加用清熱解毒之品,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黃芩等有助于病情之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