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證六十年驗案解析
- 羅國鈞
- 1807字
- 2021-12-17 23:12:52
案2.聲音嘶啞(慢性咽炎)
[案例]
鄭某某,男,22歲。1978年7月15日初診。
主訴:
聲音嘶啞1年余。患者自去年感冒后出現聲音嘶啞,有時甚至不能發音,曾就診多家醫院,服各種藥物治療,其中多以補品為主,如人參、黃芪、胎盤粉等,但均未見效果。刻下:咽部干痛,口干欲飲,時而胃部脹滿隱痛,飲食稍差,大便稀溏。脈沉,舌質紫,苔白。耳鼻喉科檢查:咽部黏膜呈慢性炎癥改變,雙側聲帶邊緣充血,閉合差。診斷為慢性咽喉炎。
中醫辨證:
邪熱內郁,肺陰耗傷,血瘀濕阻,氣道不利。治以清熱養陰,化瘀利濕,宣散肺氣,利咽開音。
擬方:
玄參 24g,連翹 24g,山豆根 9g,赤芍 24g,茯苓 15g,丹參 15g,薏苡仁30g,蟬蛻9g,木蝴蝶9g,丹皮6g,紅花6g,薄荷 6g。 水煎服。3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
7月19日:藥后咽喉干痛減輕,胃部舒適,大便稀,頭稍暈。舌質紫,苔白膩減輕。
7月15日方加白術9g。水煎服。3劑。
7月22日:頭暈好轉,咽痛減輕。脈舌如上。效不更方。
照7月19日方,再服3劑。
7月26日:仍感咽部輕微干痛。
照7月15日方加生地12g。水煎服。3劑。
7月29日:咽痛減輕,說話聲音較前清亮,稍感胃部不適。脈沉,舌紫,苔白膩。鑒于血瘀、濕濁較顯,改方為:
赤芍 24g,川芎 6g,桃仁 9g,紅花 6g,丹參 15g,茯苓 15g,薏苡仁 30g,滑石15g,玄參12g,連翹 24g,山豆根 9g,蟬蛻 9g,木蝴蝶 9g,甘草 3g。 水煎服。3劑。
8月4日:說話聲音明顯較前響亮,口不甚干,咽不痛,小便多,大便正常。脈沉,舌質稍紫,苔白滑。
照7月29日方去滑石、蟬蛻。加白術9g。水煎服。3劑。
8月7日:說話聲音正常,病已基本痊愈。脈沉,舌質正常,苔薄白,舌根白滑。改方為:
赤芍 15g,當歸 9g,川芎 6g,丹參 15g,紅花 6g,茯苓 12g,白術 9g,薏苡仁15g,連翹15g,蟬蛻9g,甘草6g。水煎服。再服3劑以鞏固療效。
[解析]
本例以聲音嘶啞甚至不能發音為主證,但其病理演變較為復雜,表現在:①感冒之后出現音啞,實乃外邪侵襲、肺氣失宣所致。爾后用藥多系滋補之品,如人參、黃芪等,其性溫燥,以致肺熱郁閉更甚,造成肺失宣肅,聲道不利,發音不揚。②患者口干明顯,而且干而欲飲,說明肺熱津傷。③伴有胃部脹滿,隱痛不適,大便稀溏,舌苔白。說明脾胃失和,濕阻脾胃。④病程較長,舌質紫。顯示氣血不和,內有瘀血痹阻之象。顯然,綜合其病理因素,熱、濕、瘀夾雜一起,合而為患。參考耳鼻喉科檢查,咽部黏膜慢性炎癥改變,聲帶充血,閉合不全。所以,本病中醫謂之“喉喑”,西醫診為慢性咽喉炎是確切無疑的。
患者初感外邪,予以疏散風寒或清肺泄熱之法本可治愈,由于治療不當,過用溫補之劑,以致肺有燥熱,津液被灼,聲道燥澀,會厭開合不利而致音啞,加之濕濁困脾,血脈瘀阻,形成熱、濕、瘀夾雜之證,故本例辨證為邪熱內郁,肺津耗傷,血瘀濕阻,氣道不利。治以清肺養陰,祛瘀利濕,宣肺開音。方中玄參、連翹、山豆根均有清熱解毒之功能,但三者各有特點。玄參既能清熱瀉火,又可養陰潤燥,對咽喉腫痛有良好效果;連翹清熱解毒,又可消癰散結;山豆根清熱解毒而利咽喉,為治咽喉腫痛之要藥,與玄參相配伍利咽效果更能相得益彰;茯苓、薏苡仁祛濕;赤芍、丹參、紅花活血化瘀;丹皮清熱涼血而活血;蟬蛻、薄荷疏風散熱,與連翹相配伍善治咽痛音啞等證;木蝴蝶潤肺止咳,清咽開音。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養陰、祛濕化瘀、利咽開音之效。隨著瘀散熱清,爾后加大健脾祛濕之品,終使病情得以康復。
[感悟]
音啞又稱失音,中醫古籍稱之“喉喑”。其病雖屬喉與聲帶的疾患,但與肺腎關系密切。喉屬肺系,肺脈通于會厭,腎脈挾舌本。《靈樞?憂恚無言》云:“會厭者,音聲之戶也。”肺主氣,腎藏精。腎精充沛,肺氣旺盛,則鼓動聲道而出聲,故凡外邪阻塞肺竅,或肺腎虧虛均可影響會厭,開合不利而致失音。
臨床依據起病的緩急,病程的長短,分為暴喑(急性)和久喑(慢性)兩類。急性多由外感引起,慢性多為肺腎虧虛所致。在病理演變過程中常影響脾的運化而成濕痰,甚至痰熱互結,或久病引起血行不暢而成血瘀。所以,治療時切不可忽視,要注意配合祛濕化痰、活血化瘀的應用。
要特別強調一點,臨證時要重視并善于運用宣散肺氣之法,特別是外感失音時更要注意,因聲音出于肺。凡外邪壅塞肺氣,升降失司,氣道不利,即可導致聲音不揚,故宣散肺氣可使聲音易復,切不可亂用溫燥斂肺之品,使肺氣郁閉,造成病情遷延難愈,不僅外感失音如此,內傷失音也應在補虛基礎上,加以宣肺利氣、利咽開音之品,如蟬蛻、木蝴蝶、桔梗、薄荷、牛蒡子等,有助于聲音之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