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呼吸系統病證案例

案1.惡寒、發(fā)熱(感冒)

[案例]
王某,男,52歲。1974年9月6日初診。
主訴:
惡寒、發(fā)熱2天。患者發(fā)熱、微惡風寒,流涕,打噴嚏,頭痛,輕微頭暈,胸悶,無汗,輕咳,痰不多,納呆,口干,口苦,耳鳴,失眠,脊背疼痛,肢軟乏力,大便中含不消化食物,臭味特重。脈浮數,苔白膩。體溫38.5℃?;灠准毎?3 500/mm 3,中性粒細胞90%,淋巴細胞10%。
中醫(yī)辨證:
外感風寒,暑濕內蘊。治以疏散風寒,芳香化濕,輔以清熱解毒之法。
擬方:
藿香 9g,佩蘭 9g,羌活 3g,荊芥 6g,防風 6g,蒼術 9g,厚樸 6g,桔梗9g,杏仁9g,金銀花15g,連翹15g,桂枝6g,甘草6g。水煎服。2劑。今日即服1劑。
9月8日:患者就診返家后,下午1點服上方。服后微微汗出,4點測量體溫即已正常。服完2劑后,自覺病已好大半。目前無寒熱,不流涕,頭不痛,僅感頭悶,咳嗽減輕,咳痰亦少,仍納差,身軟乏力,大便正常。脈沉而濡,舌尖紅,苔薄白舌根膩。
復查血常規(guī):
白細胞7 600/mm 3,中性粒細胞66%,淋巴細胞34%。鑒于濕熱仍有殘留,改方為:
藿香9g,佩蘭9g,陳皮 9g,蒼術 9g,厚樸6g,半夏9g,杏仁9g,桔梗9g,茯苓12g,麥芽 24g,神曲12g,甘草 6g。 水煎服。2劑。
9月11日:患者一般情況大為好轉,飲食增加,咳嗽不明顯,惟感身軟肢困。脈沉,苔薄白,舌根稍膩。改方為:
黃芪 12g,茯苓 12g,白術 9g,黃芩 9g,山藥 15g,木瓜 15g,麥芽 20g,神曲12g,甘草6g。水煎服。續(xù)服2劑。
[解析]
本例為一外感暑濕證,即暑濕感冒。是因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所致。當時雖已初秋,然“秋老虎”之暑濕,仍有余威。由于外感風寒,衛(wèi)陽被郁,故而惡寒發(fā)熱;肺合皮毛,衛(wèi)氣通于肺;風寒傷肺,肺失宣肅,故咳嗽吐痰;衛(wèi)陽被抑,故頭痛,無汗;暑多兼濕,濕阻中焦,氣機不暢,則胸悶;濕濁困阻脾胃,清陽不升,則致納呆,耳鳴,失眠;外邪郁內,迅即化熱,加上暑熱之氣,故而口干口苦;脈浮數為外感之象,苔白膩為濕盛之表現。顯然,本例為外感風寒并兼夾暑濕之證,而白細胞之所以較高,說明患者系病毒與細菌的混合感染所致。
鑒于風、寒、濕、熱合而為患,故治療亦應多方兼顧,采取疏散風寒,芳香化濕,佐以清熱解毒之法。方中藿香、佩蘭芳香化濕以解表;蒼術、厚樸、半夏燥濕以和中;荊芥、防風、羌活、桂枝以疏風散寒;桔梗、杏仁、甘草宣肺止咳化痰;金銀花、連翹清熱滌暑解毒。全方緊扣病機,有的放矢,故而效果顯著。藥后2個多小時體溫即降至正常。服藥2劑,諸癥好轉,血常規(guī)亦恢復正常。
顯而易見,遵循中醫(yī)理論,緊扣病機,藥少力專,雖花錢不多,也是能取得滿意療效的。
[感悟]
感冒是一種常見病。從病因上來說,可分為風寒證與風熱證,即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然而夏季和夏秋季節(jié)交替時很容易發(fā)生暑濕證。因暑多兼濕,結果形成風、寒、暑(熱)、濕夾雜為患,出現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咳嗽、吐痰、胸悶、納呆、肢困乏力等癥狀。因此,對暑濕感冒的治療,應把握多個方面,而非簡單發(fā)散風寒或發(fā)散風熱之法。
1.發(fā)散應適可而止,不可過度。
發(fā)汗解表主要適用于外邪初入肌表,即外感初期,常用藥如荊芥、防風、柴胡、蘇葉等。發(fā)汗解表可有效退熱,但應用時要注意,解表應微微汗出為宜,尤其對年老體虛、產后婦女,切不可過汗、大汗,以防耗氣傷津。
2.芳香化濕以解表。
對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的暑濕感冒,要善于應用芳香化濕之品,如藿香、佩蘭等。藿香、佩蘭功能清暑除濕,疏散表邪,理氣和中。其特點是既能解表散熱,有效退熱,又可改善濕濁困阻所引起的脘腹脹悶、納呆、惡心等消化道癥狀。
3.適當配合清熱解毒。
暑濕感冒者既有濕,又有熱,熱郁濕中,郁熱不解則成毒。然而濕性黏膩,故而濕、熱、毒難解難分,因而加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重在清熱解毒,有助于控制病勢。吳鞠通之新加香薷飲,即在三物香薷飲中加用金銀花、連翹,以增清熱滌暑之力。
同為感冒,因節(jié)令氣候之不同而證候有異,治法用藥也有所差別,臨證時應細審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武县| 安徽省| 龙川县| 建昌县| 团风县| 革吉县| 西青区| 广饶县| 山东省| 三台县| 宣威市| 定日县| 平原县| 建阳市| 长岭县| 浦城县| 舟曲县| 湄潭县| 遂平县| 闽侯县| 化隆| 稻城县| 吉安市| 博客| 芦山县| 商水县| 克拉玛依市| 莱州市| 思茅市| 新巴尔虎左旗| 黎平县| 渭南市| 天津市| 满洲里市| 合作市| 巍山| 久治县| 石河子市| 宣恩县| 拉萨市| 类乌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