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案8.頭暈、嘔吐、發熱(病毒性腦炎)

[案例]
高某某,男,62歲。2013年9月17日初診。
主訴:
頭暈、嘔吐、發熱3天。患者初感頭暈、嘔吐,繼而發熱,體溫持續在39℃以上,因高熱不退,住入某醫院。經對癥治療及靜脈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病情稍見好轉,但體溫仍高。刻下:患者發熱不退,精神萎靡,神情癡呆,沉默寡言,語音低沉,納食不振,時有嘔吐,身軟乏力,口中黏膩,咳嗽,咳少量痰,偶感頭部悶疼不適。脈沉弱無力,苔白膩。查體:心肺未見異常,未見腦膜刺激征。血常規正常,血沉35mm/h,尿檢:白細胞3~5/HP,管型3~5/HP,肝功能正常,膽固醇5.61mmol/L。頸部彩超:右頸動脈硬化,伴多發斑塊形成及右鎖骨下動脈斑塊形成。腹部B超:右腎小結石,前列腺增生。CT:右肺中葉、左肺下葉可見滲出性病變;雙側胸腔少量積液。核磁檢查:多發性陳舊性腔隙性腦梗死,雙篩竇、上頜竇炎癥。腦脊液常規:白細胞、糖及氯化物、蛋白均正常。西醫診斷為病毒性腦炎、動脈硬化、腔隙性腦梗死、腎結石、前列腺增生。雖經西醫多方治療未能控制病情,遂改投中醫治療。
中醫辨證:
濕熱蘊結,彌漫三焦。治以祛濕清熱,分利三焦。
擬方:
藿香 9g,佩蘭 9g,茯苓 15g,蒼術9g,陳皮 9g,杏仁 9g,金銀花 20g,連翹 20g,柴胡 9g,黃芩 9g,枳實 6g,麥芽 20g,蒲公英 30g,薏苡仁 20g,炒山楂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3劑。
9月19日:服藥后體溫下降正常,現已出院改服中藥治療。刻下:頭不暈,不嘔吐,仍感精神不振,說話無力,納呆,脊背沉困,身軟乏力,口干口苦。脈沉弦,苔薄黃。隨癥改以下方:
黃芪 15g,生地 20g,玄參 15g,柴胡 6g,黃芩 12g,金銀花 20g,連翹 20g,板藍根20g,蒲公英 30g,葛根 15g,茯苓 9g,白術 9g,赤芍 15g,炒山楂 12g,麥芽20g,丹皮 12g,丹參15g,甘草 6g。 水煎服。7劑。
9月27日:服藥后感覺良好,體溫正常,面色滋潤,精神振作,說話聲音增高。惟感腰困、身疼,睡眠不實。脈沉而弦滑,苔白稍膩。
黃芪15g,蒼術 9g,茯苓 15g,當歸 9g,赤芍 15g,丹參 15g,川芎 6g,川斷12g,枸杞子15g,麥芽20g,神曲12g,金錢草20g,炒棗仁15g。水煎服。10劑。
10月7日:病情顯著好轉,面色潤澤,精神煥發,聲音高昂,說話流利,食欲好,體力增,睡眠亦好轉,不咳嗽,痰少。惟感背困,現已恢復到既往正常狀態。復查血尿常規、血沉均正常。脈沉而有力,舌尖紅,苔薄白。
照9月27日方去蒼術、神曲、炒棗仁。加柴胡6g,黃芩12g,澤瀉12g,丹皮12g,連翹20g。水煎服。14劑。
10月21日:一般情況良好,無明顯不適。脈沉弦稍數,苔薄白。
照9月27日方去蒼術、神曲、炒棗仁。改茯苓12g。加白術9g,柴胡6g,澤瀉9g,紅花6g,黃芩9g,甘草6g。水煎服。7劑。
10月27日:現已正常上班和生活。惟感夜尿稍多,每晚3次,其他均好,似如常人。脈沉而有力,苔薄白,根稍膩。改以下方鞏固之:
黃芪 15g,茯苓 12g,白術 12g,當歸 9g,赤芍 15g,丹參 15g,紅花 6g,柴胡6g,黃芩 9g,澤瀉 9g,枸杞子 15g,金錢草30g,制首烏12g,山萸肉12g,甘草 6g。7劑,水煎服。
[解析]
本例以頭暈、嘔吐,繼而發熱為主證,結合發病季節,首當考慮濕溫之可能。西醫則見于多種疾病,而以病毒性腦炎為主。鑒于患者病證較多,治療當應遵循急者治其標的原則,首當盡快控制體溫。
當前患者高熱不退,說明熱勢仍盛,而濕象卻更為彌漫。由于濕濁上蒙清竅,清陽不升,故而頭暈。濕濁困阻脾胃,胃氣上逆而嘔吐。濕阻中焦,胃納功能失職則納呆。濕濁困脾,四肢肌肉失養故而四肢沉困乏力。濕濁上蒙,清陽不展,以致精神不振、神情癡呆。口中黏膩、舌苔白膩均為濕盛之象。顯然證屬濕熱蘊結,濕重于熱。治當祛濕清熱、分利三焦之法。方中藿香、佩蘭芳香化濕;茯苓、蒼術燥濕;杏仁宣肺化濕;薏苡仁淡滲利濕;柴胡、黃芩清肝膽郁熱;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陳皮、枳實、山楂、麥芽、甘草理氣和胃健中。全方以祛濕為主,輔以清熱解毒,以達濕去熱清之效。服藥后立即見效,體溫恢復正常。
隨著濕邪漸消,陰津虧損之證日漸明顯,故加用黃芪、生地、玄參益氣養陰以扶正;配以黃芩、柴胡、金銀花、連翹、板藍根、蒲公英、丹皮以清熱解毒;加葛根、丹參、赤芍活血祛瘀,以改善心腦血脈之瘀阻;茯苓、白術、山楂、麥芽、甘草調理脾胃以改善后天化生之本。爾后配金錢草以利膽排石;配枸杞子、川斷補腎以固先天之本,從而使脾腎健壯,邪去正復,使病情得以加快恢復。
綜觀本例之特點,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氣分證并非突出,主要是以濕熱證較為明顯。本病的發生是感受濕熱病毒而引起,章虛谷曾說:“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其病機隨人體中氣之強弱而異,“中氣實者,病多在胃,而為熱重于濕。中氣虛者,病多在脾,而為濕重于熱”。但濕熱蘊久,必會熱盛傷津,所以在治療上面對高熱并非一定要采取大清氣熱,重用石膏、知母之品,而是重在祛濕,把化濕、燥濕、利濕集于一體,從而達到濕去熱清之目的。事實表明,以祛濕清熱之法,體溫也能迅即得到下降。
本例另一特殊之處是兼夾病較多,伴有動脈硬化、腔隙性腦梗死、上頜竇炎、高膽固醇血癥、滲出性胸膜炎、腎結石、前列腺增生等。但歸納起來不外濕熱彌漫三焦所致。濕熱在上,影響肺氣,濕熱邪毒上犯鼻竅,以致發生鼻竇炎;濕熱內蘊,氣血不和,血行不暢,久而成瘀,形成斑塊,乃至脈絡梗塞;濕熱在中,困阻脾胃,胃納脾運失職,水濕代謝失常;水停脅下,而成胸腔積液;濕熱在下,腎氣受損,以致前列腺增生;濕熱蘊結,煎熬尿液,久而形成結石。顯然患者諸多病證都和濕熱有關,濕熱久蘊而成瘀,最終又可導致正氣虧虛。因而治療上按照這個思路辨證施治,使眾多的伴發疾病迅即得以緩解和穩定,這正是中醫整體治療優勢的體現。
[感悟]
中醫學強調天人相應學說。許多疾病的發生與時令氣候有密切關系。長夏初秋之時,濕氣偏盛,濕熱病毒之邪最易侵襲人體,容易發生濕熱之病,溫病學家謂之濕溫。濕熱為患有其特點,表現為濕中釀熱,熱處濕中。臨床上雖有濕重與熱重之分,但治療時總要以祛濕為先,清熱必先化濕,要特別重視濕邪的輕重與轉化,務以祛濕為中心。隨著病程的發展,最后終必化燥傷津,導致氣陰耗傷,治療又當益氣生津以扶正。若濕溫化燥或痰濕內閉均可邪入心包發生神昏,治療當宜化濁開竅之法。
濕溫病是夏秋季的常見病,包括現在的許多疾病,如病毒性腦炎、傷寒、副傷寒、沙門氏菌屬感染、鉤端螺旋體病等。其治療應緊抓祛濕與清熱兩個方面。祛濕常用茯苓、澤瀉、滑石、薏苡仁、竹葉、通草等;清熱常用黃芩、連翹、梔子、金銀花、丹皮、知母、黃連等。黃芩清熱又燥濕,連翹善清上中下三焦之濕熱,與金銀花相伍更長于清熱解毒,不論對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都有很好的療效。
在祛濕時還應注意適當加用理氣之品。吳鞠通強調“氣化則濕化”。所以化濕必先調氣,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寶貴經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阳县| 桃园县| 巨野县| 定日县| 连平县| 扎鲁特旗| 平武县| 元朗区| 化德县| 保康县| 隆昌县| 永仁县| 萝北县| 龙口市| 邵阳市| 雷州市| 荣成市| 开平市| 周宁县| 林州市| 察哈| 德庆县| 永福县| 江川县| 伊通| 同江市| 壤塘县| 黑水县| 潮州市| 马尔康县| 长垣县| 那坡县| 岑巩县| 临朐县| 锡林郭勒盟| 裕民县| 贵州省| 抚远县| 通山县| 岗巴县|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