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證候要素與證素

一、證候要素與證素的理論與應用
21世紀之初,面對中醫藥證候規范化、現代化、診斷和療效評價等關鍵科學問題,為進一步揭示中醫證候核心內容,建立系統的辨證方法新體系,王永炎院士和朱文鋒教授分別撰文闡述關于建立辨證方法新體系的學術主張,并分別提出了證候要素及證素的概念,開辟了中醫證候研究的新領域,在中醫藥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證候要素
1.證候要素的概念及特征內涵
關于證候的認識,目前的主流認識是對疾病狀態下人體生理病理整體反應的概括。這一整體反應是包括病位、病因、病性、病勢、病理、癥狀、邪正關系、機體狀態等多維的“界面”。因此,王永炎院士將證候的特征概括為“動態時空、內實外虛、多維界面”,并提出證候要素的概念來表征、規范證候的研究,進而構建辨證方法新體系。
所謂證候要素,是指組成證候的主要元素,是對證候病因、病機的表征。理論上來說,所有的證候都可以由證候要素及其作用的靶位組成,亦可稱為病性類證候要素和病位類證候要素。“證候要素”主要著眼于病因,“證候要素靶位”著眼于病位,二者分別與癥狀相聯系。如在“寒濕困脾”證候中,寒、濕是證候要素,脾是證候要素靶位。王永炎院士的研究團隊在病機層面提出了6類,29個基本證候要素,即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生五氣:內風、內寒、內火、內濕、內燥;氣相關:氣虛、氣滯、氣郁、氣逆、氣脫、氣陷;血相關:血虛、血瘀、血脫、血燥、出血;陰陽相關:陰虛、陽虛、陰盛、陽亢;其他:毒、痰、水。每個證候要素要在病位層面上進行靶位的厘定。任一證候要素或證候要素靶位都具有不同于其他證候要素或證候要素靶位的特異性癥狀、體征及其組合。從宏觀范疇講,證候要素具有以下特征:①組成證候的最小單元;②每一證候要素都有不同于其他要素的特異性癥狀;③臨床所見的所有證候都可由證候要素組合而成。從證候要素的應用而言,證候要素又有如下特征:①降維降階,使證候界面有限化;②升階,使證候構成因素之間相關關系定性和定量化;③升維,全面把握證候的個性特征。
將證候要素及其靶位融合在一起則形成了如下的特征:①內實外虛:對某一證候要素或其靶位而言,臨床出現的穩定性與特異性較強的癥狀和體征常是判斷該證候要素或其靶位的主要依據,也是評價臨床干預效果的主要依據,稱為“內實”,而較弱的癥狀和體征則稱為“外虛”。②動態時空:針對不同的發病部位(空間)和不同的發病階段(時間),證候要素及其靶位存在著明顯的動態演變規律。③多維界面:認為證候要素涉及3個界面,即外感病邪、內生病邪、七情內傷、飲食居處、先天不足、外傷、寄生蟲等病因界面;虛寒、虛熱、實寒、實熱、真寒假熱、真熱假寒、寒熱錯雜等病性界面;虛實夾雜、真實假虛、真虛假實等病勢界面。而證候要素靶位也常被分為臟腑、形體(包括膜原、玄府)、官竅、經絡(絡脈)等界面。
由此而將復雜的證候分解為內容相對清晰、數量相對局限的“證候要素”與“靶位”,再通過各證候要素間的組合、證候要素與其他傳統辨證方法系統的組合等方式形成一個能夠體現中醫證候臨床復雜多變情況的多維多階的非線性辨證方法新體系。
2.基于證候要素的辨證方法體系與應用
基于證候要素的概念,王永炎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辨證方法新體系,提出:以象為素、以素為候、以候為證,病證結合、方證相應是辨證方法體系的中心理論。“證候要素”和“應證組合”是構建辨證方法體系的兩個重要環節,這兩個環節的關鍵在于“降維升階”。“降維”是把復雜的證候系統分解成較為簡單的證候要素來研究,“升階”則是進行應證組合,即通過證候要素之間的組合,證候要素與其他傳統辨證方法的組合,建立多維多階的辨證方法新體系。這一辨證方法新體系通過提取證候要素、厘定證候靶位、進行應證組合的步驟,按照據證言病、病證結合、方證對應的主要原則,進行系統對照、回顧驗證、互補互動的深層次的證候研究。
在病機層面,首先要提取證候要素,可以以6類29項基本證候要素為基礎,根據新的四診信息數據,或新的分析結果來進行修正完善。證候要素的提取可從古今文獻和大量的臨床經驗中發掘,也可以根據需求進行大規模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證候要素確定之后,以證候名稱下面的病機層面的癥狀內容為依據,進行深入的數據分析,以合理的方法提取各證候要素下屬的內容,根據各癥狀權重,區分出主癥、次癥與兼癥。
在病位(即證候靶點)層面,要在傳統的臟腑、六經、經絡、衛氣營血、三焦等辨證方法的基礎上,將證候要素進行病位層面上的交叉。首先通過對各辨證方法下所屬病位層面的內容進行合理的信息學數據計算,厘定這幾種辨證方法相關的證候靶點,并進一步研究每一靶點的下屬內容。在病位層面的研究初步完成之后,必須進行專家問卷調查,并同樣根據反饋的專家評估意見進行調整修訂。
在證候要素的提取與證候靶點的厘定后,辨證體系的初步框架基本形成,而接下來的應證組合是回歸完整體系的關鍵步驟。在臨床實踐中,病機與病位是不能分離的,既沒有脫離了病位的病機,也沒有離開了病機的病位。而“病機層面”“病位層面”都必須回歸到多維多階立體交叉的復雜系統中去,才能被靈活運用。那么,這種回歸的關鍵步驟就是應證組合。所謂應證組合,就是對應臨床證候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組合,“證候要素”與“證候靶點”都不可能游離于“應證組合”而單獨使用。臨床證候的情況可能是多種多樣,應證組合的方式便隨之可能是多種多樣的,具體的臨床證候可能是單要素,也可能多要素組合;可能是單靶點,也可能多靶點。這些不同的應證組合方式,使辨證方法體系不再是一種由各種具體證候單純的線性聯系組合的平面,而具有復雜的多維多階立體交叉的非線性特征,通過清晰的證候要素表達與應證組合規律的尋找,這一復雜的辨證方法體系具有可控性。
在這一辨證方法新體系下,研究者們從證候要素提取、證候診斷模型、證候分類及證候演變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應用。在證候要素提取和演化規律上,常利用現代數據挖掘技術對證候要素進行提取和分析,尤其是無監督的數據分析方法,如聚類及對應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復雜系統熵聚類等。如張氏等分析了SARS疾病的證候要素及其演變規律為疫癘毒火、液耗津虧;濕濁、瘀血致氣傷,進而亡陽,導致厥、脫。證候要素靶位及其演變規律為:口鼻→肺(絡脈、膜原、玄府)→心絡;張氏采用非條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篩選外感病因的癥狀,發現外感病因的證候要素是風邪、寒邪、熱邪、濕邪、燥邪、病氣、外毒、瘧邪和內伏風邪;王氏等對424例冠心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二值Logistic回歸分析,提取了冠心病心絞痛8個主要證候要素,并發現病機變化隨冠脈病變程度的加重有一定規律;劉氏等提出動態關聯度系數聚堆法進行中風病的證候要素提取,提出中風病“風、火、痰、瘀、氣虛、陰虛陽亢”6個主要證候要素;等等。在證候要素診斷模型方面,王氏等運用支持向量機方法對名老中醫辨治冠心病的8個常用證候要素予以分類,并求得各子項的權重值,對定量診斷進行了探索,其他應用的方法還有決策樹、雙層頻權剪叉算法、貝葉斯網絡等。另外,大量研究從文獻分析或臨床流行病學角度將證候要素理論應用在臨床多個系統疾病中,發現各系統疾病的證候要素分布,為揭示疾病證候分布提供了參考,并完善了辨證體系。
(二)證素
1.證素的概念及特征
證素的概念是朱文鋒教授在總結歷代醫家辨證思想和各種辨證思維特點、方法和內容的基礎上提出的。朱文鋒教授認為:“證素”即辨證的基本要素,通過對證候(癥狀、體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識而確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構成證名的基本要素,是辨證的基本單元,是建立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統一體系的基礎。
根據證素的概念,需要明確以下問題。“證素”是對病變本質所作的判斷,而不是現象,所以說證素不是證候。但證素的確定,必須以病理表現為根據,即以癥為據,從癥辨證。證素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病位和病性,涵蓋了病因的內涵。證素是對疾病病理本質所作的判斷,不是機理分析,故又不應等同于病機。病性證素反映疾病的病變本質,而病位證素反映了病變部位,二者密不可分,不能只重病性,忽略病位。病勢本質上可歸屬于病性,并不能并列于病性之外。
據證素的基本特征和臨床實際,學者將基本的證素分為50項左右。其中,病位證素有20項左右,包括:心神(腦)、心、肺、脾、肝、腎、胃、膽、小腸、大腸、膀胱、胞宮、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經絡、肌膚(皮膚、肌肉)、筋骨(關節);病性證素約33項,主要有:(外)風、寒、濕、(外)燥、火、暑、痰飲、水停、蟲積、食積、膿、氣滯、氣閉、血瘀、血熱、血寒、氣虛、氣陷、氣不固、氣脫、血虛、陰虛、亡陰、陽虛、亡陽、精(髓)虧、津(液)傷、陽浮、陽亢、動風、動血、毒。此外,尚有五官專科病位9項: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耳、鼻、咽(喉)、齒(齦)。
證素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建立在將“證候”理解為證的臨床表現的基礎上,按照其定義,證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證素是根據證候而辨識的病變本質;證素主要指辨證所確定的病位和病性;證素的內容是根據中醫學理論而確定的;證素是構成證名的要素;病性證素是對正邪相爭的本質概括;證素為具體診斷單元而非分類綱領;證素有一定的組合規則;某些證素間可有重疊涵蓋關系。
2.證素辨證新體系與應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色和精華,但中醫辨證的普遍規律、思維認識特點到目前還未被深刻揭示。中醫辨證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辨證方法相互錯雜、辨證分型復雜而不規范、主觀因素影響較大等問題。為此,在各家研究的基礎上,朱文鋒教授提出構建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新體系,將辨證的精髓歸納提煉為辨病位、病性證素,以證素辨別為核心進行辨證,認為只要把握50項左右證素的基本特征和組合規律,便抓住了辨證的核心和本質。
朱文鋒教授認為,“辨證”是根據中醫學理論,對證候進行分析,認識其病理本質——證素,并概括為完整證名的思維認識過程。由于任何復雜的證,都是由病位、病性等證素組合而成,因此準確判斷證素,便抓住了疾病當前的病理本質,并可執簡馭繁地把握靈活復雜、動態的證。根據證候,辨別證素,由證素組合為證名,這就是新的“證素辨證”體系。證素辨證體系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約800個臨床信息的規范、量化;50項證素的規范、基本特征、判別和組合規律;由證素組合成的約150個常見證的診斷標準及判別方法;疾病中證素的分布規律、演變規律。其中最關鍵的是對癥狀與證素之間的計量關系進行全面系統研究,即明確每一癥狀在不同證素中的貢獻。
在“證素辨證”體系中,證候→證素→證名是辨證思維過程的三個層次、臺階和步驟。中醫辨證具有多維復雜性,各證候與各證素之間有著廣泛聯系,各證素可組合成無窮的證名。證候、證素、證名三者之間,形成復雜的“三階雙網”結構,以辨識證候為基礎,辨別證素為關鍵,辨定證名為目的。在具體的辨證過程中,朱文鋒教授還提出了對癥狀與證素間的定量判斷方法,即明確每一癥狀在不同證素中的貢獻度。將病人所出現癥狀的貢獻度權值之和(以100作為通用閾值,根據病情的輕重與復雜程度進行調節)作為確定各證素(如心、胃、氣虛、血瘀等)是否成立的依據,最后將達到診斷閾值的證素進行有機組合,從而構成完整的證名診斷。
基于證素的辨證體系提出后,研究者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利用證素進行證候的標準化、規范化研究;利用文獻整理、流行病學調查、專家咨詢等方法,結合數據挖掘、信息處理等多維的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進行證素辨證的計量分析和判別研究;通過建立“證候辨證量表”,制定證素診斷標準等。比如利用貝葉斯網絡、神經網絡、粗集理論、Meta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從大量的數據中發現證候在證素判斷中的貢獻度、證素與證素間的組合規律、證素與證名間的模式識別關系等。另外,還有研究利用實驗方法研究證素與現代生化指標的關系。如有研究者探討了中醫證素與血液、腎功能之間的關系,發現尿素氮與寒、飲顯著負相關;肌酐與飲顯著正相關,與氣虛、亡脫顯著負相關;尿酸與肝、血瘀、陰虛、陽亢、胃、肺、少腹、氣逆顯著負相關,與氣滯、氣虛、血虛、腸非常顯著負相關等。也有學者采用“證素辨證”積分的方法進行計算,發現陰虛病理與血小板計數呈正相關,實熱病理與血細胞比容、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平均血小板體積呈負相關。
二、證候要素與證素的聯系與區別
證候要素和證素是為了統一辨證體系而提出的中醫學領域的新概念,在學術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證候要素和證素是關于中醫證候具有意義的內涵最小單位,證候要素和證素的提出使得紛繁復雜的證候轉變為數量有限的證候要素或證素,從而使證候理論研究進入到新的領域。證候要素和證素的提出都是為了建立能夠揭示辨證普遍規律、操作性強的中醫辨證理論體系和方法,從而更好地辨證和提高臨床療效,是關系中醫學自身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鑒于二者在許多方面容易引起混淆,導致在應用過程中存在可能的混亂,有必要將二者進行對比,加以闡釋其中的共性、區別和聯系。
(一)證候要素與證素的共性
1.二者在目的和概念內涵上存在一定的共通之處
在概念的內涵方面,王永炎院士認為,任一證候都是由若干證候要素和證候要素靶位組合而成;而朱文鋒教授認為,證素是辨證的基本要素,每個證名都是由證素相互組合而成。證候要素包含了疾病病機方面的要素及其作用靶位,而證素也分為病性要素和病位要素,但二者在本質上都是構成證候的基本要素。如“肝腎陰虛證”既可以拆分為“肝”“腎”兩個證候要素靶位和證候要素“陰虛”,也可以拆分為“肝”“腎”和“陰虛”三個證素。
2.證候要素和證素的源流相同,都是以經典中醫證候理論和辨證方法為基礎進行進一步提升、凝練和發揮而提出的
歷代醫籍中都涉及類似于“證候要素”的相關概念,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將各種證候分別歸屬于心、肝、脾、肺、腎、上、下、風、寒、濕、火、熱,即所謂“病機十九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之論,都顯現出證素或證候要素基本的雛形。后世歷代醫家對證候的論述都會涉及組成證候的“要素”。當代著名醫家方藥中先生《辨證論治研究七講》總結了辨證的整個思維過程,稱第一步為定位,包括臟腑經絡病位;第二步為定性,包括陰、陽、氣、實、血、表、里、虛、風、火、濕、燥、寒、毒14項,這種論述已和證候要素或證素十分接近。王永炎院士和朱文鋒教授共同參與起草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國家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辨證過程中辨病位和辨病性的概念,并將其中的基本辨證元素劃分為三類,總計77項。可見,二者提出前提都是為了證候標準化。
3.基于證候要素和證素的概念分別提出了中醫辨證方法新體系
證候要素和證素都將自身定義為辨證診斷的最小單元,揭示了辨證的基本規律、實質與關鍵,并奠定了辨證規范化的基礎。臨床上的病情雖然千差萬別,極其復雜,并處于變動狀態,然其本質則無非是證候要素/證素的多維排列,掌握這一辯證統一體系,便為把握復雜的辨證方法找到了執簡馭繁的要領。
(二)證候要素與證素的區別
1.定義上的分歧
證候要素和證素源于同一理論、同一標準,但并非同一概念。證候要素早期稱為證候因素,共規定了29個基本的證候因素,認為可對疾病出現的證候進行簡化分解,使用時再實行組合,所有要素均為病性屬性,并無病位屬性。之后,定義了“證候要素靶位”的概念。在辨證中引入證候要素這一概念的目的是降低證候的維度,便于分析探討其病機,實現辨證的目的。而證素早期也被稱為“辨證要素”,表示辨證的基本要素,由病位、病性證素組合,經分析篩選提取規范的通用證素約有50項。
2.應證組合的差異
證候要素的研究模式更加重視病證結合,研究也多以病證結合方式進行,即“西醫辨病+中醫辨證”的模式。如早期研究課題“中風病證候學與臨床診斷的研究”即以中風病為對象,總結出“風、火、痰、瘀、氣虛、陰虛陽亢”6個主要中醫證候因素,奠定了該研究模式的基礎。此種研究模式更加體現了“專”的特點,能夠針對某一疾病進行更準確的辨證。證素的研究模式則較少按照病證結合的模式,更注重證素的“廣譜性”,以期達到廣適應、多用途的特點。如研究基于5 800個病例資料,通過“雙層頻權剪叉算法”明確證素、常見證的特征證候,明確各癥狀的診斷貢獻度,建立起證候與證素、證型間的非線性映射函數,使隱性變量轉化成顯性參數,將模糊信息變成清晰數據,以期使之成為統一的“證素”。
在應證組合上,證候要素研究者從開始就認識到了應證組合的重要性,并從文獻研究和臨床實際探討了應證組合的相關規律。證候要素應證組合是其辨證方法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候要素應證組合研究不僅要闡明證候要素應證組合規律,而且要研究證候要素在應證組合過程中的復雜關系,充分重視證候的內實外虛、多維界面的特征,建立具有較強實踐意義的證候要素應證組合方法。而證素理論的應證組合更多是指如何將證素組成為證名,如病人存在心、肺兩個病位證素,又存在氣虛、陰虛兩個病性證素,組合起來就變成了多種情況:心氣虛、心陰虛、肺氣虛、肺陰虛、心氣陰兩虛、心肺陰虛等,這就需要對證素的證名歸屬進行判斷。
3.辨證體系的差異
基于證候要素和證素建立的辨證新體系也存在一定差異。證候要素辨證理論認為證候均由若干證候要素和證候要素靶位組合而成,其中證候要素是對證候病因病機的表述,證候要素靶位是關于證候要素發生部位的厘定,兩者具有“動態時空”“內實外虛”“多維界面”“非線性關系”的特征。在辨證過程中是以中醫“意象思維”“病證結合”模式為基礎,按照“以象為素,以素為候,以候為證,病證結合,方證相應”的“象、素、候、證、病、方”層次遞進的證候辨證理論體系,明確了中醫證候研究的時間序列,確定了“提取要素,厘定靶位,應證組合”的證候要素辨證內容。
證素辨證理論體系則將證素定義為辨證的基本要素,通過對證候(癥狀、體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識確定病位和病性,將證素作為辨證論治的核心和關鍵。證素是對證的概念進行最小單位的解構和劃分,體現出中醫辨證內容及思維軌跡,具有一定的組合規則,證素間可有重疊、涵蓋關系等基本特征。證素辨證體系是通過證候—證素—證名的過程,形成復雜的三階雙網結構,其辨證思維過程分三個層次、三個臺階、三個步驟。證素辨證體系中還存在另一種常見證的診斷方法,即由證候直接辨別證型。作為實現證名診斷的關鍵一步,證素間的組合需要經過建立數據庫后通過數據挖掘建立模型,形成應證組合規律。
證候要素和證素是中醫證候研究的新生力量,其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中醫辨證的過程,實現中醫客觀化、現代化。學科的交叉、爭鳴與共識都是促進學科發展的不同形式,這些新理論、新觀點無疑也都促進了中醫證候研究的進步。辨證的最終指標是臨床療效,無論是證候要素還是證素辨證都有待于接受臨床實際效果的檢驗。同時,在今后研究中,二者都應該重視互相取長補短、達成共識,以臨床為平臺,以實證為依據,共同促進中醫證候研究的新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左旗| 阿瓦提县| 舟曲县| 永清县| 凤山县| 广西| 明溪县| 浪卡子县| 磴口县| 耒阳市| 娄底市| 普格县| 正安县| 墨竹工卡县| 叙永县| 白朗县| 惠州市| 海盐县| 安远县| 如东县| 昔阳县| 拉孜县| 邵东县| 鄂托克旗| 许昌县| 儋州市| 砀山县| 宝鸡市| 木兰县| 剑河县| 阿拉善右旗| 高平市| 娄底市| 林芝县| SHOW| 平度市| 苍溪县| 久治县| 杨浦区| 重庆市|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