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原學陰性肺結核診斷治療及質量控制
- 陳明亭 周林 周新華
- 1705字
- 2021-12-17 22:53:19
一、痰標本采集、儲存及運送
痰標本的采集、儲存和運送任一環節的質量對于最終檢測方法的實施和結果的準確性均有重要的影響,應予高度重視,嚴格按照要求實施。
(一)痰標本采集
(1)痰標本采集時間:
每位肺結核可疑癥狀者均應按照要求采集3份痰標本,根據痰標本采集的時間,可將標本分為3類:
1)即時痰:就診時深呼吸后咳出的痰液;
2)晨痰:患者晨起立即用清水漱口后咳出的第2口、第3口痰液;
3)夜間痰:送痰前1日患者晚間咳出的痰液。
(2)痰標本采集方法:
對肺結核可疑癥狀者,臨床醫護人員應通過解釋,使其充分了解痰標本質量對檢查結果的影響,解釋合格痰標本的性狀,示范并指導其掌握從肺部深處咳痰的方法,告知患者采集痰標本時避免接觸痰盒的內壁和蓋子。如患者識字,可提供宣教材料。亦可提供或反復播放痰標本采集的小視頻。
痰標本采集步驟:
1)痰標本采集前首先用清水漱口兩次;
2)深呼吸3次,并屏住呼吸片刻,從肺深部劇烈咳嗽同時呼氣;
3)將痰標本小心收集入痰盒內,手不要接觸痰盒內壁和蓋子,避免痰液泄漏到痰盒外部。具體步驟見圖3-1。
如確實咳不出痰,可以嘗試在運動(如慢跑、爬樓梯)后進行,或在采集痰標本前輕拍后背幫助咳痰。也可采用高滲鹽水誘導痰或收集清晨胃液標本,或采用支氣管鏡采集支氣管灌洗液標本。嬰幼兒、兒童鑒于無法采集痰標本或支氣管灌洗液,推薦采用胃液標本,通過胃灌洗吸出咽下去的痰液。

圖3-1 痰標本采集流程及合格痰標本示意圖
注意事項:醫生、護士或實驗室人員一定要告知患者如何采集痰標本及采集合格痰標本的重要意義,宣教對于患者采集合格性狀及足夠數量的痰標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留痰場所:
由于患者咳嗽、咳痰時,易產生含有結核菌的飛沫,感染周邊人群的概率較高,故采集痰標本時應在遠離人群的開放空間進行,或在通風良好的留痰室內進行。留痰室應與其他場所進行物理隔離,裝備外排風裝置、紫外線燈和洗手設施等。
(4)痰標本質量評估:
患者留取的痰標本,應由檢驗人員或經培訓的專人目視檢查標本質量(特別是用于初次診斷的痰標本)。合格的痰標本一般為干酪痰、褐色血痰或含少量新鮮血液的血痰、黏液痰,標本量至少3ml。
除肉眼觀察外觀了解標本質量外,還可通過痰涂片細胞學檢查判斷,鏡下顯示檢出鱗狀上皮細胞數>25個/低倍視野為不合格痰標本,鱗狀上皮細胞數<10個/低倍視野,白細胞數>25個/低倍視野為合格痰標本。
痰標本質量不合格時,實驗室應拒收,并通知臨床醫生或護士進一步指導患者留痰方法并重新送檢。若確實無法留取合格痰標本,應在進行細菌學檢查時,在登記本和檢驗報告單標明痰標本不合格,以供分析結果時參考。
痰標本質量評估不合格時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1)患者因素:由于醫護人員宣教少或不到位,患者不了解痰檢的重要性或未掌握正確的痰標本采集方法,或者確實由于某些原因留痰困難造成痰少;
2)醫護人員因素:醫護人員責任心差,不重視或未開展對患者痰標本采集宣教指導,自身不了解或缺乏痰標本采集的相關方法和知識,未給患者及時發放采集容器;
3)其他:醫生或護士與實驗室無溝通協調機制,無痰標本采集質量評估和檢查,送檢不及時。
(二)痰標本儲存
即時痰采集后立即送檢,夜間痰和晨痰采集后推薦置于2~8℃冰箱臨時保存,并盡快送至實驗室檢測。實驗室收到標本后,應及時開展各種實驗室檢測,如不能及時檢測,須將痰標本儲存于2~8℃冰箱暫時保存,防止痰液干涸或污染,其中開展痰涂片鏡檢時標本采集到結果報告時間為24小時內,分離培養時標本采集到接種時間間隔不能超過7天。開展結核分枝桿菌分子生物學檢查應盡量在7天內完成,若確實無法在7日內完成,可將痰標本放置于-20℃直至進行檢測。
(三)痰標本運輸
如本實驗室內沒有開展相關檢測的條件,需要運送標本至其他實驗室時,建議每周至少運送兩次,若確實因距離遙遠無法及時運送痰標本時,應將痰標本放置于-20℃冰箱保存直至運送至開展相關檢測的實驗室。
采集后無論運送距離遠近都應按要求進行三層包裝和標識。痰標本運送應按照國家相關生物安全要求進行,并使用適宜的制冷劑,將每份痰標本放置于一個可密封的塑料袋內,或者將痰盒直立放置于架子上,由經過培訓的人員專人專車運送,確保對運送者、公眾及接收實驗室人員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