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促進醫院務實操作系列叢書:健康促進醫院實施與自我評估技術指南
- 羅杰等主編
- 3100字
- 2022-01-07 17:23:59
第二節 健康促進的概念與策略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和不虛弱,還要具備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明確提出人人健康才是全社會追求的目標。隨著慢性病、癌癥、意外傷害等疾病已成為現代人群主要的健康威脅,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并非僅僅通過醫療手段就能根除,僅靠擴充醫療資源與醫療支出,無法獲得國民健康持續的改善。為此,動員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參與,通過共建、共享達到共同治理及全民健康的理念便應運而生。
健康促進,指運用行政或組織手段,廣泛動員和協調社會各相關部門以及社區、家庭和個人,使其履行各自對健康的責任,共同維護和促進健康的一種社會行為和社會戰略。健康促進是一個綜合的社會整治過程,它不僅包含了一些直接增強個人知識和技能的行動,還包括那些改變社會、經濟和環境條件的活動,以減少對公眾健康的不利影響。
一、健康促進的行動領域與核心策略
1986年,第一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提出健康促進的五大行動領域和三大策略。五大行動領域包括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創造健康支持性環境、強化社區行動、發展個人技能及調整衛生服務方向。健康促進三大策略分別是倡導、賦權(empowerment)和協調(圖 1-4)。

一項有益于健康的公共政策可以規范與改變千百萬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健康促進政策是多層次的,可大可小。高層次的包括國家的法律、條例、法規等,如通過增加煙草稅收、提高煙草價格,限制人們的煙草消費與吸煙行為;低層次的包括村規、民約及單位鼓勵員工加強身體鍛煉的規章制度等。因此,從廣義上講,只要是有利于促進公眾健康的政策,均可稱之為“健康的公共政策”。
影響人們健康的環境因素不僅包括居住、生活與工作等物理環境,也包括社會與社區的人文環境。物理環境如綠色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社區的體育設施與健康提示、健身步道、安全健康的食品與水的提供、無煙場所的標志等。人文環境指的是一種社會健康生態與主流文化,如近些年大眾自主運動健身、選擇健康食品的意識越來越強,這就是一種主流健康文化,再如我們以往逢年過節都要送煙送酒給長輩,這些年通過媒體大力宣傳煙草危害,越來越多人改變了這種不良風俗文化。因此,通過名人、醫生的示范與榜樣力量,通過大眾媒體的健康宣傳,可以營造全社會健康的人文氛圍,引導公眾樹立科學的健康理念,促進公眾健康行為的形成。
社區是健康促進的重點實施路徑,需要發動社區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動員社區群眾參與,通過具體、有效的社區行動,來提高個人和社區解決自身健康問題的能力。目前推進的健康城市、健康場所及健康細胞工程建設,以及圍繞一個健康問題動員社區多個部門與社區組織、居民共同參與的行動(如我國早期的愛國衛生運動,“非典”流行期間的社區防控工作),都屬于這個范疇。
通過健康教育、健康技能培訓,使群眾有能力維護自身健康,做出有利于健康的決策。如,通過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和在家分娩的風險,促使產婦及家人做出住院分娩的決定。通過健康教育提升個人維護健康的能力本身就是一個對個人“賦權”或“增能”的過程(見健康促進三大策略有關賦權的描述),其結果就是個人健康素養水平的提高。
衛生部門不應僅提供疾病治療服務,還應把以疾病治療為中心的工作模式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的工作模式。涉及醫療部門,還需要有“大健康”“全生命周期健康”“全人健康”的視角,圍繞患者、醫務人員、社區居民的健康影響因素開展疾病早期篩查、健康管理、行為干預與健康促進工作,調整醫院的政策、服務流程與方向。
倡導是提出有益的觀念或主張,并通過各種倡導方法促進人們的支持或參與的過程。倡導的對象可以是政策制定者、大眾媒體、領導干部及公眾人物,也可以是社會大眾或特定人群。倡導的目的可以是促進一項健康政策出臺、健康支持性環境的建立(如建立無煙場所),也可以是促進社會公眾一種健康理念或觀念的養成。大眾健康觀念與健康行為的培養,往往需要社會名人或有影響機構(如醫院)的示范、推薦與引領,經過大眾媒體造勢宣傳,才會被社會大眾逐漸接受并付諸實踐。
也稱“賦能”“增能”(enabling),就是幫助人們獲取預防疾病、維護和增進健康的決策與行動的能力,包括能有效預防疾病和解決個人和/或群體的健康問題的能力,提高個人和群體對健康政策、衛生資源的利用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健康、促進健康的能力。
健康問題絕不是衛生部門一家的事情,需要協調所有相關部門與組織共同參與和采取行動,協調的對象不僅包括政府、企業與社會組織,也包括個人、家庭與志愿者組織,協調的過程就是社會動員的過程,社會動員也是健康促進的重要策略。衛生與健康部門(包括醫院)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動員與激發社會成員自覺、積極地參與健康促進行動,通過共同參與、共同努力與積極行動實現共同的健康目標。發展強大的社區聯盟和社會健康骨干網絡與志愿者支持體系,能保證更廣泛、更平等地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
由此可見,健康促進是通過倡導、賦權、協調和多部門共同行動促進人們提高和改善自身健康的過程,即通過“倡導”促進社會各界對健康行動達成共識、出臺健康政策、建立有利于健康行為養成的社會規范(social norms);通過健康教育與信息交流“賦予”人們做出正確健康決策及采取行動的能力;通過“協調”促進社會多部門共同參與、協調一致地開展健康促進活動以達到健康促進的目標。
二、疾病預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概念區分
健康促進側重于影響促成個人行動的個人及環境因素,以期預防和減少疾病并改善其健康狀況。可以將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和健康教育行動區分開來(表1-1)。
健康促進以健康教育和疾病預防措施為基礎,并將其融入整個健康促進行動領域之中。然而,從個體角度,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之間存在重要的原則區別。術語“疾病預防”是指預防特定疾病(如心臟病、癌癥、過敏等),而“健康促進”一詞則意味著改善自我健康及健康生活質量。

三、健康促進的工作范疇
健康促進的概念與以往的醫療方法、行為方法的側重點和影響是有明顯差異的。醫療方法以生理風險因素或問題(如高血壓、接種疫苗)為導向,行為方法以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煙、身體不活動)為導向,而社會環境方法則以一般政策、機構與環境、經濟狀況(如失業、低學歷或貧窮)為導向。為此,健康促進方法遠超過以治愈患者為導向的醫療方法范疇。本書僅討論健康促進活動,其范疇既涵蓋具體措施(如評估患者和提供幫助認識疾病癥狀的具體信息),又涵蓋幫助患者在管理其病情中發揮積極作用、開展自我健康管理,以及開展針對個人、醫務人員及社區的健康促進等復雜的干預措施。
以醫院健康促進來講,目前WHO提出的相關標準尚未涵蓋與健康促進相關的所有活動,如有關改善社區健康和醫院環境健康的標準,本書中描述的標準和指標僅涉及醫療護理質量的健康促進方面。通過在醫院質量評估中使用推薦的HPH自我評估工具,可以培養以健康促多維視角開展醫院質量管理。
四、健康促進的場所路徑
健康促進場所路徑考慮了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和使用不同服務的環境影響,它認識到人群的健康問題是社會環境和及與群體相關的個人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HPH不僅被定義為健康促進活動的場所,也被定義為一個需要更多地以健康為取向的社會實體。很多其他場所健康促進項目(如健康城市和健康學校)也采用這種方法。通過下表可了解個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表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