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壓瘡的綜合治療
  • 田耿家
  • 1337字
  • 2021-12-13 15:53:43

第二節 壓瘡的分類

壓瘡的分期在很大程度上為臨床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這種分期方法并不能提供科學、有針對性的臨床治療方案及與此相對應的治療措施,存在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滿足臨床治療壓瘡的客觀要求。

因此,有必要對壓瘡進行臨床分類,以便更客觀、科學地為臨床判斷嚴重程度、選擇治療方案、正確評估預后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壓瘡分類的目的在于為壓瘡的評估提供標準,為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依據。根據壓瘡的臨床表現,我們對臨床常見的各種類型的壓瘡進行歸納與總結,并按其形態特征進行分類,可分為以下6類。

一、紅斑水皰型壓瘡

紅斑水皰型壓瘡(erythema blister type pressure sore)也稱輕度壓瘡,相當于1、2期壓瘡。壓瘡部位出現壓之不褪色的紅斑或水皰(圖1-13)。

二、小面積壓瘡

小面積壓瘡(small area pressure sore)也稱中度壓瘡,創面直徑≤3cm,屬于3~4期壓瘡。潰瘍最深可達軟組織全層,一般不并發壞死性筋膜炎。壓瘡處的皮膚全層壞死,呈黑色或缺失;若并發感染,則可見膿性分泌物附著。

圖1-13 紅斑水皰型壓瘡示意圖
A.紅斑型壓瘡;B.水皰型壓瘡

小面積壓瘡又可根據壓瘡發生的部位不同,分為常見部位的小面積壓瘡、特殊部位的小面積壓瘡。后者根據壓瘡創面的傷損表現,進一步分為特殊部位的干性壞死性壓瘡、特殊部位壓瘡的潰瘍創面、特殊部位壓瘡的肉芽創面(圖1-14,圖1-15)。

圖1-14 幾種小面積壓瘡關系示意圖
特殊部位一般是指足跟部、內外踝等不易行牽張手術的部位
三、圓盤狀壓瘡

圓盤狀壓瘡(disc-shaped pressure sore)又稱重度壓瘡,為臨床最常見的壓瘡類型,幾乎可見于身體骨突處的任何部位,常見于骶尾部、髖部和雙肩部等。壓瘡形狀多呈圓盤狀或類圓盤形,創面直徑>3cm,傷損可累及軟組織全層。若新近發生的壓瘡,壞死組織還未液化,創面顏色常呈黑褐色;若后期壞死組織液化后,則壓瘡常呈肉芽創面(圖1-16)。

四、竇腔性壓瘡

含有潛行性壞死的壓瘡為竇腔性壓瘡(sinus cavity pressure sore),可進一步分為竇道型壓瘡和腔隙型壓瘡,二者略有不同。竇道型壓瘡常呈口大底小的反喇叭狀,多見于坐骨結節處,其次為骶尾部,屬于4期壓瘡,多并發有壞死性筋膜炎;而腔隙型壓瘡常呈口小底大的喇叭狀腔隙性壞死,多見于髖部和坐骨結節處,屬于4期壓瘡,可并發有壞死性筋膜炎(圖1-17,圖1-18)。

五、混合型壓瘡

混合型壓瘡(hybird pressure sore)為圓盤狀壓瘡合并腔隙型壓瘡,常并發有壞死性筋膜炎。這類壓瘡初看是一個圓盤狀壓瘡,但壓瘡的創緣下向外周往往會有一個潛行性的腔隙,深淺程度不一(圖1-19)。

圖1-15 幾種不同類型的小面積壓瘡示意圖
A.骶尾部小面積壓瘡肉芽創面;B.髂腰部骶尾部全層軟組織壞死的小面積壓瘡;C.右足跟部小面積干性壞死性壓瘡;D.左足外側小面積潰瘍性壓瘡(創面上有未液化的壞死組織附著);E.右足跟外側小面積壓瘡肉芽創面
圖1-16 圓盤狀壓瘡示意圖
A.右髖部圓盤狀壓瘡;B.左髖部圓盤狀壓瘡,手術去除壞死的黑色痂皮
圖1-17 左側坐骨結節竇道型壓瘡示意圖
圖1-18 右髖部、右側坐骨結節處腔隙型壓瘡示意圖
A.右髖部腔隙型壓瘡示意圖;B、C.右側坐骨結節腔隙型壓瘡腔隙深淺范圍示意圖
圖1-19 左髖部混合型壓瘡示意圖
六、壓瘡后期肉芽創面

壓瘡后期肉芽創面(late granulation wounds of pressure sore)可見于骶尾部、髖部、膝關節內側等,多為圓盤狀壓瘡壞死組織液化后形成的較大殘余創面,這種創面往往是因為患者不適宜牽張術或者不能耐受有創手術等所致(圖1-20)。

圖1-20 骶尾部左髖部壓瘡后期肉芽創面示意圖
A.骶尾部壓瘡后期肉芽創面;B.左髖部壓瘡后期肉芽創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邓州市| 卢湾区| 北辰区| 黑龙江省| 名山县| 曲靖市| 榆社县| 清原| 双柏县| 剑阁县| 张家界市| 武隆县| 砀山县| 石景山区| 盐亭县| 三门县| 阜城县| 临桂县| 楚雄市| 伊金霍洛旗| 合肥市| 平昌县| 莲花县| 富顺县| 遵化市| 滨海县| 石狮市| 黄浦区| 丰镇市| 福安市| 京山县| 丹江口市| 绥德县| 志丹县| 化隆| 肃宁县| 陕西省| 延寿县| 香河县| 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