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郵知識與郵票傳奇故事
- 何國輝編著
- 5310字
- 2021-12-23 10:44:00
一、從郵驛到郵政
1.國外郵政的發展
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們異地之間傳遞信息,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需要。于是,郵驛應運而生了。“郵”是指國家專設的傳遞文書的機構,“驛”是指供傳遞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郵驛的產生對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對國際交往有著重要作用。
很多文明古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亞述、波斯、古希臘、古羅馬、中國等,都建立過郵驛制度,對從郵驛到現代郵政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道路均做出過重要貢獻。
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郵驛的國家之一,在第十二王朝(前約1991—前1786)時期,已有關于通信活動的記載。公元前11世紀,古希臘進入奴隸社會后,為了與同盟城市或敵對城市保持聯系,在每個城市都安排有送信者。公元前10世紀,亞述帝國以本部為中心建筑石砌驛道傳遞軍事信息,驛道遺跡至今猶存。波斯帝國(前553—前330)時期,為解決信使步行經常誤事的問題,改用騎馬傳送信件。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愷撒大帝建起了緊密的傳令公路網。繼任的奧古斯都皇帝更是把傳令組織列為近衛軍直屬組織,傳遞方式有徒步、騎馬和郵遞馬車。西方有句著名的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反映出古羅馬帝國驛路的發達。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750—1258)在中央設有管理郵驛的部門,在各省設置驛館900多處,并廣開驛道。日本在大化革新(646年開始)時期,仿照我國唐朝的郵驛制度開始建立郵驛。古代郵驛是官辦、官管、官用的通信組織,專為皇帝、封建統治者服務的機構,只傳遞官方文書和軍事情報,不辦理民間通信。
民間通信在歐洲始于12世紀,當時西歐修道院的勢力很大,他們利用豁免通行稅等特權大做買賣,使本部與附屬機構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修道院組織商隊,雇用代理人,甚至在修道院附近開辟市場,騰出房屋寄宿商人,使修道院本身成為貿易中心。于是一個連接意大利、法國之間上百所修道院的郵遞系統形成并開始了常年運轉,這大大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當時這個系統被稱為“修道院郵務”。最有趣的還是活躍在德國各地的“肉鋪郵政”。在中世紀,如果誰要想在德國市鎮開個肉鋪,市政當局有一項附加條件,肉鋪老板得備有一匹馬,承擔運送市民郵件的任務。肉鋪老板為了收購家畜本來就要四處奔走,于是,一條條走動的路線連接起來,形成一張跨區域的、漫長而順暢的郵遞網。他們每到一地,便會吹響身邊的牛角號,通知居民們前來交寄和收取郵件,這就是郵政號角的起源。馬車興盛時期,郵遞馬車往來于城鄉之間,郵遞員手執號角,悠揚的號角聲傳向遠方,這種田園詩般的場面曾被許多大音樂家描繪過。莫扎特在薩爾斯堡創作過《郵車號角小夜曲》;日本作曲家古關裕而、詞作家丘燈志夫創作的《郵遞馬車》一歌,表達了生活在邊遠牧場上的青年們,盼望那每天一趟的郵遞馬車給他們帶來信件時的喜悅心情。在歐洲,驛站馬車、郵車車夫、郵政號角是不可分割的郵政象征。

郵車服務250周年郵票(匈牙利)
塔克西斯家族郵政是16世紀初由意大利貴族弗朗西斯科·T.塔克西斯創立的私營國際郵政業務機構。1516年,奧地利皇帝頒布法令,由塔克西斯及其繼承人壟斷這一郵政事業的權利,任命塔克西斯為郵政總監,并作為世襲固定下來。這個由塔克西斯家族掌管的郵政網到16世紀末幾乎遍及歐洲大陸,奧地利、德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法國及西班牙等國的大城市都有他們的分局。最初信使騎馬,以后改用驛站馬車。不僅送信,還運送旅客和貨物。鼎盛時期,塔克西斯家族擁有郵務人員2萬名、馬匹上萬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歐洲大陸上最早的向公眾提供服務的跨國私營通信機構,為發展歐洲郵政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1867年,普魯士收買了塔克西斯家族的郵政業務權,這個持續了360多年的塔克西斯家族郵政遂告消亡。塔克西斯家族當年使用過的郵政物品已成為世界郵政史上珍貴的文物,經常應邀到世界郵展上作為榮譽級的展品展出。

郵政馬車小型張(奧地利)
1516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任命了郵政局長,職責是組織經常性的通信,1533年建立了以倫敦為中心的定期郵路網。由于經營郵政既對國家安全有利,又能增加財政收入,1635年英國規定了郵政由國家專營。同年,為籌集軍餉,增加財政收入,英國郵政向公眾開放。1657年,英國產生了世界第一部郵政法—克倫威爾郵政法。1784年,英國正式創建驛車送信制度,規定速度為8公里/小時,容積也比一般馬車大。法國于1627年起在較大城市設立郵局,并制定了資費表。1672年,法國也規定了郵政由國家專營。英國、法國先后創立了由國家專營的郵政事業,既服務于官方,也服務于民眾,業務范圍更加廣泛,標志著近代郵政的產生。

郵政馬車試行200周年郵票(英國)
為了加快郵件傳遞速度,各國郵政都采取了許多措施。1806年,美國郵政專為郵遞員配備了燈籠,以便夜間趕路。當時規定:郵遞員每16公里歇5分鐘,也讓馬匹喘口氣,早餐、午餐和晚餐,每一餐的用餐時間不能超過20~30分鐘。當時美國郵政的座右銘是“快,快些!再快,再快些!”。
1838年英國第一次在伯明翰、利物浦、倫敦、普雷斯頓的鐵路線上使用火車郵廂運輸郵件,并在運輸途中進行分揀封發作業。火車郵遞業務的開展,徹底解決了郵政事業多少個世紀以來存在的運輸難題。相比之下,郵政管理和業務操作上的弊端更為突出。在當時的英國,郵政總局設在倫敦圣馬丁大街,在其方圓3英里(1英里≈1.609千米)以內的收信點收到的全部信件,都必須先送到郵政總局進行檢驗、計費、分類,即使在倫敦本地區互寄,也要先送到總局,然后再送回各分局投遞。每天,郵局人員要檢查來信是否納費準確,郵局局長要將每筆郵資記錄在賬,對未納郵資的信件,還要計算每個投遞員應收的錢款,督促他們如數上交。人們在郵局寄信的手續很麻煩,郵局人員必須在每一件郵件上加蓋郵戳、簽名和批注郵資等。
2.中國郵政的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從甲骨文中可知,在殷商盤庚時期,已有邊疆的通信兵—“僖”傳遞軍情的記載,這是我國最早記載通信的文字資料。西周時期(前1046—前771),在都城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東部的驪山設有許多烽火臺,每座烽火臺都間隔一定距離。敵人入侵時,就燃起烽火報警,都城附近的諸侯看到信號便趕來救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來源于此。用烽火傳遞軍情,雖然很快,卻無法把中央政府的具體命令傳達下去。所以人們在使用這一方法的同時,還利用人力、畜力傳遞信息。
到了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各諸侯國已經有了郵驛,往返傳送官府文書。《孟子·公孫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話:“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道德學說的傳播比郵驛傳遞信息還要快。孔子用郵驛作對比,說明當時的郵驛已為人們所熟知,并反映了郵驛傳遞的飛快速度。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全國修馳道,建立驛站網,制訂了郵驛律令。2002年4月在湖南考古發現了一枚秦簡,上書“遷陵以郵行洞庭”,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書信實物。其中在這批秦簡里還發現“快行”兩字,可能在秦朝就有“特快專遞”了。西漢時期(前206—25),郵驛比秦朝有了更大的發展。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就懂得郵傳對王朝統治的重要性。因此建國伊始,便抓緊對戰爭時遭破壞的郵驛設施進行恢復。后來,西漢王朝的鞏固,頗得力于郵傳的便利。東漢時期(25—220),我國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起來,班超和甘英出使西域和大秦,使絲綢之路更加暢通。據漢簡記載,當時從長安到敦煌這條絲綢之路古道上,共設有80多處類似的郵驛。到了魏晉時期(220—420),我國中原地區戰亂不斷,但是河西走廊地區卻比較安定,這里的郵驛傳遞非常暢通。1972年,嘉峪關新城鎮的戈壁荒灘上,發現了1400多座魏晉時期的古磚墓群,其中在5號墓的挖掘中,發現了一塊《驛使圖》磚畫。畫中一位信使騎在一匹棗紅色駿馬上,左手舉著簡牘公文,右手拉著韁繩,正在奔馳途中。他的臉部神情嚴肅緊張,但是沒有繪出嘴巴,說明當時的驛使保密工作很嚴格,守口如瓶。他騎的那匹奔馳的駿馬,四蹄騰空,馬尾飄逸,可想象出馬的速度之快。這幅《驛使圖》,真實地再現了當時郵驛人員風馳電掣的傳遞速度和晝夜不停、風雨兼程向遠方遞送官府各種文書的場面。1982年8月25日,我國發行的J85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小型張的主圖,就是取自魏晉時期的《驛使圖》磚畫。

J85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小型張
歷史的腳步走到了隋唐時期(581—907),郵驛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1里約為500米)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鼎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2萬多人,其中驛兵約17000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陸兼并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150里。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并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1990年11月28日,原郵電部發行了J174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姑蘇驛。姑蘇驛位于今蘇州市,創建于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驛站內設供賓客食宿游憩的館舍、樓臺、園圃,備有舟船、馬匹等交通工具。修建之雄麗,為“三吳之冠”。這枚小型張的邊紙圖案就是古代銅器上的魚形銘文,這些魚形銘文,用的是“魚傳尺素”的說法來象征郵政通信。兩宋時期(960—1279),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并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馬頸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每到一鋪換一匹馬,數鋪換一個驛使,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我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是元朝(1206—1368),為了保證對國家有效的控制,元朝中書省、通政院和兵部共同管理郵驛組織,尤其重視郵驛網點的布局和驛道的擴展。當時全國有驛站約1119處,驛馬約4.5萬匹。明朝(1368—1644),郵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朱元璋稱帝后,立即下令整頓和恢復全國的郵驛網絡。明朝對郵驛規定,日常文書交給步行的驛站處理,重要、緊急的文書交給馬驛辦理。

J174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
古代的郵驛是為傳遞王命、飛報軍情而設,系官辦、官用、官管,不收寄普通百姓的信件。普通百姓寄信件只有靠熟人捎帶,十分不便,故有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家書抵萬金”之感慨。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我國才出現了民信局,即辦理民間書信、包裹、貨物、匯兌等業務的私營通信機構。
清代(1616—1911)的郵驛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發達的。1793年,英國派出一個龐大的使團來華。當時,從廣州到北京騎馬送信只需10天左右,而英國使團卻耗費了80天!這期間,乾隆不斷收到英國使團途經各地的密報,密切掌握英國人的行蹤,使蒙在鼓里的使團團長馬嘎尼勛爵處處被動。據考證,當時清朝有數千匹驛馬,主要驛站配的馬匹多達100多匹,驛使背著裝有信件或郵包的竹簍,竹簍上掛著鈴鐺,下一站聽著傳來的鈴聲,驛馬接力馳騁。驛使由5名士兵護送,1個人掌管鑰匙開啟竹簍。英國使團對此佩服得五體投地。
中國近代國家郵政,是在海關主持郵務活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從清同治五年(1866年)海關總稅務司介入北京和上海之間的外國郵件傳遞工作起,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海關籌辦的大清郵政局成立,海關完全控制著以清政府名義開辦的郵政各項業務,諸如建立郵務機構、擬定郵遞辦法、規劃和開通郵路、確定郵政資費、發行郵票等等,無一不由海關操辦,這段歷史一般稱為“海關郵政時期”。因其還不是政府明令推行全國的國家郵政,其開辦帶有某種試驗的性質,所以后人論及時常常冠以“試辦”“兼辦”等詞,以示區別。但海關郵政并非海關內部的郵政通信,實際上是國家郵政試辦時期的稱謂。盡管海關郵政在當時實施范圍不廣,影響和作用也都有限,但它卻是中國最早的官辦郵政,是國家郵政的前身。
1896年3月20日,清朝正式開辦了國家郵政局,原各地海關郵局均改為大清郵政,標志著中國郵政的誕生。但是,官辦大清郵政的建立,并未能抑制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開辦自己的郵政機構的勢頭,當時人們把這些掠奪中國郵權的外國郵局稱為“客郵”。這些“客郵”公然收寄國內商民包裹,并大肆走私漏稅。有些國家還利用“客郵”大量販運鴉片、嗎啡等毒品。經過中國人民多年的抵制和提議,1922年2月1日的太平洋會議終于通過了撤銷外國在華“客郵”的議案,限期在1923年1月l日前撤完。

中國郵政開辦一百周年郵票
清朝末年,民信局已經發展到幾千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間通信問題。民信局郵資的收取標準,由各信局自定,一般由寄件人收件人各付一半,一封平信按路程遠近收費不等。有時可以議定按年收費。如遇緊急信件,可將信封燒去一角或插雞毛一根,以示火急,并額外增加資費。民信局服務周到,手續簡便,對重要客戶和大宗業務還可以給予更多的優惠,但由于其經營分散,無法與郵政官局競爭,加上官方對民信局業務的限制,終使民信局逐步走向衰落。1928年,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召開交通工作會議通過決議:民信局應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一律廢止。終于,民信局在1935年1月1日全部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