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郵知識與郵票傳奇故事
- 何國輝編著
- 2899字
- 2021-12-23 10:44:05
四、集郵專業用語
素有“王者之好”著稱的集郵活動,是伴隨著世界上首枚郵票—黑便士誕生而興起的,因為郵票收藏門檻低、大眾化,很快便風靡全球。但是郵票的內中門道可不簡單,下面筆者介紹一些郵票收藏的專業用語。
(1)枚 郵票的最小計量單位稱為“枚”。一枚郵票指的是,四邊都有齒孔(無齒票除外)、獨立的圖案,不可再分撕的郵票個體。
(2)套 是郵票設計和發行的計量單位,指的是為表現某一主題發行的相同或不同面值的一枚或若干枚郵票。目前我國全套枚數最多的是1999年10月1日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團結》紀念郵票,全套共56枚。

宮燈郵票
(3)連 連在一起的兩枚或是兩枚以上的郵票,稱為“連”。如果兩枚郵票是橫向的左右并排,稱為橫雙連;豎直方向,上下相連的稱為直雙連。四枚郵票以田字形連在一起的,稱為四方連。
(4)版 郵票印刷廠以成品形式交郵局出售的整張郵票,也稱“郵局全張”“郵票全張”或“版票”。通常版的四周都帶有邊紙,上面印有廠銘、色標、裁切線、印刷順序號等。
(5)票幅 指郵票的外廓尺寸,以一側齒邊到另一側齒邊的長度來計量,單位為毫米,一般以“寬×高”表示。世界各國郵政在發行新郵票的時候,大多會宣布新郵票的票幅。
(6)圖幅 指郵票圖案的尺寸。用圖案的寬和高,兩條邊框線的長度來計算。對沒有邊框的圖案,可按某一刷色上下左右的明顯外端來測量,但不包括底邊的志號。圖幅單位為毫米,一般以“寬×高”來表示。
(7)背貼 早期集郵者為了保存和觀看郵票方便,保存時多用一種雙面膠水紙把郵票貼到貼票簿上。由于膠水紙直接接觸背膠,所以早、中期郵票保存原膠未貼的極少見。有的因多次移動貼票簿,出現雙層甚至三層膠水紙,給背膠的品相帶來了傷害,這與當時護郵用品很少有關系。
(8)原膠 郵票出廠時,郵票背面涂刷的一層薄薄的膠液。背后涂膠是為了方便郵票使用,當身邊沒有膠水的時候,只要把郵票背后打濕就能粘貼。
(9)二膠 郵票出廠時大多帶有背膠,但因保存不當,背膠產生了霉斑、黃斑、污漬等,為了利于保存,也有人為了以次充好,將原有的背膠洗掉,重新刷上一層膠液,這層膠液稱為二膠。
(10)品相 是指郵票的相貌、美觀程度,如是否完整、有無缺齒、有無臟污、圖案是否居中等,品相好的郵票收藏價值高。郵票品相的一般定級分類標準是:絕品(XF)、全品(VF)、上品(F)、中品(G)、差品(P)。
①絕品(XF) 票品與發行時基本接近,圖案色澤鮮艷、原膠、背膠潤澤;齒孔完整、金粉或銀粉郵票上的金銀粉保持完美、無氧化;無黃、無折、無臟、無弱齒(短齒),連體郵票的齒間未折。允許票品上有極少數紙質點、輕微油墨印跡。
②全品(VF) 圖案色澤鮮艷、原膠、齒孔完整、無黃、無折、無臟、無弱齒(短齒),連體郵票的齒間未折。允許票品上有少數紙質點、輕微油墨印跡和極輕微軟折等細小瑕疵。1949年以前發行的票品允許有背貼、背膠自然發黃,但必須非常均勻。
③上品(F) 圖案色澤鮮艷、原膠,允許有輕微發黃或輕微軟折、弱齒(短齒),連體郵票齒孔間允許有折痕但沒有被撕開;允許有印刷缺陷,如油墨較重或印刷機器造成的壓痕等。1949年以前發行的票品可略放寬標準。
④中品(G) 圖案色澤略有陳舊,允許有折痕、細小裂口、揭薄;有膠票允許無膠、后刷膠,無膠票允許下過水;允許有弱齒(短齒)或陰陽黃(因觸摸污染或是潮濕引起的發黃,黃的不均勻)。
⑤差品(P) 圖案色澤褪色明顯,允許缺角、撕裂、殘損或人為裁切處理造成的尺寸規格明顯差異。
(11)修補 郵票出現了破損、殘缺、揭薄等問題,用人為手段修復,大部分的目的是以次充好。
(12)未發行郵票 郵票印制完成,已經做了公開發行準備,但因設計圖文有錯、印刷錯誤、郵資變更、政體更迭等原因沒有正式發行的郵票。這種郵票有時會有少量流入社會,甚至被使用。
(13)變體票 在印制過程中,由于機器故障或印刷技術等原因導致出現缺陷(如漏齒、漏色、裁切移位等),并經郵政部門正式售出的不合格的郵資票品。

猴票頂邊漏齒變體票八方連
(14)錯體票 指由于設計者知識欠缺、粗心大意或審查部門的馬虎、印制者操作失誤,產生了一些不符合歷史事實、違反科學或文字不準確的錯誤,并經郵政部門正式售出的郵資票品。
(15)信銷票 指在通信(郵寄)過程中,加蓋郵政戳記,作為郵資使用過的舊郵票。郵票和郵戳混合體的信銷票,保存了郵票本身之外更多的信息,是郵政史的重要素材。
(16)蓋銷票 指郵政部門為滿足集郵者的需要,將新郵票有意地用郵戳蓋銷,再低價賣給集郵者的舊郵票。蓋銷票品相好、郵戳清晰,因為沒有經過郵寄使用,所以票面與新票無異,背膠也存在。但蓋銷票是為商業目的而產生的,因此只能作為集郵初級階段的普及品。在正規郵展中,使用蓋銷票是要被扣分的。
(17)廠銘 指印在郵票邊紙上的印刷單位名稱,如北京郵票廠、河南省郵電印刷廠、遼寧省沈陽郵電印刷廠等。一般來說,對于全張幾十枚的郵票來說,帶有廠銘的郵票只有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
(18)色標 就是在影寫版、影雕混合版、膠版等印刷的全張郵票紙邊上表示印刷色相的標記,又稱色級標記。有線形、矩形、圓形等不同形狀或圖案。郵票用多少個顏色印刷,就會有多少個顏色的色標。色標是用來檢查郵票刷色深淺是否適度、層次是否符合工藝要求,兼有檢查漏色的作用。

生肖豬郵票(帶色標)
(19)附票 也稱為副票,是和郵票連在一起印刷、四邊打有齒孔,附在郵票某一側的部分。附票上多印有與郵票有關的圖案或說明文字,但沒有面值和銘記。附票要和該套郵票連在一起保存,撕下來后,附票不能作為郵資憑證使用。1980年6月1日發行的T51咕咚郵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發行的、帶有附票的郵票。

咕咚郵票
(20)過橋票 指中間連有附票的兩枚以上的郵票,其附票通常印有與郵票相關的文字或圖案,但無國銘和面值,不能作為郵資憑證使用。
(21)臆造票 偽造者憑空想象,隨意虛構制作并不存在的郵票。一般虛構國名、地區名,或以無郵政主權的國家和地區、流亡政府的名義濫印的郵票,也包括未經授權而隨意加蓋、改值的郵票。這種郵票一般以欺騙集郵者,牟取暴利為目的。
(22)變造票 通過人工手段,將實際存在的真郵票,經過人為加工,改變原票的某些特征,如改變齒孔、刷色、水印、加蓋文字、面值等,以偽造出更為珍貴的郵票。
(23)花紙頭 有些國家和地區稱之為“公仔紙”,外表看與真郵票幾乎沒什么區別,有國名、面值、齒孔,有的還刷有背膠,蓋有或印有郵戳。它們通常票幅較大,題材多為人們喜愛的體育運動、花鳥魚蟲、風光、名畫等。但花紙頭并不是郵票,只是像郵票的小畫片,無郵政通信功能,上面印有的國家往往是些小國或是根本不存在的國家。花紙頭與正式郵票的基本區分方法是查閱郵票目錄,目錄上沒有收錄的,絕大多數都是花紙頭。
(24)筋票 指一套郵票中收集難度最大的一枚或數枚郵票,其價格遠遠高于一套中其他幾枚郵票。筋票的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郵商和郵票公司囤積放貨行為導致筋票存世量的變化而它的地位會隨之改變。
(25)郵票剪片 集郵者為了收集完整的郵戳或其他蓋在郵票上的戳記,從信封上剪下保留有郵票和完整郵政戳記的信封剪片。這種剪片也有少部分只保留了郵票和貼在郵票背面的信封紙,而郵政戳記一般都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