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兄弟情同手足,金錢算什么?
經典原文

字詞解析
財:錢財。
物:物品。
輕:看輕。
忿:怨恨。
泯:消失。
古文今譯
把身外的錢財看得輕一些,淡一些,少計較一些,兄弟姐妹之間怎么會產生怨恨呢?說話的時候要深思熟慮,傷感情的話不說,那么沖突和怨恨自然就消失了。
趣味鏈接
朱熹:“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釋義:小事不能容忍,就像婦人的仁慈、匹夫的勇猛一樣。

五更叔叔說
我們先把時光倒回到西漢時期,去認識一個人——卜式。卜式是河南洛陽人,他的父母去世之后,家里就只剩下他和弟弟兩個人了。他的弟弟成人之后,該分家了,他把家里的房屋、田地等等所有值錢的東西,一股腦地都留給了弟弟。然后卜式趕著一百多只羊進山放羊去了。轉眼十多年過去了,卜式放的羊,每年都在不停地生下小羊,羊的總量從當初的一百多只,變成了一千多只。而卜式的弟弟呢,早已把當初哥哥留給自己的家產消耗得一干二凈。卜式看到這種情況,就又分了一些羊給弟弟。之后,卜式還多次分羊給弟弟。
卜式這個人重義輕財,始終把兄弟之情放在第一位。有句話說得好:“想吃虧的人,最終吃不了虧;想占便宜的人呢,最終占不了便宜。”后來的卜式并不缺財,反而為自己的人生贏得了更多的掌聲和機會。漢武帝聽說了這件事兒,就派人請卜式去做官。卜式回答說:“我從小放羊,根本不會做官,而且也不愿做官,放羊挺好的。”來人問他:“那你有什么冤屈嗎?”卜式說:“我生來不與人爭,怎么會有冤屈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卜式的內心恬淡、安逸、滿足。這就是“財物輕,怨何生”。
那么“言語忍,忿自泯”呢?也有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孩子脾氣特別暴躁,他的父親為了改變孩子的脾氣,就跟孩子說:“兒子啊,從現在起,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到我們家后院那個木樁上釘一顆釘子。”孩子就照父親說的做了,一發脾氣就釘一顆釘子,幾天之后,木樁上的釘子就密密麻麻的了。孩子很吃驚:“天啊,我的脾氣居然這么差!這怎么能行呢?”
于是,這個孩子就開始收斂了,盡量控制自己不發脾氣。這時候,父親又跟他說:“孩子,只要你今天不發脾氣,就去把木樁上的釘子拔一顆下來。”于是這個孩子就不斷地拔掉釘子。終于有一天,釘子拔完了。孩子很高興,趕緊跑過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親。站在拔完釘子的木樁面前,父親說:“雖然你的釘子都拔光了,但是你看,木樁上留下了很多坑洞。木樁能不能恢復原來的樣子呢?顯然是不可能了。所以,一旦惡語傷人,留在心里的怨恨,就像釘子拔完之后留下的坑洞一樣,永遠無法消除。”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啊!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所以,我們在和親人相處的過程中,以及和其他所有人相處的過程中,要特別留意自己說的話,用惡語傷人是最愚蠢的行為。從表面上看,包容的是別人,最終成就的卻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