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無論干什么,都要長幼有序
經典原文

字詞解析
或:無論。
飲:喝(水、茶等)。
食:吃飯。
長者:年長的人。
古文今譯
吃飯的時候,讓長輩先動筷子;就座的時候,讓長輩先入座;走路的時候,讓長輩走在前面,作為晚輩,我們跟在后面就可以了。
趣味鏈接
《論語》:“不學禮,無以立。”
釋義:不學會禮儀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

五更叔叔說
戰國時期,魏國的公子信陵君曾經做過一件事,至今傳為美談。
事情是這樣的。信陵君聽說有一個叫侯嬴的人,七十多歲了,雖然只是看城門,但很有才能。信陵君就帶了很多金銀財寶找到侯嬴,誰知道侯嬴卻并不領情。信陵君沒辦法,只能先打道回府。
這一天,信陵君擺了幾桌酒席,邀請了不少賓客。等賓客都落座以后,他再次駕著馬車,并且把車上最尊貴的位置空出來,親自去迎接侯嬴。侯嬴呢,只見他穿著破衣服,戴著破帽子,一上車就坐在了上位,而且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信陵君一點兒不生氣,親自駕著車,對侯嬴恭恭敬敬的。
信陵君駕車走到半道兒,侯嬴說:“我有個朋友叫朱亥,在街市上賣肉,我想去找他,想請你的車到那里繞一圈,行不行?”信陵君說“好啊”。信陵君嘴上雖然這樣說,其實他的內心還是挺著急的,因為畢竟還有那么多賓客在等著呢!侯嬴下了車和朱亥聊上了,一聊就是很長時間。侯嬴一邊聊天,一邊斜著眼睛看著信陵君,只見信陵君表現得更加平和。終于聊完了,侯嬴告別朋友上了車,來到了信陵君的府上。信陵君恭恭敬敬地讓侯嬴坐在了上座。
這個時候,侯嬴說話了:“我僅僅是個看門人,本來公子不該屈尊去請我,而我還讓公子駕車繞過街市。我站了很久,就是為了觀察公子。公子敬老愛賢,真是一位仁厚的君子啊!”
故事講到這兒,我們自然就聊到了一個話題:我們究竟該怎樣對待長者呢?這就是這一講的內容——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這一講的內容非常容易理解,和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看似簡單,但卻非常重要。無論干什么,都要長幼有序,讓長輩在先,你排在后面。我們每天都要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一起,吃飯、落座、走路,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情,第一條就是先學會做人!這就是這一講《弟子規》教給我們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但又是重要得不能更重要了。再重復一遍:餐桌上吃飯,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先動筷子;落座的時候,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先坐下,等他們坐下之后,你再坐。走路的時候,同樣也應該讓長輩走在前頭,我們做晚輩的,要跟在他們后頭。這些規矩是萬萬不能亂的,大家記住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