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病防治新技術寶典
- 董世山 許利軍 陳立功主編
- 709字
- 2021-12-24 18:01:32
二、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灶。
【病原】豬布魯氏菌病病原主要是豬布魯氏菌,為革蘭氏陰性、細小的球桿菌或短桿菌。豬布魯氏菌主要有4個生物型。本菌對外界因素抵抗力較強,在污染的土壤、水、糞尿及飼料等中可生存一至數月,對熱和消毒藥的抵抗力不強,常用消毒藥能迅速將其殺死。
【流行特點】本病可感染多種動物,接近性成熟階段的較為易感,一般呈散發。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病原菌可隨精液、乳汁、膿液,特別是流產胎兒、胎衣、羊水等排出體外,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經結膜、陰道、皮膚感染。母豬感染后一般只發生一次流產,流產兩次的少見。
【臨床癥狀】母豬多在初次妊娠后第4~12周流產,一般產后8~10d可以自愈。少數個體因胎衣滯留引起子宮炎和不育。公豬多見睪丸炎(圖2?2)和附睪炎。
圖2?2 病豬左側睪丸腫大,右側睪丸萎縮(陳立功供圖)
【病理特征】母豬子宮黏膜上散在淡黃色、質地硬實的小結節,切開有少量干酪樣物質。流產或正產胎兒皮下水腫、出血,在臍帶周圍尤為明顯。胎衣充血、出血和水腫。公豬睪丸、附睪和前列腺腫大。此外,還有皮下膿腫、關節炎、腎膿腫等多發性膿腫病變。
【診斷要點】結合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病理變化以及細菌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等方法可以作出診斷。
【類癥鑒別】本病應與豬細小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流行性乙型腦炎、豬偽狂犬病、豬鉤端螺旋體病、豬衣原體病、豬弓形蟲病等相鑒別。
【防治措施】患病動物一般不予治療,采用定期檢疫,陽性動物淘汰處理,立即撲殺并深埋或火化,按時消毒,防止疫病傳入以及免疫接種等綜合性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