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病防治新技術寶典
- 董世山 許利軍 陳立功主編
- 1293字
- 2021-12-24 18:01:32
一、豬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各種家畜、野生動物和人類共患的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在臨床上表現為敗血癥癥狀;剖檢變化為血液凝固不良,脾臟顯著腫大,皮下及漿膜下有出血性膠樣浸潤。豬多散發,亞急性或慢性經過。
【病原】炭疽桿菌為芽孢桿菌屬細菌,革蘭氏陽性,竹節狀(圖2?1)。瀕死動物血液中有大量菌體存在,體內菌體不形成芽孢;體外暴露于空氣后可形成芽孢。菌體對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但芽孢的抵抗力特別強大。
圖2?1 炭疽桿菌。革蘭氏染色×1000(陳立功供圖)
【流行特點】多發生于炎熱的夏季,在雨水多、洪水泛濫、吸血昆蟲多時更為常見。現多為散發。豬的易感性比牛、羊低。主要傳染源是病畜,其排泄物、分泌物及尸體中的病原體一旦形成芽孢,污染土壤、水源等而成為長久的疫源地,一般難以根除。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豬常因采食含有大量細菌或活芽孢的飼料、飲水而發病。
【臨床癥狀】豬炭疽主要類型:咽型、腸型、敗血型和隱性型。
咽型病豬表現頸部水腫和呼吸困難,體溫可升高達41.7℃,但不稽留。多數豬在水腫出現后24h內死亡。
腸型的可見急性消化紊亂,表現嘔吐、停食及血痢,隨后可能死亡,癥狀較輕者常自愈。
敗血型極少見,病豬體溫高達42℃,可視黏膜和皮膚出現大片藍紫色斑,1~2d死亡;最急性型可能不出現任何癥狀即死亡。
隱性型生前無癥狀,多見于屠宰場的宰后檢驗。
【病理特征】咽型炭疽:急性病例可見咽喉和頸部腫脹,皮下呈出血性膠樣浸潤,頭頸部淋巴結,尤其是頜下淋巴結急劇腫大,切面嚴重充血、出血,呈櫻桃紅色,中央有稍凹陷的黑色壞死灶。扁桃體充血、出血或壞死。慢性病例常在宰后檢驗時發現,頜下淋巴結腫大、變硬,切面干燥有磚紅色或灰黃色壞死灶。
腸型炭疽:小腸多見局灶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腹腔有紅色漿液,脾臟質軟、腫大。肝臟充血或有出血性壞死灶。腎臟充血,皮質有小出血點。
敗血型炭疽:尸體迅速腐敗,鼻孔、肛門等處流出暗紅色、凝固不良的血液。脾臟嚴重腫大、變黑。
隱性型炭疽:頜下淋巴結常見不同程度的腫大,切面呈磚紅色,散在細小、灰黃色壞死灶;周圍組織有黃紅色膠樣浸潤。
【診斷要點】臨床診斷時,對死因不明或臨床上出現高熱、病情發展急劇、死后天然孔出血的病豬,應首先懷疑為炭疽。在排除炭疽前不得剖檢死亡動物,防止炭疽桿菌遇空氣后形成芽孢。此時應采集發病豬的血液進行實驗室檢查。
【類癥鑒別】本病要與急性豬肺疫、豬瘟、豬惡性水腫、豬副傷寒等病相鑒別。
急性豬肺疫與咽型炭疽很相似,但是急性豬肺疫臨床表現極度呼吸困難,口、鼻流出泡沫性分泌物,剖檢可見明顯的急性肺水腫或纖維素性肺炎,小腸沒有出血性腸炎病變。
豬瘟病豬全身淋巴結受累,大理石樣外觀明顯,屬于出血性淋巴結炎變化;淋巴結比較干燥、質脆,有出血性壞死。
豬丹毒雖然也會引起脾臟腫大,但是脾髓一般不軟化,與敗血型炭疽區別明顯。
【防治措施】疫區及受威脅地區,可考慮用無毒炭疽芽孢苗0.5mL或第Ⅱ號炭疽芽孢苗1mL,耳根或后腿內側皮下注射,兩周后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1年。屠宰場、肉聯廠應加強屠宰豬只的檢驗,特別是做好放血后的頭部檢疫。發現病豬應及時上報疫情,采取嚴格封鎖、隔離、消毒、毀尸等措施,盡快撲滅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