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大教授世界文學講義2
- (日)沼野充義編著
- 1808字
- 2021-12-03 15:18:48
法國文學在日本曾具有一種特權性地位
沼野:難得我們今天準備了有關法國文學的一些資料,接下來就談一談我們自己以前是如何閱讀法國文學作品的,現在又如何看待它。
明治時期以來,西方文學大量涌入日本,回顧當時的翻譯情況會發現,在那個時代譯介到日本的外國文學作品中,法國文學占了極大的比例。這一點,看一下當時出版的文學全集里法國文學的數量就會一目了然。
明治時期還沒有世界文學全集之類的出版物,在日本,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學全集第一次出版,是從大正末年到昭和年間由新潮社制作的“一日元書”。“一日元書”的意思是,僅僅花一日元就可以買到這本書。當時的一日元,大約比現在的一千日元稍少一點,這個“一日元書”,有點現在的“起步價500日元的出租車”的意思。只需要花費一日元,就可以買到這么好的書,所以在當時這套書大受歡迎。第一期的世界文學全集是按照國別來分類的。現在的世界文學全集就不太一樣了,就拿池澤夏樹[43]編輯、河出書房新社出版的那套全集來說,其中有很多作品是難以按照國家來分類的。
那么當時的“一日元書”具體來說是如何分類的呢?具體來說是,英美文學七本,德國三本,俄羅斯四本,意大利和西班牙加起來三本,北歐三本。其他的名作集三本。其中法國幾本呢?竟然多達十四本。與其他國家相比,法國在數量上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世界文學全集直接反映的是那個時代文學領域的價值標準,或者說對“經典”的評價標準,因此此類書籍的架構如何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從“一日元書”的架構來看,首先可以說,在當時的外國文學中法國文學是具有特權性地位的。也因此,大學中的法語系在年輕人中很有人氣,聚集了大量的優秀學生,畢業生也有很多成為了作家、評論家、學者。在日本的現代文學領域,曾經有很多作家是法語專業出身的,現在也仍是如此。法語系出身的人,無論他的職業是評論家還是學者,就像野崎先生著有自己的文化類作品一樣,很多人都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活躍在其他領域。在外國文學領域當中,法語曾是一個精英聚集的學科,而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時間。
只是到了后來,情況發生了變化。當然不是說它就沒落了,只是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法國文學如日中天的全盛期結束了。到了二十世紀后半期,法國文學進入了某種瓶頸期,有的作家試圖向存在主義哲學的方向發展,還有的作家由于老路走不通了,做了一些實驗性的、反傳統小說的嘗試。漸漸地,法國文學放棄了此前常見的文學風格,開始追求前瞻性;與這一動向同時出現的,還有勢頭強勁的各種現代思潮。因此,二十世紀后半期的法國文學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潮流,即把那些與我們平時所說的小說有著顯著不同的、現代思想領域的成果——如羅蘭·巴特[44]及米歇爾·福柯[45]等人的作品——當作某種文學作品來讀,同時認為,這些才是領先于世界的先進思想。
剛才也說到了這一點,在這個時期,有一股諸如拉美文學那樣的外來的、從周邊而起的野蠻的力量進入了法國文學,并給這種多少有些缺少創新的先進文化帶來了活力。這種情形,就像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曾經給西方文學帶來過活力一樣。有時候我喜歡用“世界文學”來囊括所有的文學,當我們在這里俯瞰世界文學的全貌時,你會發現,在面對西方文學時,俄羅斯、東歐與拉丁美洲處在一種極其相似的位置上。
就最近的動向而言,比如在我提供的資料中第九項、第十項作品,都是從外部給法國文學帶來活力的例子。法國傳統的舊有的界限已經動搖,在時下的后殖民主義時代,非洲以及克里奧爾等舊殖民地出生的作家開始用法語或混合語,如克里奧爾語式的法語進行寫作。拉斐爾·孔菲昂就是克里奧爾作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這種動向,與拉丁美洲的魔幻現實主義有相通之處。另一方面,如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匈牙利出生)、米蘭·昆德拉[46](捷克出生)、安德烈·馬金(俄羅斯出生)等人,他們是從東歐和俄羅斯來到法國的,法語并非自己的母語。像這樣的移民作家也越來越多了。現在,當人們提到法國的現代文學時,少了捷克人米蘭·昆德拉怎么行呢?在這種狀況下,法語的邊界已經被大大地松動了。
法國文學研究者、同時也身為作家的堀江敏幸[47],很早就對巴黎的郊區,或者說對移民人群比較關注。以前的日本人只對法國的中心感興趣,搞法國文學研究的那些最優秀的人,個個以比法國人還法國為目標。但現在與以前不同了,法國的中心已經有所變化了。剛才野崎先生說日本的法國文學界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不過我在為今天的聽眾朋友準備的資料中,就特意選擇了打破明治以來法國文學界傳統的兩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