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自尊心強的孩子不愿接受批評
- 家教必讀書:7—8歲叛逆期,媽媽要懂的心理學(2)
- 岳賢倫
- 3248字
- 2021-12-08 10:46:25
叛逆期案例
辛辛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自尊心很強,不能接受批評,就是有人對她說話重一點兒,她都會臊個紅臉,甚至躲到一邊偷偷地哭,有時兩三天情緒都緩不過來。如果哪一次考得好,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她就會情緒不錯;如果考得不好,尤其是不如自己那幾個很要好的朋友好時,她就會回家躲在自己的房間里哭。
學校每天下午都有營養加餐,有飲料、蘋果、還有一些點心。一次,辛辛的同桌不小心把一杯酸奶灑到地上了,于是辛辛就把自己的酸奶給了同桌,營養餐結束時,講臺上正好還剩有一杯酸奶,生活委員就問還有誰沒有領酸奶?辛辛看沒有人上去認領,自己又沒有喝到,于是走過去領了這杯酸奶。
沒想到,辛辛拿酸奶時,正好被剛進來的老師看見了。因為不明就里,老師就當眾批評辛辛說:“這杯酸奶是留給今天中午沒來的同學的,你怎么能隨便拿人家的東西呢?趕緊放回去!”辛辛沒有向老師解釋,而是把酸奶送回去后就趴在課桌上哭了起來,回家以后又一個人躲到房間里哭,第二天還不肯去上學,媽媽怎么勸都沒有用。
看著自尊心這么強的女兒,媽媽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適度的自尊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故事中的辛辛之所以會經常哭鼻子,正是由于自尊心過強造成的。其實,對于七八歲的孩子來說,自尊心強是他們的普遍特點,這一階段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孩子到七八歲時,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自我意識都在日漸增強,他們做什么事情都想擺脫大人的“干涉”,希望自己能獨立去完成。同時,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不切實際,覺得任何事情都可以自己單獨完成,而拒絕大人的幫助,但一旦失敗又不愿認輸,有的可能會繼續嘗試,有的則會因為失敗而不高興、發脾氣等。
我國著名的出版家鄒韜奮曾說:“自尊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自尊心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能激勵孩子發憤圖強,不斷進取。但是,孩子的自尊心也并不是越強越好,適度的自尊才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自尊心強的孩子,特別重視父母、老師和同學的評價,性格好強,聽不得批評;常常和別人比較,凡事都要爭第一,不能接受自己不如別人的事實;有的孩子因為一直優秀,遇到挫折、批評就會一蹶不振。自尊心強的孩子,因為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所以情緒易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就像前面例子中的辛辛,被老師批評后好幾天情緒都緩和不下來,考試成績不理想也受不了。
對于七八歲的孩子來說,自尊心太強害處非常大。他們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容易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看不起別人;自尊心太強的孩子,往往無法正確對待別人的某一長處或取得的某一成績,甚至還會為了維護自己所謂的“自尊心”而設法貶低和打擊別人。
因此,對于自尊心過強的孩子,我們一定要采取正確的處置措施,既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要讓孩子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給他們過強的自尊心“降降溫”。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平衡表揚與批評
美國作家海倫·考爾頓說:“有一點家長要明白,孩子是十分看重我們對他們的行為反應的。因此應格外謹慎地說出我們對他們的評價。”七八歲的孩子自尊心強、經不得批評的原因,很多都是因為父母對他們一味地進行表揚和鼓勵,很少或根本不進行批評所造成的。對孩子過度地表揚,會使他們逐漸形成唯我獨尊、虛榮心強、好大喜功的性格,并且害怕面對失敗與挑戰,對批評極為敏感,無法接受。
卡爾·威特說過:“我們不能讓孩子在受責備的環境中成長,但是也不能讓他們整天泡在贊美里。”因此,我們沒必要對孩子事事進行表揚,要少用一些情感色彩過于強烈的積極評價。如果想鼓勵孩子,我們應客觀、具體地評價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還需要改進。
比如,孩子拉著我們看他的涂色作品時,我們可以這樣給予評價:“嗯,顏色沒有涂到外面去,里面還有一些空白處,要是再涂滿一點就更好了。不過,這涂得已經很不錯了,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涂得更好。”而不是簡單盲目地來一句:“嗯,你涂得很好!”
至于批評,千萬不要貶損孩子,應給他們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比如,當孩子因比自己要好的朋友考得好而沾沾自喜時,我們可以這樣提醒他(她)說:“XX,你這次考得這么好,我真的替你高興,這說明你平時非常用功地學習了。不過,你是不是還要考慮一下你朋友的心情呢?如果你在他(她)面前不那么趾高氣揚的話,相信他(她)會更喜歡你的。”最后,我們還要對孩子說,自己相信他(她)一定能做好。
方法二:不要總拿孩子作比較
七八歲孩子的自尊心,會因為比較而逐漸提升,但如果我們總是用“你比你同學強多了”這樣簡單的比較與表揚,這會讓孩子的自尊心越來越強,很容易將孩子的自尊心變成一種虛榮心。當孩子習慣與人比較后,如果比別人強,自然就會很開心,但當比不過人家時,就可能會無法接受。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要一味地作比較,尤其對于那些本身就要強的孩子更要注意。
小蕓和小麗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也是同班同學,兩個人天天一起上學,放學也一起回家。今年放暑假后,小蕓來小麗家玩,小麗的媽媽和小蕓聊起了考試成績,小蕓驕傲地說,她的平均成績都在90分以上。“你的學習真不錯。咦,我還沒看見小麗的成績單呢!不知道考得好不好,小麗,你這次考試考得怎么樣?把成績單拿給媽媽看看!”
小麗聽到媽媽問自己的成績單,吞吞吐吐地答道:“我……我放在書包里了。”看著小麗沮喪的樣子,媽媽生氣地說:“是不是又沒考好?快去把成績單拿來,讓媽媽看看。”成績單拿來了,沒有一科達到80分。
“你的成績怎么總是這么糟?我真的很失望,你為什么不能像小蕓一樣,你的學習環境不比她差,真是一點也不知道給媽媽爭氣。”看著女兒的成績單,媽媽忍不住大聲數落起來,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在小蕓面前挨媽媽的訓了,但自尊心很強的小麗還是很下不了臺,含著眼淚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如果我們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作比較,說什么你比XX差,就會傷到孩子的自尊心。要做到不作比較,我們必須從夫妻、親子間做起,比如“我跟你爸爸比,強多了”,“咱們家要是論聰明,女兒是首屈一指的”這些話,要變為“我和你爸爸不一樣”,“孩子,你能想出這個辦法,真是太聰明了”。此外,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不同,都有各自的長處”,告訴孩子第一并不是那么重要。
方法三:適當運用冷處理的方式
當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時,我們不必立即做出反應,因為我們的敏感會強化孩子的自尊心。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冷處理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的過程。不給予孩子特別的關注,讓他們慢慢消化自己的情緒,有些很明顯的錯誤,孩子自己也會意識到。這樣,孩子慢慢就知道自己要承擔情緒的后果,從而將自尊心調整到正常狀態。下面的例子盡管是老師“懲罰”學生的例子,但對我們家長仍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有一位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于是老師批評了他。結果下課之后,這位同學在黑板的右下角寫著“批評XX老師”,老師得知后頓時火冒三丈,來到教室準備狠狠地懲罰他一頓。但這時,他突然想起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忠告:“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臺被損壞的機器。”理智終于戰勝了情感。
在沉默幾分鐘后,他坦然、鄭重地對那位同學說:“你想想,你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提醒你是對你好還是對你不好?老師關心你,你反而做對不起老師的事,你做得對嗎?我現在不逼著你把你寫的字擦掉,你冷靜想一想,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就保留,不對就擦掉,然后告訴老師一聲。”說完,他便離開了教室。
剛下第二節課,這位同學便低著頭來到了他的辦公室,滿臉通紅地說:“老師,我錯了,我擦掉了那些字,請原諒我吧。”他拍著學生的肩膀高興地說:“知道錯了就好,老師原諒你了,希望你以后要認真聽講。”這位同學連連點頭。
這位老師真的做得很好,那位同學之所以會在黑板上寫上對老師不禮貌的話,是因為老師當眾批評了他,傷了他的自尊心。當看到學生對自己不敬時,老師忍住心中火氣,采用冷處理的方式,給了學生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最后既沒有使學生再次當眾難堪,又讓他真心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謂兩全其美。我們家長在想要批評孩子的時候,盡量也要冷靜下來想一想,避免采用過激的方式批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