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進階:職業生涯規劃與面試寶典
- 劉佳 何薌
- 2805字
- 2021-12-09 12:09:09
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除了辭職你還有沒有別的選擇
1.另辟蹊徑:把喜歡的環節做到極致
2013年畢業之后,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個知名的招聘網站做招聘專員。其實這是一份跟我的人力資源專業直接相關的工作,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我會非常喜歡和適合這份工作。
但是,當我上班第一天看到密密麻麻的崗位職責列表和無數份工作簡歷時,就已經產生了抗拒和厭倦的心理。后期每天需要打100通電話,看二三百份的簡歷,一天工作下來,眼睛疲勞干澀,眼淚不停地往下掉。這樣的狀態產生的原因不僅是客觀因素造成的疲勞,還帶有一點兒心酸的成分。
入職的前三個月,我基本上每天都會產生一次離職的想法,但是又不知道離職之后,到底要找一份什么樣的工作。我慢慢平靜下來,開始去發現這份工作里面自己比較喜歡的部分。我不喜歡打電話這類需要拓展人脈的工作,但是很喜歡聊天溝通的環節,于是干脆就把聊天這份熱情發揮到了極致。我可以跟一位陌生的地產總經理打電話聊上三四十分鐘,以至于對方根本聽不出來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這樣的溝通效果不是因為我使用了什么忽悠的技能,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真誠地從職業發展規劃的角度和對方深入交流。
很多剛畢業的招聘專員在跟求職者打電話時,因為電話那頭的求職者往往是比他們有著更為豐富工作經驗的主管、經理,甚至是更高級別的候選人,所以很多人的溝通方式自動變成了“討好模式”,語氣卑微,甚至有推銷職位的感覺。殊不知,這樣只會讓候選人更加覺得你不專業,因為你的語氣和態度已經傳達了這樣的信息。
因為喜愛聊天,所以我在電話溝通時,往往會忘記自己是一名剛畢業的青澀青年,反而會站在一個顧問的角度平等地和對方溝通。有些候選人在招聘會現場見到我真人時,都不太相信我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說電話里感覺我非常成熟,像工作了多年的職業顧問。
也因為這項刻意練習的溝通能力,我的招聘業績越來越好,多次獲得了領導的認可和職場的晉升機會。
當我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時,除了換工作外,還有另一種應對方法,就是將工作中喜歡的部分放大,把不喜歡的部分用于為喜歡的部分服務。如果你把自己喜歡的環節做到極致,這份你不喜歡的工作反而會變成你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突破口。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一開始就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很多人在剛畢業時都還是一名懵懂青年,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去哪里,自己到底要什么,于是盲目地進入了不同的工作平臺。根據調查,“95后”職場人的平均離職頻率是7個月,辭職理由都有哪些呢?比如,公司環境不好,電腦太卡了,公司周邊的餐飲太難吃了,人際關系太復雜了,感覺有點兒不順心,等等,這些理由在崇尚職場忠誠的前輩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賺錢已經越來越難成為一個人留在某個平臺的理由了,更多年輕人開始從興趣和價值觀角度出發來選擇公司,此外,人際關系、公司環境以及人文氛圍等也會影響到他們的選擇。
我是“90后”,在過去工作的幾年里也比較喜歡折騰,但是真正對我后來的人生產生了長遠影響的工作并不是我中間頻繁跳槽的那些,反而是那些入職第一天就想辭職,卻堅持兩年并做出了好成績的。因為我的洞察能力和溝通能力—這兩項職場核心競爭力正是從那些工作里歷練出來的。
所以,在你把事做到極致的過程中,一定會鍛煉出你某項核心競爭力,而這會成為你一生的財富。
2.結果思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達成想要的結果
有一名學員在我的社群里問我:“老師,一些前輩告訴我要想實現理想就要采取一些手段,不能太堅持原則,還說太正直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身邊的同事都會利用行業潛規則等套路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我做事的方式經常被大家質疑,難道和他們的方式不一樣就是錯誤的嗎?”
我仔細地了解原因后才知道,他是知名培訓機構的老師,平時需要承擔一些老客戶續費轉化的業績指標,而他不想像其他同事那樣對自己的培訓產品夸夸其談,對客戶過度承諾一些機構實際無法做到的福利,因為這嚴重違背他的價值觀,但因為短期無法追上其他人的業績,同事和領導就會質疑他的工作方式和原則存在問題。
首先我非常欣賞這名學員具有這樣的價值觀,但也理解他作為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對職場存在的某些現象疾惡如仇,這些都影響到他的職業選擇。我給他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我在做項目招聘專員的時候,別人告訴我每天至少要打100通電話,才能有好的產出,這句話理論上是正確的,量變才能產生質變,在前期對職位不熟悉的時候,多打電話多覆蓋候選人,就能提高轉化的概率。
但是前面已經提到我非常不喜歡拓展性工作,不喜歡打很多陌生電話,因為我覺得那樣自己就像變成了一個打電話的機器人,想想就莫名地心累,怎么辦呢?
我就想,有沒有那種既能減少撥打電話量又能保持高轉化率的工作方式?我想到了兩點:一是提高找簡歷的精準度(比如,候選人工作經歷的匹配度,簡歷更新時間的長短,換工作意愿的強度,從職業發展角度判斷他是否適合手上的崗位,等等);二是充分發揮自己聊天的優勢,和篩選出的精準簡歷的候選人聊得更深入一些,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樣打100通電話,每通電話按照既定的問題模板任務式地溝通完便作罷了。
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結果是打30通電話要比其他人打100通電話的轉化率更高,曾創造了幾次專場100%到面率(到面率=實際到場面試的總人數/前期口頭邀約面試總人數×100%)的成績。做招聘工作的HR(人力資源)都知道,面試被“放鴿子”的概率有大有小,但是一個上百人的招聘會專場,要想達到100%的到面率是不太容易的。一年內,我多次獲得部門優秀員工的獎項,畢業一年多后,我成為分公司最早晉升管理層的“90后”,帶領6個人的團隊做招聘項目。
回到上述學員問的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是你要不要按別人的方式去做的問題,而是因為你的結果不如意,別人才想讓你用他們的方式快速達成更好的結果。所以,這件事情的本質應該是你如何用自己的方式達成更好的結果。
假如結果很不錯,別人還有什么資格來對你的過程指手畫腳呢?正是因為你的結果不好,所以他們才質疑你的過程,以及你所謂的原則,等等。
外人看不到你努力的過程,他們只會從你的結果去評判你的過程,而過程恰恰是你自己可以完全把控的。
我是把自己的精力聚焦在自己喜歡的聊天溝通環節中,這不僅讓我在當下的工作里成功突破心理障礙,達成了很多頗有成就的事件,最關鍵的是,它還給我帶來一項受用終生的技能:溝通力、洞察力和共情能力。這也幫助我后來成功轉型為一名生涯規劃師。
所以,當你面對手上不太愉快的工作時,不妨思考當下這份工作到底是一無是處,還是有你喜歡的部分;你想要逃離,是真的不喜歡這份工作,還是逃避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很多人強調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如果大家第一份工作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并擅長的,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態了。人生最美好的事,莫過于在自己熱愛的領域有所成就。
但如果一開始沒有找到自己熱愛的工作,也不用慌。第一份工作并不能決定你整個人生,多思考它給你帶來了什么收獲,在這份工作中鍛煉一些核心的能力,未來你發現自己熱愛的事情之后,它們會幫助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