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企業本質與企業的特性
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對企業的理解以及研究有不同的側重點,對于企業本質的認識不同,對于企業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在經濟學領域,主要考察商業活動的經濟性,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新古典經濟學強調的是企業的生產性,制度經濟學認為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作為一些機制的替代物。在管理學領域,主要關注企業運營管理優勢,認為企業是運用資源、進行有效管理,進而創造利潤的組織。在法學領域,主要著眼于企業法人的法律形式,將企業視為契約關系的組合。在社會科學領域,則著重突出企業的社會屬性,把企業視作人的集合,各種利益交織在一起的集合體。
不同學科對企業的理解都是從自身的某一出發點定義了企業的特性,因而綜合來看并不是很全面,很難給出一個得到各方廣泛認可的定義。我國學者鄧榮霖從商學的角度定義了企業:“集合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并在利潤動機和承擔風險條件下,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單位。”(1)我們認為這一定義較好地描述了企業,強調了企業的營利性、生產性、組織性等。
結合不同學科對企業的定義,以及筆者對企業現實經營狀況的分析,本書總結出企業成長的四個特征:營利性、組織性、生產性和獨立性。營利性是企業的首要特征,企業區別于其他組織的特征就是要能創造利潤,這是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組織性是指企業是人的集合,以某種形式把人、財、物組織起來,從而開展生產或服務活動。生產性是指企業要把自己所掌握的資源通過有效的組織、協調、管理,開展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經營性生產活動,創造出新的價值。獨立性則是指企業要有人、財、物方面的獨立性,能獨立核算、自收自支,要能獨立自主地開展經營管理活動,而不是依附于任何其他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