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網紅品牌
- 王重 張馳
- 2244字
- 2021-12-04 00:25:18
認知趨勢:為什么傳統企業做不好新零售?
在中國的商業零售從傳統零售到新零售的轉型過程中,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第一個標志性事件是2003年淘寶上線,中國第一次出現了C2C的系統性平臺,全民電商時代正式揚帆起航。第二個標志性事件是十年之后,微信開通了微信支付,微信平臺實現了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客流的四流合一,徹底激發了全民創業的熱情。
也正是基于此,從2003年到2018年,平臺電商C2C、平臺電商B2C、微商、社交電商、平臺社交化、內容電商、社群電商、社區電商、短視頻電商、直播電商,伴隨著不同平臺的出現,各種各樣的電商業態層出不窮,并且每一種業態都有相當時間的紅利期。
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少能有傳統企業踩對風口,在這樣的紅利期快速發展。相反,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各種業態原生的品牌迅速崛起。很多商業創業者通過在風口期的努力迅速逆襲,成功地向生產上游擴張。
1.傳統企業為什么踩不到紅利的風口?
要探討為什么傳統企業沒有踩到紅利的風口,我們首先要知道傳統企業的基本能力是什么。如果基本能力達不到,那么風口再大,和傳統企業也沒有什么關系。
傳統企業發展基本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大流通、深度分銷和電子商務。在這三個階段里,每一個階段對傳統企業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樣的。
在大流通時代,關鍵詞是產品、運輸、分銷、資金、廣告。傳統企業只要有能力招到代理商,有足夠的能力做廣告,銷量就是有保障的。到了深度分銷時代,關鍵詞是產品、服務、管理、KA賣場、終端。這時候對傳統企業的要求是要有精細化管理渠道的能力,能占據渠道,渠道就可以持續地貢獻價值。廣告的投放是輔助的,起到拉動銷量的作用。
但到了電商時代,不一樣了。電商是線上的,是看得見摸不著的,這個時候需要傳統企業明白,諸如產品、電子商務、數據分析、人群畫像、技術創新等關鍵詞,這對傳統企業的要求太高了,絕大多數傳統企業不具備這個人才的儲備和能力。
與此同時,營銷操作也變得復雜起來,原來只需要做一些產品包裝,拍個廣告片,再做一些終端的物料,營銷就可以開始干了。現在產品包裝、詳情頁、視頻、內容等一系列的東西,專業程度越來越高,并且還是全部飄在線上,已經完全超過了傳統企業老板可以理解的范圍。
所以,現在的現狀是,運氣好的、老板決心大的,會有不錯的發展,除此之外,絕大多數傳統企業的電商業務,都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更不用說后來的新媒體電商和視頻電商,難度就更大了。
2.傳統企業的核心渠道,人流斷崖式下降
從傳統零售到電子商務,到底哪些地方發生了變化呢?表面上看是技術的變化,但實質上卻是整個渠道價值的變化。傳統零售重在渠道,但隨著新工具的普及,渠道資產作為傳統零售的核心資產,它的能力和產出每況愈下。這也就是說,傳統企業抓住的核心的東西,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了。要知道,傳統零售幾乎所有的成本體系、營銷體系都是基于渠道體系設計出來的,一旦渠道能力下行,也就說明傳統企業最為倚重的工具出了問題。
但現實就是如此,很多產品的主要銷售場景已經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很多年輕人好幾年沒有去過超市,人越來越懶,能用互聯網解決的問題就不再出門。
遇到這個問題怎么辦?很多傳統企業老板就想著做線上,做電商,但線上和電商,并不是拿著傳統企業生產的產品直接去做的,因為電商時代,成本的算法已經和傳統零售完全不一樣了,電商時代沒有渠道費用,沒有精細化渠道操作的管理成本,取而代之的是流量成本、線上推廣成本。也就是說,整個產品體系、成本體系都會有重大的調整。除此之外,從視覺的角度,電商產品和線下產品的區別也很大,線上產品更強調視覺,線下產品其實絕大多數企業是不太關注視覺呈現的。所以,寄希望于把原來生產的產品拿到網上去賣,這樣的邏輯根本走不通。
3.后半場的電商,兩個血淋淋的現實
認知決定一切,因為認知產生差異,因為差異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傳統企業如果不能清楚地認知到現在的現實狀況,往后的路,只會越來越難走。
◎ 電子商務已經是傳統渠道
從2003年開始算,電子商務也走過了十八個年頭,電子商務已經是傳統渠道了。它不再是創新渠道,所以今天我們已經沒辦法再用新零售的視角去看電子商務。事實上,電子商務渠道在現在已經和流通渠道、KA賣場并行成為中國商業零售的渠道構成。
很多時候,渠道的變革都是產品消費場景的變化,當老百姓更習慣于去超市一次性采購生活用品的時候,日用類產品的主力渠道就成了KA賣場。當白領更習慣于在便利店解決日常用品等的購買問題的時候,連鎖終端就快速崛起。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品的主要消費場景走到了線上,那就意味著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商業零售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老板的能力決定了企業對新世界的理解
中國傳統企業的老板,基本上都是自己一路操心走過來的。但今天他會發現,自己已經操不上心了。為什么?因為已經看不懂了。盡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認,但對于相當一部分企業來說,老板本身對新世界的理解能力,已經決定了這個企業未來的走向。
傳統企業是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傳統企業去搞代理商、去搞大賣場,無非就是產品和人情的問題。到了深度分銷的時代,精細化管理的表格也是比較容易看懂的,可以跟上。
現在,已經是全部信息化的時代了,很多中國的消費品企業老板基本上已經很難跟上時代的節奏。電商干得好的老板,大多都是年輕人,如果不能找到合適的辦法,接下來的路,注定不會太好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企業能成功轉型的非常少,能夠做到顛覆性營銷創新的都是局外人。這說明了如果思維習慣了某一種固定的模式,還整天琢磨著經銷商代理模式這一套,這樣的境界是很難提升的,永遠不會趕上新零售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