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1
全面的視角是如何形成的

人體內有三種經常互相沖突的力量,它們分別是:靈魂的力量、自我的力量和身體的力量。簡而言之,我們的靈魂希望做正確的事;我們的自我希望自己是對的,并且認為自己一直是光鮮亮麗的;我們的身體則只想逃離這一切。在生活中,當你做任何決定的時候:

·你可以選擇做讓你感覺很棒的事。

·你可以選擇做讓你看起來很棒的事。

·你可以選擇做好事或正確的事。

我們會做那些讓我們感覺舒服或愉快的事,是因為我們受到身體的驅使。過度地做這些事情,就像吃太多或睡過頭一樣。事實上,我們會做這些事,僅僅是因為其能讓我們感覺很好。當我們的行為受到自我的驅使時,我們就會不顧別人的感受亂開玩笑,或者進行超出我們負擔能力的奢侈消費,諸如此類。當我們的自我做主角時,我們不會被真正對我們有益的東西吸引,只會被那些讓我們看上去光鮮亮麗的東西吸引。

只有當我們做出負責任的選擇、做正確的事時,我們才能獲得自尊心。這是一個以靈魂(道德或良知)為導向的選擇。事實上,自尊心和自控就是這樣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情感自由并不意味著我們覺得自己想做什么事就應該去做什么事。相反,情感自由意味著忽視我們當時的種種欲望,做我們真正想做的事。假如你正在節食,而突然間,你很想吃一塊巧克力,你拼命抵制這個誘惑,但最終還是屈服了——那么,你獲得了自由還是被身體奴役了呢?我們想吃一塊巧克力,于是我們吃了。可我們喜歡吃下巧克力之后的感覺嗎?當我們做出對自己負責任的選擇時,我們就能控制自己、增強自尊心。

做好事帶來好心情

每當我們沒能承擔應當承擔的責任——因為我們無法克制一時的沖動,或為了贏得別人的贊揚或認可而出賣自己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自尊心。當我們一再屈服于即時的滿足,或者為了保持、維護一個形象而活著時,我們就會對自己感到憤怒,并最終感到內心空虛。為了平息那種“我不喜歡我自己”的潛意識中的痛苦,我們會竭盡所能讓自己感覺良好。我們渴望去愛自己,卻失去了自我。由于無法給自己帶來幸福,我們會螺旋式下降,退避到那個空洞無物、招致自我毀滅的“避難所”中,通過過度飲食、酗酒、濫用藥物,以及毫無意義地消遣和放縱等行為,讓自己暫時忘卻痛苦。這些虛無縹緲的“高興事”,掩蓋了我們的自卑。而由于我們追求的快樂反而會帶來更大的痛苦,我們進一步陷入絕望之中,并繼續逃避現實。

不妨讓我們再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你有沒有試過和你不喜歡的人愉快地交談?或者,和一個讓你心煩意亂的人共度一小時或一整天?這一定會讓你感到痛苦。如果你必須和那個你討厭的人每時每刻都待在一起,然而那個人不是別人,恰好就是你自己,那么你該怎么辦?對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來說,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會讓他感到心力交瘁。這就像為我們討厭的老板工作一樣。即便是最不費力的活兒也會讓你心生厭惡。我們會為一個忘恩負義、失去自控能力的人努力工作、費心費神嗎?不太可能,更別提愛他、尊重他了。你說不定會引導他追求一些毫無意義的事物,或用無休無止的娛樂來讓他安靜或分心,甚至任由他迷失在辱罵這一行為的陰霾中——只要你不必面對他,當然更不用說幫助他了。

如果我們不愛自己,那么我們忍受短期痛苦以獲得長期收益的意愿就會減弱。誰會愿意為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付出努力、忍受折磨和歷盡艱辛呢?這種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研究表明,為我們的生活負起責任,這一過程必然伴隨著痛苦,人類具有避免這種固有痛苦的傾向,而這正是我們容易動怒的原因,也是幾乎所有情緒問題——焦慮、抑郁和各種不良癖好的根源。See M. Scott Peck, The Road Less Traveled: A New Psychology of Lov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Spiritual Growth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78), 17–19. See Roy F. Baumeister, Todd F. Heatherton, and Dianne M. Tice, Losing Control: 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4). Also see Christopher Peterson and Martin E. P. Seligma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視角是否全面=心理是否健康

隨著我們的行為變得越來越不計后果、不負責任,我們的“自我”就會加速膨脹,以補償我們的負罪感、不安全感和羞恥心。我們的視角變窄了,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整個世界——這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敏感,情緒也更不穩定。我們甚至會拒絕接受關于我們自己和我們生活的現實,并安于懶散怠惰、害怕痛苦的心態。這時,我們的“自我”會開始“保護”我們,將一切問題歸咎于別的事物。換句話說就是:“如果我沒有什么問題,那么一定是你有問題,不然就是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或者是別人在找我的麻煩。”神經質和妄想癥的種子就這樣被播下了。為了讓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頭腦中繼續保持完美,我們只能被迫扭曲周圍的世界。如果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存在問題,那么我們適應生活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In Proverbs 26:13, King Solomon wrote, “The sluggard says, ‘There is a lion outside! I shall be slain in the streets!’” One might think that the coward would make such a declaration, but the wisest of men teaches us that, rather than accepting the pain and stigma of laziness, we invent fears to justify our inaction. He further explains, “The sluggard [is] wiser in his own conceit than seven men that can render a reason” (Proverbs 26:16), because his warped perception has become so ingrained that he cannot be convinced otherwise. (Laziness is not confined to physical exertion, but to the reluctance to exert effort of any type, including, most certainly, emotionally and cognitively).

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理智,即失去了看清世界、接受世界和回應世界的能力,那就意味著他失去了全面的視角。情緒不穩定——憤怒的根源,從根本上說是缺乏明晰的視角造成的,而這取決于我們的“自我”對我們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負責任的(心靈導向的)選擇→自尊心增強→自我萎縮→未失真的現實→看到并接受現實(即便有時很艱難、很痛苦)=心理健康→采取負責任的行為

不負責任的(自我導向的/縱容自己身體的)選擇→自尊心減弱→自我膨脹→無法/不愿看到并接受現實(當這意味著艱難和痛苦)=心理不健康→采取不負責任的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融水| 民和| 鄄城县| 蒙山县| 砀山县| 甘南县| 怀来县| 东乡族自治县| 高安市| 新竹县| 武鸣县| 湖北省| 大化| 会同县| 沧源| 金乡县| 云龙县| 军事| 清流县| 察雅县| 睢宁县| 双流县| 宝坻区| 石家庄市| 涟源市| 濮阳市| 德庆县| 宜城市| 贵州省| 屏边| 龙岩市| 界首市| 安平县| 兴化市| 华安县| 乌兰察布市| 永济市| 拜泉县| 中卫市| 班玛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