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現代佛學名著)
- 湯用彤
- 1361字
- 2021-12-01 18:42:30
《般若經》之流傳
《般若經》之翻譯,漢晉最多。朔佛、支讖所譯為《小品》,支謙再譯之,均有三十品。疑此即《祐錄》著錄僧會之《吳品》(《祐錄》謂此只十品,疑誤)。朱士行得梵本九十章,后譯出《放光般若經》。西晉竺法護譯《光贊般若》,乃《放光大品》之異譯。又譯《小品經》七卷(《祐錄》),在僧祐時已佚,不悉有若干品。晉惠帝世,衛士度有《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二卷。士度乃闕公則弟子,善文辭,作《八關齋懺文》。(《珠林》四十二引《冥祥記》)僧祐曰,眾經錄并云《道行經》二卷,衛士度略出,則是衛氏擅長文事,故略支讖之煩重譯文為二卷也。東晉釋道安在長安時,曇摩蜱竺念譯有《般若經抄》(一曰《長安品》)。此中僧會法護之《小品》,衛士度之略出,均佚。羅什以前所譯之《般若》,所知者盡于此矣。
支讖之《道行》,竺叔蘭之《放光》,以及支謙之《明度無極》,當均流行于世。而竺法護所譯《光贊》,據道安所記(《祐錄》七《合放光光贊序》),因其出在關西,遭晉世亂,沉沒涼土。而“《放光》乃大行華京,息心居士,翕然傳焉”。安公且曰:
中山支和上遣人于倉垣斷絹寫之(指《放光》),持還中山。中山王及眾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經,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贊》人無知者。
支和上不知為何人,中山王亦未悉何指。劉曜、劉岳、石虎均曾有此號。(中山王岳見《僧傳》十一)《光贊經》當時無人知,直至譯后九十一年,經道安之表章,乃行于中夏。其本雖存,但《放光》有九十品,《光贊》僅存二十七品。據道安《合放光光贊隨略解序》,則在當時已“殘缺不具”矣。(上均見《祐錄》七)
自朱士行提倡《般若》以來,訖于羅什,當推《般若》為佛教義學之大宗。茲表列此時之中國《般若》學者如下。
朱士行 講《道行》,求得《放光》胡本。
衛士度 略出《道行經》。
帛法祚 河內人,注《放光般若經》。
支孝龍 淮陽人,太安二年就竺叔蘭寫《放光經》五部,校為定本。時未有品目,舊本十四匹縑。今寫為二十卷。龍素樂無相,既得披閱,旬有余日,便就開講。
中山支和上 寫《放光經》。
康僧淵 本西域人,生于長安,誦《放光》《道行》二般若。
支愍度 立心無義。
竺法雅 立格義,下詳。當亦《般若》學者。
竺道潛 字法深,講《大品》。
竺法蘊 善《放光》。
支遁 字道林,善《道行經》。
于法開 講《放光經》,與支道林爭即色空義,下詳。
釋道安 講大小品,詳下章。
竺法汰 講《放光經》,與郗超論本無義。
竺僧敷 善大小品,并講之,且有義疏。
釋道立 善《放光經》,曾講之。
于法道 講《放光經》。(《高僧傳·曇戒傳》,《名僧傳抄》同)
釋慧遠 亦《般若》學者,后詳。
道儀尼 《比丘尼傳》謂乃慧遠之姑,誦《法華經》,講《維摩》《小品》。
郗超 主支道林之即色空義。
廬江何默 主于法開義。
殷浩 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世之幽滯。欲與支道林辯之,竟不得。(見《世說》)
北來道人 《世說》載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講《小品》。
法威 支公講《小品》,法威奉其師于法開之命攻難多番。(見《僧傳》,《世說》亦載之)
及至羅什入長安,譯《大品》(《放光》之異譯)、《小品》(《道行》之異譯),盛弘性空典籍,而《般若》之義更暢。同時四論始出,其研究繼起,遂為《般若》宗之要典。自是談者并證之于諸論,而法性宗義如日中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