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現代佛學名著)作者名: 湯用彤本章字數: 2029字更新時間: 2021-12-01 18:42:26
康 僧 會
《高僧傳》謂康僧會于赤烏十年(《廣弘明集》引《吳書》作四年),初達建業,因舍利之感應,孫權為之立建初寺,江南大法遂興。后孫晧亦受五戒。此事之疑偽,前已述之。今復據上段所考,支謙以黃武初在武昌,黃龍后至建業。而于太子登卒后,即隱遁。則在赤烏四年,江南早已有佛法,固不始于赤烏十年僧會之來也。觀于支謙等自黃武時已譯經,則江南大法之興,固不能全歸功于康僧會立建初寺也。茲采魏晉間記載,略參以《僧傳》《祐錄》,述之如下。
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交趾。會年十余歲,二親并亡,以至性奉孝,服畢出家,勵行甚峻。(《高僧傳》)其《安般守意經序》云:
余生末蹤,始能負薪,考妣殂落,三師凋喪,仰瞻云日,悲無質受,眷言顧之,潸然出涕。宿祚未沒,會見南陽韓林、潁川皮業、會稽陳慧。此三賢者,信道篤密,執德弘正,烝烝進進,志道不倦。余從之請問(問《安般經》義也),規同矩合,義無乖異。陳慧注義,余助斟酌,非師所傳,不敢自由也(師為陳慧之師安世高也)。
支謙傳支讖之學,而不及見讖。僧會注世高之經,亦只見韓林、皮業、陳慧。支、康二人,均在魏初(《祐錄》六道安《安般經序》稱曰魏初僧會),并生于漢土。僧會之師不知為何人。然會于《安般序》,悼三師凋喪。于《法鏡》嘆“喪師歷載,莫由重質”。(《祐錄》六)則師固甚為其所敬信。僧會見韓林等時,當已及中年。其注《安般》當在吳未稱帝以前(229)。序文中稱安世高至京師,系指洛陽,可以為證。《高僧傳》謂會于赤烏十年至建業,立建初寺。會卒于晉太康元年(280)。寺謂至晉咸和中毀于蘇峻之亂。但《吳志》謂孫晧佛祠,斬道人,則《僧傳》所言寺毀之年,亦有可疑。東晉初住建初寺者,有帛尸密黎,永嘉之亂過江者也。建初寺在金陵大市后。故亦名大市寺。(見至元《金陵新志》,寺址想當現聚寶門外西街大市橋)據《高僧傳》,晉時曾圖會像,至梁時尚存。晉孫綽為之贊曰:
會公蕭瑟,實唯令質。心無近累,情有余逸。厲此幽夜,振彼尤黜。超然遠詣,卓然高出。
僧會譯經《祐錄》卷二著錄只二部,蓋據《安錄》所言也。而卷十三,則列六部,蓋據后來之傳說也。《房錄》著錄十四部,《開元錄》厘定為七部。但僧會所出有《吳品》(凡十品,即《道行經》異譯),后世道安、支遁、僧睿、梁武帝序均未言及,可見其所譯并無多大影響。否則此實即《大明度經》,乃支謙所譯,而現存于藏經中者。但會生于中國,深悉華文,其地位重要在撰述,而不在翻譯。會曾集《六度要目》(《祐錄》十道安《十法句義序》),制《泥洹梵唄》(《僧傳》),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等三經,并制經序(《僧傳》)。注今均佚,唯前二序尚存。《道樹經》者,支讖所譯,會為之注,可見為支謙之后輩。《安般》《法鏡》皆漢末安息來人所翻,而會尤服膺世高之學。可知會雖生于南方,仍與北方洛都佛教之關系,極密切也。
僧會譯經中,現存有《六度集經》。文辭典雅,頗援引中國理論。而其諸波羅蜜前均有短引。(現存本缺般若波羅蜜小引)審其內容,決為會所自制,非譯自胡本。此乃治漢魏佛學者最重要之材料也。又《藏經》中之《安般守意經》,乃譯文與注疏混合而成,其注疏部分疑即陳慧、康僧會所共作。蓋亦治漢魏佛學者所當注意者也。
漢末洛都佛教有二大系統。至三國時,傳播于南方。一為安世高之禪學。偏于小乘,其重要典籍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安玄之《法鏡經》,及康氏之《六度集經》等。安之弟子有嚴浮調,臨淮人也。此外有南陽韓林、潁川皮業及會稽陳慧。而生于交趾之康僧會,曾從三人問學。現存藏經中有《陰持入經》,其作者不明。(標題為陳慧,但序中自稱為密)但仍出于安世高之系統,而為西晉前作品也。(其所引經均漢魏人譯。唯所引《中心經》[亦作《忠心政行》],《藏經》題為晉竺曇無蘭譯。此乃據《房錄》。但《祐錄》只言蘭撰出二部。《中心經》則入失譯錄,并云出《六度集》,雖現《六度集》缺此,然或古有今缺。即《房錄》亦只言蘭所出,系自大部略出)二為支讖之《般若》,乃大乘學。其重要典籍為《道行經》《首楞嚴經》及支謙譯之《維摩》與《明度》等。支讖之弟子支亮,支亮之弟子支謙。世高與讖同在洛陽。僧會與謙同住建業。二者雖互相有關涉,但其系統在學說及傳授上,固甚為分明也。牟子者,處于南方,頗喜《老子》之玄致,與支謙一系之學說甚見同氣也。
支謙、康僧會系出西域,而生于中土,深受華化。譯經尚文雅,遂常掇拾中華名辭與理論,羼入譯本。故其學均非純粹西域之佛教也。又牟子采《老》《莊》之言,以明佛理。僧會《安般》《法鏡》二序,亦頗襲《老》《莊》名詞典故。(《法句經序》引“美言不信”之語,是支謙曾讀《老子》)而同時有《陰持入經注》,讀之尤見西方、中夏思想之漸相牽合。嵇康、阮籍所用之理論,亦頗見于是書中。安世高、康僧會之學說,主養生成神。支讖、支謙之學說,主神與道合。前者與道教相近,上承漢代之佛教。而后者與玄學同流,兩晉以還所流行之佛學,則上接二支。明乎此,則佛教在中國之玄學化始于此時,實無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