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現代佛學名著)
- 湯用彤
- 1881字
- 2021-12-01 18:42:25
三國佛教史實與傳說
三國時佛教之重鎮,北為洛陽,南為建業。魏由陸路與西域頗有交通。漢獻帝末年(文帝即位之年,220),焉耆、于闐諸國皆各遣使奉獻。魏文帝黃初三年(222),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是后西域遂置戊己校尉。明帝太和三年(229)大月氏王波調遣使奉獻。齊王芳即位之年(239),西域重譯獻火浣布。據《辟雍碑》,晉時西域人有入太學者。則魏時洛陽之西域人,或亦不少。《開元錄》載魏世譯經沙門四人。(一)曇柯迦羅,中印度人,以齊王芳嘉平二年(250)于洛陽白馬寺出《僧祇戒心》。集梵僧,立羯磨受戒,東夏戒律始自乎此。(二)康僧鎧,印度人,但既姓康,或為康居人。于嘉平四年(252)在白馬寺譯經。(三)曇無諦,安息人。以高貴鄉公正元元年(254)在同寺譯《曇無德羯磨》。(四)安法賢,或為安息人。亦謂曾在魏世譯經。(《開元錄》另有白延,但應即前涼譯《首楞嚴》者,不在魏世)
南方與天竺交通,亦由海程。《梁書·諸夷列傳》云,后漢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貢獻。及吳孫權時。遣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經過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但《吳志》并未載與西域交通事。是海上國際間關系,并不頻繁。建業佛教,是否多自海上傳來,亦不能斷言。今所知者,《開元錄》載譯經五人,康僧會來自交趾,支疆梁接(恐與西晉在廣州之疆梁婁至為一人)于交趾出經,是佛教由海道至南朝之證。但最重要之支謙,則至自北方。康僧會之學問,亦與北方有關。維祗難、竺律炎,來經何道不明。漢末大亂,北人多有南徙者,固不能斷定南方佛法全系乎海上交通也。
劉宋陸澄《法論目錄》,載有魏武帝致孔文舉書。而陸序有曰:“魏祖答孔,是知英人開尊道之情。”(《祐錄》十二)《弘明集后序》亦云:“魏武英鑒,書述妙化。”曹孟德原書已佚,詳情與真偽均不可考。魏文帝《典論》,陳思王《辨道論》,魏武帝招致諸方士,使郤孟節(即方士郤儉)主領諸人。但謂其父子并不全信之。(詳見《全三國文》)又據道宣《續僧傳》三十載北周僧勔《十八條難道章》中云:
故魏文之博悟也。黃初三年下敕云:“告豫州刺史:老聃賢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魯郡為孔子立廟成未?漢桓帝不師圣治,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此祠之興由桓帝。武皇帝以老子賢人,不毀其屋。朕亦以此亭當路,行來者輒往瞻視,而樓屋傾頹,儻能壓人,故令修整。昨過視之殊整頓,恐小人謂此為神,妄往禱祝,違犯常禁。宜宣告吏民,咸使知聞。”
按文帝、陳思王均痛斥方士,自不能明言其父篤好方術。陳思王謂其父并未全信,明帝敕書謂其父以老子為賢人,不毀其屋,皆為尊親諱也。實則敕書中既引及漢帝遣宦者祠老子,次言及武帝。則孟德或奉行桓帝故事。以漢代方術浮屠之關系言之,則魏武書中稱述佛教,或亦有其事也。
《魏書·釋老志》稱魏明帝大起浮圖,亦見于《三寶感通錄》卷上。(《酉陽雜俎》亦載之,但甚省略)此事魏收以前,絕無文記,不悉確否。(敦煌本《老子化胡經》載有魏明帝序文)又佛家相傳,梵唄始于曹植之《魚山七聲》。魚山在東阿。《魏志》曰: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但于其造梵契則正史不載。其所作《辨道論》,佛徒恒引之。(《廣弘明集》《佛道論衡》并載之)然其旨在斥方士,于佛教則不必信也。
《高僧傳》謂吳主孫權拜支謙為博士,使與韋昭等共輔東宮。(《祐錄》未言及韋昭)又謂康僧會至建業(謂在赤烏十年,而《廣弘明集》引韋昭《吳書》言在赤烏四年),權初不信佛,打試舍利,具顯神異,遂大嗟服,并為建塔,號建初寺。江南有佛寺始此。及至孫晧,又欲毀法,亦以感異兆止。其敘述甚詭異錯亂。(一)吳地有外國沙門,在赤烏年前。(下詳)而《高僧傳》曰,赤烏十年康僧會至建業,吳國初見沙門,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恒云云。(二)《僧傳》自言“有記云,孫晧打試舍利,謂非權時”。則慧皎所見記載已互有不同,而必謂吳大帝感舍利,亦少根據。(孫權試舍利亦見于《廣弘明集》卷一所載之《吳書》,其中并敘述闞澤推尊佛法,采及《漢法本內傳》偽書之文,則道宣所錄《吳書》之偽,實無可疑)(三)《吳志·孫傳》曰:
意彌溢,侮慢民神,遂燒大橋頭伍子胥廟,又毀浮圖祠,斬道人。”(《建康實錄》作“燒大航及伍胥廟,毀壞浮圖塔寺,斬道人”)
此事在孫休即位之時,既曰“民神”,則佛寺或非吳主之所建。(《吳地記》謂通元寺,孫權夫人舍宅置。亦不知確否)如所毀之祠為建初寺,則康僧會或已被殺害,而其得見孫晧,亦無其事也。《吳志》僅載孫權好神仙,晧信符瑞,其與佛教之關系,正史所未言。梁時《高僧傳》《祐錄》所載,又紛歧雜亂。今于支謙、康僧會事,只據魏晉人所言,而間參引梁時傳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