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現代佛學名著)
- 湯用彤
- 1561字
- 2021-12-01 18:42:17
省 欲 去 奢
《四十二章經》全書宗旨,在獎勵梵行。其開宗明義,即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為四真道行,進志清凈。其余各章,教人克伐愛欲,尤所常見。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人懷愛欲,不見道。”
“心中本有三毒,踴沸在內,五蓋覆外,終不見道。”
“愛欲之于人,猶執炬火逆風而行。”
“人為道,去情欲,當如革見火。”
“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畏。”
愛欲之大者為財色。
“財色之于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此章亦見支謙《孛經抄》,唯小兒作狗)
“人系于妻子寶宅之患,甚于牢獄桎梏。”
“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
因視財色為愛欲之根。故沙門去世資財,出家學道。《牟子》曰:“沙門棄妻子財貨,或終身不娶。”又曰:“佛道崇無為,樂施與,持眾戒,兢兢如臨深淵。”袁宏《后漢紀》亦曰:“沙門者,漢言息也。蓋息意去欲,而歸于無為也。”
“歸于無為”,見于《牟子》(“道者,導人致于無為”),亦見于襄楷之疏(“此道貴尚無為”)。無為乃涅槃之古譯,而其意實出于《老子》,所謂順乎自然也。順乎自然,則不溢其情,不淫其性(《牟子》),歸真返樸,省欲去奢。黃老之說,本尚清凈無為。司馬談曰(《史記·太史公自序》):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作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注8,離者不可復反,故圣人重之。
《漢書·藝文志》曰: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其于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于胸中。
欲保性命之真,須精神內守,而不為外物所誘。《淮南·精神訓》曰:
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嘩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耗。
人淫于嗜欲,則愚暗不明。(《四十二章經》:“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鑒明者塵弗能薶,神清者嗜欲弗能亂。(見《俶真訓》。《四十二章》亦云:“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故《精神訓》又曰:
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藏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則望于往世之前,而視于來世之后,猶末足為也,豈直禍福之間哉!
又“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理則均,均則通,通則神,神則以視無不見,以聽無不聞”。有三明,則得六通,六通之一,為宿命通。《四十二章》有曰:
有沙門問佛,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佛言:道無形相,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空,即見道真,知宿命矣。
《淮南·原道訓》又謂全身養性,與道為一,則可謂有天下:
夫有天下者,豈必攝權恃勢操生殺之柄而以行其號令耶?吾所謂有天下者,非此謂也,自得而已。
自得者則渾然而往,逯然而來,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是故視珍寶珠玉,猶石礫也。視至尊窮寵,猶行客也。視毛嬙、西施猶
丑也。(《精神訓》)
《四十二章》之末亦曰:“佛言:吾視諸侯之位如過客,視金玉之寶如礫石,視素之好如弊帛。”行道者屏除嗜欲,其結果必至等富貴如朝露,見美人為髑髏,固亦中外學說中所常有也。
案張衡《西京賦》,敘述長安多佳麗,而曰:“展季桑門,誰能不營。”襄楷亦引佛視玉女為眾穢之言。蓋沙門不近女色,中國道術所無(且漢時方士已有房中術)。當甚為時人所驚奇。但襄楷之諫桓帝,已云“陛下淫女艷婦,極天下之麗,奈何欲如黃老乎”?則當世黃老之徒似亦以節淫欲見稱也。考漢代學人,僅張衡、襄楷述及佛教。《后漢書·方技傳》,謂張衡為陰陽之宗,而襄楷亦擅術數之學,二人之知佛教,固又可證浮圖方技關系之密切也。
克欲方法,大別為二:一為禪定,一為戒律。《四十二章經》言:優婆塞有五事戒,沙門有二百五十戒。《牟子》亦曰:“沙門二百五十戒,日日齋,其戒非優婆塞所得聞也。”自漢以來,佛家恒聞大戒有二百五十。至東晉釋道安時,始知戒實不只此數。至若漢代沙門奉行戒律之詳情,當于下論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