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牟子作《理惑論》

《弘明集》首載《理惑論》三十七篇,并注曰:一云《漢蒼梧太守牟子博傳》,稱為漢牟融撰。劉宋明帝時,陸澄《法論》始見著錄,稱為《牟子》。注曰:一云《蒼梧太守牟子博傳》。梁劉孝標《世說·文學》篇注,始引《牟子》。陸澄序并云:

《牟子》不入教門,而入緣序,以特(《祐錄》作持。此依《內典錄》所引)載漢明之時像法初傳故也。

《世說注》所引《牟子》,亦為永平求法事。可見此文之見重視,多在其記佛法初來史事也。

此書原名《理惑論》(陳援庵先生《史諱舉例》引《北山錄》注解牟子書原名《治惑論》。理字系唐人避諱改),其名《牟子》,則以作者得名。《隋志》、兩《唐志》均著錄有《牟子》二卷。《隋志》并注漢太尉牟融撰。但章帝時為太尉之牟融,字子優,范書有傳,與在靈帝撰論之牟子自非一人。今據論文,自稱為“牟子”。《法論》亦只云“《牟子》”。《出三藏記集》十二所載之《弘明集目錄》亦僅曰“《牟子理惑》”,原無“論”字,并不著牟融之名。現在《大藏經》《弘明集》明本,乃有“漢牟融”三字,然宋元麗本無之,此三字自系晚近人所加。《法論目錄》謂“一云《蒼梧太守牟子博傳》”,殆言牟融字子博。案論文牟子系蒼梧人,未為太守,且無意仕宦。查《吳志·士燮傳》,朱符時蒼梧太守系史璜,繼之者吳臣。而《孫皓傳》則有陶璜為蒼梧太守。如陶繼吳之后,則牟子決無太守之事。《文學》篇注云,“與《牟子傳》記便為不同”,又云“《牟傳》所言”,則至遲在蕭梁時,此書已以“傳”名矣。

明胡應麟論及《牟子》,謂“讀其文雖猥淺,而詞頗近東京”。(《少室山房筆叢》卷二三)周廣業刊《意林》,其《附編》中,稱其“實為佳文”。而孫仲容詒讓,則尤贊美其文,謂“《理惑論》雖多牽綴經典,闡揚像教,于儒術不無離合。要其文字淵疋,援證奧博,非《辨正》《破邪》諸論所能及”。(《籀庼述林》卷六)茲特錄其序,次加考訂焉。序文曰:

牟子既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雖不樂兵法,然猶讀焉。雖讀神仙不死之書,抑而不信,以為虛誕。是時靈帝崩后,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辟谷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牟子常以《五經》難之,道家術士莫敢對焉。比之于孟軻距楊朱、墨翟。先是時,牟子將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歸蒼梧娶妻。太守聞其守學,謁請署吏。時年方盛,志精于學,又見世亂,無仕宦意,竟遂不就。是時諸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博學多識,使致敬荊州。牟子以為榮爵易讓,使命難辭,遂嚴當行。會被州牧優文處士辟之,復稱疾不起。牧弟豫章太守為中郎將笮融所殺,時牧遣騎都尉劉彥將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進。牧乃請牟子曰:“弟為逆賊所害,骨肉之痛,憤發肝心。當遣劉都尉行,恐外界疑難,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備,有專對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陽,假途于通路,何如?”牟子曰:“被秣伏櫪,見遇日久,烈士忘身,期必騁效”,遂嚴當發。會其母卒亡,遂不果行。久之,退念以辯達之故,輒見使命,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也。乃嘆曰:“老子絕圣棄智,修身保真,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可貴也”,于是銳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為酒漿,玩五經為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為背五經而向異道。欲爭則非道,欲默則不能,遂以筆墨之間,略引圣賢之言證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牟子》之真偽為東西學者所聚訟。(疑為偽者,《梁任公近著》第一輯中卷,法人Maspero1910河內《法國遠東學校雜志》,日人常盤大定1920年4月《東洋學報》。謂為真者,孫詒讓《籀庼述林》,法人伯希和譯《牟子》,載1920年《通報》中,敘其原委頗詳,周叔迦編《牟子叢殘》,詳細考訂《牟子·理惑論》一書確非偽造。《燕京學報》二十期,余嘉錫《牟子理惑論檢討》)茲細繹之,疑為偽書者,所持理由多不確實。(詳見伯希和之文,周叔迦之書)而其序文所載史事,不但與史書符合,且可補正史之闕。《后漢書·朱image傳》:image,會稽上虞人。子晧(惠棟云俗作皓)官至豫章太守。又《陶謙傳》:笮融殺豫章太守朱晧。是牟子所言州牧之弟為朱晧,即笮融所殺之豫章太守也。《吳志·士燮傳》:交州刺史朱符為夷賊所殺。《薛綜傳》稱故交州刺史會稽朱符多以鄉人虞褒、劉彥之徒,分作長史。《牟子》謂交州牧遣騎都尉劉彥將兵赴其弟之難。朱符且亦為會稽人。則《牟子》所稱之州牧蓋即朱符,亦即朱image之子侄,朱晧之兄。因朱晧之死,而遺劉彥將兵赴之。其所言歷歷與正史相符契。其非偽書,于此可得確證。(前引孫仲容諸氏均言及此)又六朝佛教偽書,言及漢代佛教,類皆張大其辭。而《牟子》所言,則恰相反。其文一則曰:

問曰:子云佛至尊至快,無為憺怕。世人學士多譏毀之。

再則曰:

問曰:吾昔在京師,入東觀,游太學,視俊士之所規,聽儒林之所論,未聞修佛道以為貴,自損容以為上也。

此均惑者之所問,而牟子不以為誣。足證佛法方在萌芽。若三寶興隆,偽作此文,必不肯直書若此也。(孫仲容又據《牟子》三十七章與《藝文志》《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以明漢代《老子》只分三十七章,說雖新奇可喜,但似誤。各家論證甚多,因恐支蔓,不錄)

佛教自西漢來華以后,經譯未廣,取法祠祀。其教旨清靜無為,省欲去奢,已與漢代黃老之學同氣。而浮屠作齋戒祭祀,方士有祠祀之方。佛言精靈不滅,道求神仙卻死。相得益彰,轉相資益。及至桓、靈之世,安侯、支讖出經較多,教法頗能直溯本源。然安清以擅知五行圖讖,早被俊異之聲。桓帝并祭二氏,以祈福祥。襄楷兼讀道書與浮屠家言。史言桓帝并祀佛老,“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轉盛”。(范書《西域傳》)其興隆之由,雖在教法之漸明,而浮屠道術互相結合,必尤為百姓崇奉之主要原因也。及至漢末,笮融大造浮屠之祀,已不聞其兼祀黃老,如楚王英、桓帝之所為也。而牟子作《理惑論》,公然黜百家經傳,斥神仙方術。佛教自立,而不托庇他人,其精神始見于《理惑論》。不僅因其為現存支那撰述之最早者,而可重視也。又兩漢尊黃老之道,與陰陽道術。至魏世一變而好尚老莊之學。東京佛法,本可視為道術之一種,而魏晉釋子,則襲玄學清談。牟子援引《老》《莊》,以申佛旨,已足征時代精神之轉換。明乎此,則《理惑論》三十七章,誠佛教之要籍也。

《牟子》所表現之佛法,正值風氣之轉變,亦可于當時交州之文化征之。自漢武帝誅呂嘉,開九郡,設交趾刺史。其后人民雖粗習漢語,然罕觀禮化。及至漢末,中原多故,南荒亦為避亂之區,中華學術乃漸興。《后漢書》:初平中沛國桓曄避地交趾,越人化其節。《蜀志》:汝南許靖避亂走交趾,陳國袁徽時亦寄寓。《吳志》:汝南程秉事鄭康成,后避亂交趾,與劉熙考論大義,遂博通五經。沛郡薛綜,少依族人,避地交州,從劉熙學。劉熙者,北海人,注《孟子》,作《釋名》,一云注《孝經》。(見《經典釋文》)而其時士燮為交趾太守。燮之祖上,魯國汶陽人,至王莽之亂,避地交州。六世至燮,又游京師,事潁川劉子奇(名陶,著《中文尚書》《春秋訓詁條例》),治《左氏春秋》。后為交趾太守。陳國袁徽與尚書令荀彧書,稱其于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州,疆場無事,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蓋士燮謙虛下士,中國人士往依避難者以百數。《蜀志》云:于許靖厚加敬待。《吳志》:士燮命程秉為長史,薛綜為五官中郎。《牟子》序中敘朱符時事,中言太守聞其守學,謁請署吏。又云:“太守以其博學多識,使致敬荊州。”當時蒼梧太守系史璜,交趾太守為士燮。按牟序原文,似指蒼梧太守。但觀于士燮之招納人士,而且與牟子同為蒼梧人(燮,蒼梧廣信人),則牟子或亦燮所激賞(時牟子年方盛),而與任程秉、薛綜為吏,用意正復相同也。若然,則士燮于當世奇材異能之士,均所招禮,固不獨儒林也。《牟子》曰:“是時靈帝崩后,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辟谷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交州被中華教化未久,思想比較自由。而交趾時已通海外諸國,桓、靈之世,日南徼外天竺、大秦等數重譯貢獻(《后漢書·南蠻傳》《西域傳》),而其通中原亦常由海程。《后漢書》:桓曄自會稽浮海至交趾。《蜀志》:許靖在會稽,與多人浮涉淪海,南至交州,經歷東甌、閩越之國,行經萬里,不見漢地。則是時交州為東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異教殊俗,思想較中州能自由開發。牟子生平學問信仰,兼收并蓄,常有轉變,實充分表現五方雜處、交通頻仍地方之精神。牟子修經傳諸子,誦《五經》,讀兵法及神仙不死之書。《太平道經》恐亦曾得讀。(《牟子》云:“王喬、赤松八仙之箓,神書百七十卷。”于吉《大平清領書》系百七十卷)據其自陳,曾信方術,后解大道而信佛。亦謂先亦嘗學辟谷之術。

吾未解大道之時,亦嘗學焉。辟谷之法,數千百術。行之無效,為之無征,故廢之耳。觀吾所從學師三人,或自稱七百、五百、三百歲,然吾從其學,未三載間,各自殞沒。

漢時道術、浮屠并稱。牟子好道術、信佛教雖有先后,但亦可見二者之可相提并論。佛法不過如牟子所謂“九十六道,佛為最尊”耳。而跡牟子之所以信佛,則由好玄理。其言曰:

吾既能睹佛經之說,覽《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臨天井而窺溪谷,登嵩、岱而見丘垤矣。

牟子之信佛道,蓋亦由有會于《老子》。故又自稱銳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是已棄道術而談玄理。漢代佛教,附庸方術。魏晉釋子,雅尚《老》《莊》。牟子恰為過渡時代之人物。則牟子《理惑論》者,為中國佛教史上重要之一頁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垫江县| 绵阳市| 库伦旗| 镇远县| 阳泉市| 镇巴县| 汨罗市| 阿鲁科尔沁旗| 临漳县| 禄丰县| 阿图什市| 开原市| 阜城县| 禹州市| 霞浦县| 杭州市| SHOW| 扶余县| 贵阳市| 遂平县| 宝兴县| 盐津县| 长沙县| 屏东县| 新宾| 旺苍县| 保山市| 威信县| 航空| 景谷| 新沂市| 印江| 永顺县| 阳朔县| 遵义市| 汶川县| 濮阳市| 壶关县| 富阳市| 中山市| 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