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現代佛學名著)
- 湯用彤
- 2328字
- 2021-12-01 18:42:15
漢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佛法來華,先經西域。在漢代,我國佛教淵源,首稱大月氏、安息與康居三國。安息雖聞善海上貿易,但范書《西域傳》,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獻獅子及拔符(形似麟而無角),和帝永元十三年復獻獅子及大鳥,則其通中國,非全由海道。至若月氏、康居,則自常經陸路來華。涼州、長安,故為佛法傳來之所必經。但史書闕載,其地教法流行狀況不可得言。至若東京,則為漢代譯經唯一之地點。支讖、安清均止于此。安清宣化,聽者云集。嚴浮調在洛出家。桓帝奉佛,北宮已立浮屠之祠。而《道行經后記》洛陽城西有菩薩寺。《般舟三昧經記》言于洛陽佛寺校定,則東都確已有佛寺。而同記中,謂經在許昌寺校定。又《水經·汳水注》,襄鄉浮圖,漢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樹碑。又《高僧傳·安世高傳》,謂其曾至桑垣。而魏時《放光經》送到倉垣,其地有水南、水北二寺。(《祐錄》七《放光經記》)倉垣想即桑垣,其城亦臨汳水。據此則洛陽以東,淮水以北,佛教已有流傳。
楚王英所轄地,約跨今蘇皖豫齊諸省(原有彭城[今徐州]八城,漢明帝特為楚王英益以取慮、昌陽二縣[臨淮]),在淮河之南北。及永平十三年,英以罪廢徙丹陽涇縣(今南京西南安徽轄境),賜湯沐邑五百,從英南徙者數千人。(《明帝本紀》及《金樓子》卷三)佛教或因之益流布江南。故漢末丹陽人笮融,在徐州、廣陵間大起浮屠寺。夫笮融為丹陽人,而在徐州(即彭城)、廣陵間佛事若是之盛,丹陽為英所徙之地,徐州為楚國治所,不能謂與之無關系也。
茲以群書可信之記載,表列漢代佛教分布之地方于下:
漢代譯經大概均在洛陽。唯《高僧傳》謂安世高曾行跡江南九江、會稽、豫章、廣州一帶。其所記既涉奇誕,又自相矛盾。蓋雜取《宣驗記》(亭神一段,據法琳《辨正論》系出《宣驗記》)、曇宗《塔寺記》、劉璆 《寺塔記》、《荊州記》諸書,類皆距漢末年代已遠,而且均出江南人手筆。六朝時南人好撰神怪小說,其言多不可信。而慧皎既兼采諸書,安侯在洛事跡,所記遂極簡單,亦若此師之遺烈,反盛于南方。慧皎,梁之會稽人。《高僧傳》所載,均南詳北略,為此書之一缺陷,固亦不僅于《安清傳》為然也。(皎之《世高傳》原以《祐錄》之傳為藍本)且東漢安息通華,非必由海道經交、廣入洛。而《高僧傳》明言世高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洛擾亂,乃振錫江南。則其影響所及,仍以江淮以北為盛也。《長房錄》著錄安清所譯百七十六部,多為《祐錄》所不載,乃曰“諸經在江南所譯”,則本出長房揣度之辭。《三寶記》向以雜亂見譏,其言甚不可信也。
由上所言,佛教入華,主要者為陸路。自漢武開通西域以來,中外交通,據史書所載,多由陸路。西漢雖有海上交通(見《漢書·地理志》),然當不盛。及至東漢,日南徼外從海外貢獻。會稽、交趾均有海上交通。安世高之徒陳惠,乃會稽人。而交趾之牟子,著論為佛道辯護,則佛法由海上輸入,當亦有其事。然佛教東漸,首由西域之大月氏、康居、安息諸國。其交通多由陸路,似無可疑。即在兩晉,天竺僧徒來華,亦大多數不取海程。據此則梁任公謂漢代佛法傳入,先由海道,似不可信也。又梁任公舊常分中國思想為南北兩系,謂江淮人對于玄學最易感受,故佛教先盛于南。而法人伯希和謂,早期佛教有揚子江下流教派與北方教派之分。(1920年《通報》:《牟子譯文序》)亦均不可通之論也。夫楚王英固為信佛最早而最顯著之人。然觀于其建武二十八年始就國,而其兄弟中又多交接方士。其染佛化,任公謂其必不自洛陽,其不可通一也。安世高在洛譯經,“聽者云集”,乃據漢晉之記載。其行化江南吳粵,則江南晚出之神話,任公執此而謂佛教盛于南,不可通二也。襄楷原籍在今山東省。其時山東與江蘇之交通,不能謂較與洛陽更形便利,而襄楷得讀之《四十二章經》,必來自洛陽。伯希和乃據襄楷言佛,乃謂佛教自江蘇傳到山東,其不可通三也。襄楷有化胡之言,魚豢亦載之。而魚乃京兆人。(見《史通·正史篇》)“桑門”諸譯名,見于明帝詔書,張衡《西京賦》(平子南陽人,少游京師)。而伯希和謂化胡傳說,“桑門”譯名,均屬揚子江下流教派,其不可通四也。至若彭城地屬可南可北。其距大江與伊洛路程遠近雖頗有差異,而交通則同其暢達。伊存授經之事,似在洛陽,乃佛教傳來最早之事跡,桓、靈之際,三寶亦興隆于東都。而謂楚王英受南方教化,屬揚子江下流,佛教先盛于南,其不可通五也。
東漢洛陽為首都,西通西域,遂為佛教重鎮。此外佛教不盛于南陽荊襄或大河以北,而獨盛于齊楚以及江淮之間者,蓋亦有說。《史記·樂毅傳》:黃老之學,出于齊。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封禪書》:燕齊海上之方士,不可勝數。又言漢武帝信李少君,“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仙事矣”。而其時淮南王招納方術之士千余人。則北方燕齊之學,已布江淮之間。故至東漢之初,濟南、阜陵(原淮南地)、廣陵及楚諸國王,均信方術。招納者有漁陽方土。其時方仙道盛行于淮濟一帶,佛教初來,被視為一種之道術。因而彭城、廣陵之間,亦盛行其教。又按《江表傳》,稱于吉瑯琊人。(《吳志》注)襄楷亦稱宮崇為瑯琊人。東漢瑯琊國,當今膠東沿海地。而瑯琊縣近海上之勞山。太平道發源于此。瑯琊與楚國,東漢俱屬徐州。而瑯琊、平原(襄楷、平原濕陰人)則現均屬山東。楚王英、笮融、襄楷所在地域,與道教發源地不遠也。夫東漢常并祀佛老。黃老之道以及方士托名于黃老之方術,其盛行之地亦即佛教傳播之處,為理之所應然。但道術源出燕齊,漸及江淮。佛教來自西域,首至伊洛,既不能有南北文化系統之分,亦不能因此而執佛教早先由海上輸入。梁任公曰:“楚王英信佛,固屬個人信仰,然其受地方思想之熏染,蓋有不可誣者。”吾固亦贊同其說。然英之信佛,非即可證明自海道移植,而地方思想,固亦北方之風氣,其所推論,案之事實,失之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