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十三年四月二日。
關于刑部尚書的廷推開始。
刑部尚書的候選人也不少。除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承勛之外,還有刑部左侍郎陳宏謨等人。不過從資歷上,名望上,無人可比李承勛。
李承勛在朝中是典型資歷深、功勞大,沒有幾個朝廷重臣可以相比。如果說唯一的一個缺點就是,李承勛在朝中沒有多少盟友。因為歷史原因,李承勛跟不少朝廷重臣關系一般,且和朝廷清流官員矛盾頗多。
早年李承勛和宮內的內官不清不楚,跟楊一清一樣都跟當年明武宗時期的權閹張永有關系。所以一直受到朝廷不少大臣的排斥。要不是如此,以李承勛立下的功勞和他的資歷,早就是內閣閣臣。
此次和他競爭刑部尚書的那些人,各方面都差了李承勛很多。
甚至說起來現在的都察院,比刑部更有含金量。從權力角度來說,都察院權勢越來越大,反而是隨著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崛起,刑部的權勢降低了不少。
所以結果很明顯。
李承勛順利成為了刑部尚書。
進行了刑部尚書的廷推之后,就是李承勛留下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廷推。都察院雖然目前處于旋渦當中,但都察院權力越來越大是無可置疑的事情。就算都察院目前受到各方關注,是改革風頭浪尖的部門,依舊有很多人愿意插一腳。
可惜都察院左都御史,卻是朱厚熜看的死死地。
這可是監察百官的位置,豈能讓其他勢力隨便插手。就連張璁這個朱厚熜最嫡系的官員,朱厚熜都不會讓他控制都察院,更何況是其他勢力。因此朱厚熜強推大理寺卿陳璋。
張璁沒有反對。
因為張璁知道,這就是皇帝的平衡之道。不可能一邊讓自己主導吏治改革,同時還控制吏部、都察院。既然自己不能派人接管都察院,那么相比起其他人,張璁對于陳璋還是滿意的。
陳璋此人是活的“大明律”。
如果說目前的大明朝有誰對“大明律”最了解,那么必然就是陳璋。陳璋就是大明朝“大明律”的權威。他在大理寺審案子,不會徇私,什么都是按照“大明律”來。
這樣的官員負責都察院,總比其他派系的官員好。
再說張璁和陳璋還是老鄉。
費宏也不反對。
只要不是張璁的人,費宏就不會反對。費宏作為內閣首輔,應付目前的張璁已經是很困難。若是讓張璁同時控制都察院,費宏的內閣首輔就真成了擺設。
費宏和張璁是朝廷最大的兩個派系。
他們兩個人不反對,皇帝又是支持,這個人事任命基本上就沒問題。至于其他一些朝廷重臣,像內閣閣臣翟鑾,禮部尚書董玘,那都是陳璋的同屆進士,更是不會反對。
這樣陳璋擔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
陳璋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后,廷推大理寺卿。原湖廣都御史范鏓,廷推為大理寺卿。范鏓算是楊廷和當年很看好的一名官員,又在湖廣和張璁一起當官。加上范鏓八面玲瓏的手腕,在朝廷各方面都能夠聯系上,費宏、張璁都不反對范鏓的任命。胡世寧病逝之后,朝廷簡單的人事調整已經完成。
不過雖然是簡單的調整,但意義非凡。
陳璋雖然不是張璁改革派系的官員,但此次去都察院,也是幫助張璁推進吏治改革的。陳璋是一個雷厲風行之人。到了都察院熟悉了都察院的情況之后,就開始和張璁商量。
陳璋雖然不結黨,但也知道朝廷要改革。而朝廷改革,張璁是掌大局的。吏治改革也是張璁主導,所以陳璋需要看張璁的意思。
和陳璋接觸,張璁也是大為感嘆。
陳璋不愧是活的“大明律”。
所謂改革,并不是隨便畫大餅,或者指出一條路就可以的。相反改革需要的是一個又一個詳細的條款。之前都是張璁一手做的,但和陳璋接觸之后,陳璋的思路非常清晰。關于吏治改革方面,張璁很多想法,陳璋很快就可以幫助制定出一個具體的條款。
兩個人政治理念不算相同,但配合默契。
嘉靖十二年五月十三日。
陳璋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一個月時間。
武英殿,小廷議。
隨著朝廷部門的增加,小廷議的規模也在增加。朱厚熜也慢慢的規范朝廷的各項會議,特別是皇帝參加的會議。不僅規定會議規模,也規定各項會議的權力。朱厚熜對于目前皇帝參加的正式會議分了四類。
第一類是處理日常事務的會議,也是朱厚熜這個皇帝平時主要參加的會議。那就是內閣會議。內閣會議主要是以內閣閣臣和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翰林學士參加。
內閣日常處理的事情當中,也有一些特殊的事情。這就不是簡單票擬就可以的,這些事情就需要在內閣會議討論。這個會議上,朱厚熜這個皇帝發言比較少。
第二類是小廷議。
這個范圍就比較廣。六部尚書、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朝廷新設立的那些部門一把手。就像是土地部尚書、稅務總司總司長、倉場總督、總督交通衙門、河道總督等等。
這討論的是真正重要的工作。
基本上七天一次,算是目前朝廷各種會議當中,最常見的形式。朝廷真正重要的政策,都是從小廷議當中出現。
第三類是大廷議。
朝廷重要大臣都參加,像六部侍郎都要參加。不過這種大廷議召開就更少,幾乎是一個月召開一次。這個規格已經是非常高的會議,一般是不會隨便召開。
而且會總結一個月的事情。
加上科道官員,大廷議參加會議的有近百人之多。
第四類就是朝議。
這個基本上一年才一次,因為朝議雖然是最重要、規格最高的會議,但并不是處理事情的會議。更多的是為了彰顯朝廷威儀,彰顯皇帝和朝臣一起處理政務。更多的是形式,更多的是禮儀。
現在開始的就是小廷議。
參加會議的全都是朝廷重臣。
“官員乃讀書人之表率,讀書人乃百姓之表率。朝廷應該對于官員有高于‘大明律’之要求。”
隔了一段時間的張璁,再次開啟了他的吏治改革。
之前是沖著都察院言官,這一次是直接針對所有的官員。內閣次輔毛紀開口道:“張尚書,自太祖皇帝開國以來,我朝官員一直都以修身齊家為根本。且朝廷對于官員有各種規定,約束官員行為。所以我不太懂張尚書的意思?”
“毛閣老,很多朝代都對于官員有各項規定,我朝也不例外。但所有的規定,很多都是臨時的。甚至就是朝廷對待這些規定,也不是很重視。因此臣希望朝廷可以制定一份完整的,包含方方面面的,約束官員行為的規定。這個也應該成為吏部和都察院考察官員、監督官員的準則。”
“張卿的意思是,把以往那些約束官員行為的規定都匯總在一起,弄出一份類似‘大明律’的規定出來?”
朱厚熜無視其他人,直接反問張璁。
張璁回道:“是。”
“有具體計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