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下屬別太躁
- 石地
- 1525字
- 2021-11-26 11:19:00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孫子說:“國君危害軍事行動的情況有三種:不了解軍隊能前進卻強令前進,不了解軍隊不該退卻卻強令退卻,這就叫束縛自己的軍隊(縻軍,軍隊受束縛);不了解軍隊的內部事務,卻干預軍隊的政令,這樣將士們就感到迷惑,無所適從;不懂得軍事上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產生疑慮。軍隊既迷惑又疑慮重重,那么諸侯國就會乘機興兵作難,這就是所謂自亂其軍,自取敗亡。
……所以,將帥賢能而君主不加以牽制的,能夠獲勝。”
“將能而君不御”是孫子在《謀攻篇》中提出的有關將帥指揮職能的一個重要命題。戰場上,將帥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支精銳之師在平庸的將帥指揮下,難以創造奇跡;而一支并非精良之師,在名將統御下,卻能屢戰屢勝。然而,如果將帥的每一項決策,都必須聽命于遠離戰場的君主指揮,而君主又不知彼知己,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良將精兵,也難以克敵制勝,所以孫子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戰國時期魏國國君派大臣樂羊率軍攻打中山國。因為中山國國君的重臣舒恰是樂羊的兒子,所以朝中私議頗多,認為樂羊雖為良將,但不會盡全力為國效忠了。
樂羊兵抵中山國后,根據戰情運用圍而不打戰術,一連數月,按兵不動。這一來,國內彈劾他的奏章像雪片似的飛到魏文侯手中。
魏文侯不為所動,反而派遣專使帶著禮品、酒食遠道而去慰問樂羊,犒勞他指揮的軍隊。國內流言日盛,魏文侯卻大興土木,給樂羊建了一座別墅。
終于,樂羊按計劃攻克中山國,班師回朝。
魏文侯為樂羊舉行慶功宴,并賞給樂羊一只密封的鐵箱。樂羊回家后把鐵箱打開,發現箱子里裝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滿滿一箱他在攻打中山國時大臣們彈劾他的奏章。樂羊十分慶幸遇到 了魏文侯。如果不是國君對自己充分信任,不要說攻打中山國的任務不能完成,恐怕自己的性命也要賠進去。
歷史上類似魏文侯信任樂羊的事例并不多見,樂羊的命運是深受他同時代和后人企羨的。與樂羊同時代的燕將樂毅就是其中的一位。燕昭王時,樂毅率軍大破齊國,齊國僅剩莒州和即墨兩座城池沒有被攻陷。可是到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后,他就受到排擠打擊,燕王以騎劫代樂毅為將,導致七十余城得而復失。北宋時,推行“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軍事制度,戰場上的一切都須由皇帝定奪。因此,北宋的將帥如同木偶帶兵,行軍作戰要嚴格按照事先預定的作戰方案行軍,將帥沒有絲毫的自決權。自然,北宋的軍隊是逢戰必敗。
封建君王一向疑心病重,對握有重兵的將帥,理所當然是很不放心的,那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歷史上也確實存在個別握有重兵的將帥逼君王讓位的事件,宋太祖“陳橋兵變”即是一例。為了消除君王的疑慮,擁兵出征的將帥也費盡心思,秦將王翦就是其中的一位。
當初,秦王贏政想攻打楚國,派秦將李信、蒙恬率軍20萬遠道伐楚,結果大敗而歸。不得已秦始皇請出老將王翦。王翦率軍60萬再度伐楚。
王翦率兵出征時,秦王親自送到灞上。臨別時,王翦請求秦始皇賜給他良田屋宅,始皇說:“將軍已出征,何必憂慮財富呢?”王翦答道:“當大王的部將,即使有功也不能封侯,不如趁大王親近臣時,不失時機請您賜予田地留給子孫啊。”始皇哈哈大笑,滿足了他的要求。王翦領兵至前線后,又五度派人回朝廷,要秦王多賜予田地。部將們認為王翦的要求太過分了。王翦說:“大王多疑,如今傾全國兵力,悉數交付我,我不多請示賜予田地房產以消除他的疑心,不是要讓他懷疑我擁兵別有所圖嗎?”
好一個聰明的王翦,他用這一計謀使疑慮重重的秦王放心地讓他帶兵出征,可見在舊時代真正做到“將能而君不御”是多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