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下屬別太躁
- 石地
- 1604字
- 2021-11-26 11:19:00
君命有所不受
——《孫子兵法?九變篇》
將帥在前方揮師搏殺,其用兵布陣卻受制于遠在千里之遙的君主,而古代交通與通訊工具又十分落后,君主的命令往往與戰場形勢不符,結果難免導致兵敗。所以,孫武明確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觀點,認為帶兵將帥在作戰時必須要有充分的指揮權,這種指揮權應相對獨立,不應受到國家最高統治者的干擾。
顯然,孫武并不是一味主張抵制君主的命令,因為將帥是受命于國君組建軍隊出征的,應該聽從國君命令。但是,如果君令不符合戰場上的形勢,將帥就不能盲目地執行。按照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四變》解釋:“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變(指以上途有所不由等)者,則弗行也。”可見,孫子所言“君令有所不受”是有條件的,這條件如他本人概括的“戰道必勝,主曰無勝,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地形篇》)
要做到“君命有所不受”,必須具備三條:第一,將帥要具備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要能應敵變化,明白什么樣的道路不能走,什么樣的敵人不能打,哪些城池不一定要攻,哪些地方不一定要爭。也就是說,要懂得戰爭規律,這樣才能區分君命與戰情是否相符,才能根據戰情,通權達變,“君命有所不受”。第二,將帥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只要對戰爭全局有利,就要敢于違抗君命,不怕承擔責任,即使招致殺身之禍也無所畏懼。孫子說,將帥必須“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地形篇》)第三,“君命有所不受”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在軍事上的瞎指揮。這種瞎指揮有三種表現:“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謀攻篇》)如果君主不亂指揮,君與將的關系就不應是對立的,而是互相依輔,也就不必“君命有所不受”了。
戰場上形勢瞬息多變,善于因勢利導的兵家,對于君命,需要針對戰場上的具體情況,決定“受命”還是“有所不受”。
公元227年,魏國新城太守孟達秘密聯結蜀吳謀反。屯軍于宛城的司馬懿獲悉后決定平叛。按規定,司馬懿發兵需上報遠在洛陽的魏主奏準,但這樣一來需半個多月,貽誤戰機。于是司馬懿違抗君命,先斬后奏,用8天時間趕了1000多里,等魏主獲悉孟達反叛的消息,司馬懿已攻克了新城。
1942年9月,蒙哥馬利率領英國第八集團軍采取以逸待勞戰略,對北非的德軍發動了攻擊。當時,德軍防線崩潰,已處于危急之中。德國元帥隆美爾對希特勒“堅守陣地,絕不后退少步”的緊急命令“有所不受”,率領殘部一氣撤退7印英里,逃脫了英軍布下的包圍圈。
戰場上善于因勢利導的將帥,都能根據實際情形靈活用兵,而不一味地受制于君命。今天時代不同了,現代化的通訊與交通,使前后方的聯系更加密切與迅捷。但是,“君命有所不受”的精神并沒有過時。現代化的戰爭往往是諸兵種協同作戰,空間大,兵器多,戰機稍縱即逝。在這種情況下,不必要的請示與協商無異于坐以待斃。何況,無論古今,在每一次戰爭前,要把一切都設計得十分周到,萬無一失是不可能的。這就更需要指揮作戰的將帥能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修訂原先方案,隨機應變,才能適應現代化戰爭的要求。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將軍受命率部隊渡過長江,到蘇皖浙贛邊區建立根據地,以威脅南京,牽制江南的敵人。
盡管這一構想十分宏大,但粟裕將軍受命后,對敵情我情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了解與分析,從而得出結論,經過長途轉戰后,我軍這支部隊因消耗兵力過多,將達不到威脅南京、牽制敵人的目的。倒不如保留此數萬人的部隊,于現地殲敵更為有利。
粟裕將軍建議中央軍委解除此項任務,并說明了“不受”的道理。軍委權衡利害,取消了原方案,為戰爭的全局勝利又贏得了一分主動。
可見,現代化的戰爭更需要帶兵作戰的將帥發揮“君命有所不受”的主動精神,果斷地負起責任,善于隨機應變,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
靈活用兵,隨機應變是“君命有所不受”的核心與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