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劍藏玄機
用寓言故事闡述哲理,也是古人用智的一種方式。
有時表面越是荒誕無稽,骨子里越深藏“玄機”,以致治國處事之道盡包容其內(nèi)。
孟子、韓非子是這樣,“滿紙荒唐言”的莊子更是如此。如解得“其中味”,一定受益不淺。
下面講的莊子論劍,不知能否給諸位一點啟示。
戰(zhàn)國時,趙惠文王(前298~前266年)非常喜好劍術(shù),他的王宮內(nèi)供養(yǎng)有三干多名劍客,晝夜在他面前表演擊劍,一年到頭,劍客死傷的就有一百多人。趙惠文王越看越高興,依然命令劍客廝殺不止,又過了三年,劍客死傷的已有很多。由于趙惠文王沉湎于劍術(shù),荒于國政,國勢也就一天天衰落下來。其他的諸侯國見到趙國有機可乘,便想舉兵圖謀他。
太子悝見到趙國國力日衰,憂愁不已,便召募左右的人說:“有誰能夠說服國王,使他停止觀看擊劍,我便賞賜他千金。”左右親信異口同聲地向太子悝推薦莊子,并對太子悝說:“莊子可以使國王命令劍客停止擊劍。”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地人,做過蒙地漆園(今山東荷澤縣北,一說今河南商丘市東北)的官吏。他的學(xué)識淵博,著書十余萬言。善于措辭辯說,描寫情志,其言汪洋恣肆,隨心而發(fā),名冠諸侯。
太子悝久聞莊子之名,又見左右一致推薦莊子,便派人帶著千金去請莊子。莊子辭金不受,和使者一起來到趙國。太子喜之不禁,親自出迎,待以上賓之禮。莊子對太子說:“太子有什么指教,賜我千金?”太子回答說:“聽說先生睿智圣明,所以誠謹?shù)剡M奉千金,先生不肯接受,我怎么敢說尸莊子說:“聽說太子請我的目的,是想讓我斷絕國王的喜好。假使我向上勸諫大王,違背了大王的心意,不能成功,下又不能迎合太子的旨意,就會被處死,那么要千金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上能說服大王,下能迎合太子,那時我再要求什么,又怎能得不到呢?”
太子見莊子如此表白,也就不再提起進奉千金之事。想道:國王所接見的人都是劍客,便對莊子說:“大王所接見的,只有劍客,你如何能見到大王呢?”莊子回答說:“我很會使劍。”太子說: “國王所接見的劍客,都是帽子低垂,冠纓粗實,頭發(fā)蓬亂,鬢毛突出,穿著短后的上衣,怒目圓睜,出口相互責難,這樣國王才喜歡。如果您穿著一身儒服去見國王,恐不太妥當。”莊子便對太子說:“請您準備好劍客的服裝。”
三天后,太子準備好服裝,莊子穿好后,便同太子一道去見國王,國王拔出寶劍來等待著莊子。莊子昂首挺胸,走進殿門,見到國王并不下拜。趙王問道:“你有什么活可以指教我,而讓太子先作介紹呢?”
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歡劍客,所以以劍術(shù)來見大王。”趙王說:“你的劍法如何制服對手?”莊子說:“我的劍法,十步以內(nèi)便可擊倒一人,橫行千里無阻擋。”趙王聽了,非常高興,贊嘆地說:“如此說來,您將是天下無敵了。”莊子說:“用劍之道,先示人以虛空,給人以可乘之機,而后搶先擊至,制服對手。請大王允許我試一試。”趙王說:“請先生先到館舍休息,待我安排好擊劍比賽,再來請先生。”
趙王見莊子口氣極大,認為他劍法出眾,非尋常可比,便命令門下的劍客較量七天,死傷了六十多人,然后,挑選出五六個出類拔萃的劍客,準備同莊子較量。
趙王命令選出的劍客,持劍侍立于殿下,于是派人請來莊子。趙王對莊子說:“今天準備請您和劍客對劍。”莊子回答說: “我已經(jīng)盼望很久了。”趙王問道:“先生所用的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長劍、短劍都可以用。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大王聽我陳說,然后再試。”趙王說道:“請您先介紹一下您的那三種劍。”莊子回答說:“我的三種劍,有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和庶人之劍。”
趙王問道:“天子之劍是怎么回事?”莊子說:“天子之劍,以燕國的燕豁石城作為劍端,齊國的泰山作為劍刃,晉國、衛(wèi)國作為劍背,周朝、宋國作為劍口,韓國、魏國作為劍把;以四夷包裹,以四時相圍,以渤海環(huán)繞,以恒山為系帶,以五行相制,以刑德來判斷,以陰陽為開合,以春夏來扶持,以秋冬來運作。這種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上可決斷浮云,下可絕斷地維。這種劍一旦使用,便可以匡正諸侯,降服天下,這就是天子之劍。”
越王聽了,茫然失意,惶惑不安。只得往下問道:“諸侯之劍,是怎么回事?”莊子說:“諸侯之劍,以智勇之士作為劍端,以清廉之士作為劍刃,以賢良之士作為劍背,以忠賢之士作為劍口,以豪杰之士作為劍把。這種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效圓天以順應(yīng)日、月、星三光,下效方地以順應(yīng)四時,中央和睦民意以安頓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如雷霆般震撼四方,四境之內(nèi),無不賓服而聽王命,這就是諸侯之劍。”
趙王聽了,若有所思,接著往下問道:“庶人這劍,又是怎么回事?”莊子回答說:“庶人之劍,低垂帽子,冠纓粗實,蓬頭亂發(fā),鬢毛外突,穿著短后的上衣,怒目相視,相互責難。然后,你來我往,爭斗無已,上斬頸項,下刺肝肺。這就是庶人之劍,恰恰和斗雞一樣。一旦喪命,對國家沒有絲毫貢獻。如今,大王擁有天子之位,卻偏偏喜好庶人之劍,連我都替大王感到不值得。”
趙王聽罷,恍然大悟,親自牽著莊子的手步入殿堂,命令廚子大擺酒宴,款待莊子,趙王繞著宴席走了三圈,向莊子表示敬意。莊子對趙王說:“大王請坐下來休息,關(guān)于劍術(shù)之事我已經(jīng)敘述完了。”
于是,趙惠文王連續(xù)三個月也不出宮觀看斗劍,劍客們氣憤不已,相繼自殺而亡。
【簡評】
微言大義,寓理于事。這大概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有的智慧吧!
莊子雖處處談的是劍術(shù),其實卻在向趙王進獻治國方略。他所談?wù)摰摹疤熳又畡Α保瑢嶋H上就是天子為政之道;“諸侯之劍”,實際上是諸侯的王霸之道;而庶人之劍,實際上又在譏諷匹夫之勇,并以此來勸諫趙王不要沉湎于劍術(shù),應(yīng)重視國事。
記得清末著名文學(xué)家龔自珍寫過一篇寓言式短文《病梅館記》,也是以梅喻人,借梅議政。他用“梅”象征人才,而梅之“病”恰恰象征著“文人畫士”的夭折摧殘,最后用“療”梅表達出挽救人才的心愿。此種筆墨,意蘊含蓄,其謀略思想?yún)s見諸筆端。
因此,古希臘大哲人說過:“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思想。”
※ 范雎議逐四貴
高明的園藝師有一手嫻熟的剪枝技術(shù),他們果斷地剪掉果樹多余的枝枝蔓蔓,以使果樹健康成長。
聰明的政治家也有一手治國“技術(shù)”,他們主張鏟除社會疾瘤,剪去只會吸取社會營養(yǎng)而無益于社會自身的多余枝蔓。
秦昭王時,穰侯、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四人獨掌秦國的內(nèi)政外交大權(quán),威焰顯赫,勢侵王室,被稱為秦國的“四大貴族”。其中穰侯權(quán)勢最大,內(nèi)仗太后之勢,外竊王室之威,專橫跋扈,囂張一時,富過王室,不把昭王放在眼里。
穰侯魏冉,原為楚人,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后的異父長弟。秦惠王、武王時便在朝中執(zhí)掌大權(quán),后武王去世,秦國內(nèi)亂,武王諸弟爭奪王位,魏冉擁立武王之弟昭王即位。昭王即位后,命魏冉為將軍,守衛(wèi)都城咸陽(今陜西咸陽市東北)。魏冉驅(qū)逐武王后于魏,討平公子壯之亂,誅昭王諸弟中行為不良者,威震秦國。時昭王少,宣太后主持朝政,命魏冉掌管軍政大權(quán),后拜為丞相,封魏冉于穰邑(今河南鄧縣),又加封陶邑(今山東陶縣西北),號稱穰侯。魏冉之弟羋戎,被宣太后封為華陽君(華陽:今河南新鄭縣北),昭王的兩個弟弟贏市和嬴悝,被封為涇陽君(涇陽:今陜西涇陽縣西北)和高陵君(高陵:今陜西高陵縣)。
秦昭王三十七年(前270年),魏國辯士范雎入秦游說昭王,向昭王獻王霸之略,遠交近攻之策。范雎言道:“遠交而近攻,則大王得寸土則為王之寸土,得尺土則為王之尺土。韓、魏兩國地處中原,為天下樞紐,大王欲稱霸,宜親近中原國家,掌握天下樞紐,然后威懾楚國和趙國,楚、趙兩國歸附秦國則齊國必然畏懼,齊國歸附于秦則韓、魏兩國就可以乘機征服了。”昭王聽罷,贊賞不已,遂拜范雎為客卿,與謀國事。昭王用范雎之謀,攻城拓地,屢屈三晉之兵,威震天下,使諸侯各國皆畏秦,因此,越發(fā)信任范雎。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范雎見已得到昭王的寵幸和信任,昭王待他一天比一天更加親近,認為改革內(nèi)政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便向昭王陳述了驅(qū)逐四貴,鞏固王權(quán)的治國方略。范雎勸說昭王道:“臣前居山東時,聞齊國有孟嘗君,不聞有齊王;聞秦國有太后、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不聞有秦王。臣以為:能獨攬國家大權(quán)的才叫作王,能興利除害的才叫作王,能掌握生殺大權(quán)的才叫作王。如今太后專權(quán),擅行獨尊四十余年;穰侯出使,不報大王;華陽君、涇陽君肆意懲罰殺戮,違法亂紀;高陵君改革政令,任免官員,擅作主張,不請示于王。這四大貴族存在而國家不覆亡,是不可能的。四貴專權(quán),人們心目中就沒有大王,長此以往,國家怎能不傾危,權(quán)力怎能歸于大王呢?臣以為善于治國者,內(nèi)則樹立威嚴,外則重視其權(quán)。如今穰侯內(nèi)仗太后之勢,外竊大王之威,對各國發(fā)號施令,與各國訂盟立約,無有一個國家敢不聽從。攻伐敵國,取城掠土,利益歸于自己的封邑;損兵折將,與百姓結(jié)下仇怨,則將災(zāi)禍歸于國家。有首詩道:‘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即是說:果實太多會壓折樹枝,樹枝折斷會傷害樹心;屬國大了會危害國君,臣下尊崇君主就會卑微。從前崔杼、淖齒把持齊國大權(quán),崔杼箭射齊莊公的腿,淖齒將齊滑王吊于廟堂橫梁,抽筋而死;趙國李兌把持大權(quán),囚禁趙武靈王于沙丘(今河北廣宗縣西北大平臺),百天餓死。如今秦國太后與穰侯當權(quán),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與其串通一氣,終究會鏟除秦王。這些人也是崔杼、淖齒、李兌之類人物。況且朝中大小官吏,大王的左右侍從,許多都是穰侯的親信黨羽。下發(fā)現(xiàn)大王在朝廷中勢孤力單,私下日日為大王害怕,為大王擔心,長此以往,統(tǒng)治秦國的將不是大王的子孫了。”昭王聞之,嚇得毛骨悚然,再三拜謝范雎道:“先生肺腑之言,治國韜略,寡人恨聞之不早。”于是,昭王借故收回穰侯相印,將穰侯逐出國外。穰侯將歷年搜括來的財寶裝了一千余輛車,邊關(guān)的官吏檢查其珍寶器物,竟比王室的寶物還多。過了幾日。昭王又驅(qū)逐了華陽君、高陵君和涇陽君。并將太后廢黜,令居深宮,不許參預(yù)朝政。遂拜范雎為相,封邑于應(yīng)(今河南魯山縣東),號為應(yīng)侯。
范雎入秦,先以外交謀略游說昭王。幾年之后,方乘機勸諫昭王廢黜太后,驅(qū)逐四貴,非此謀晚出,而是待時機成熟。昭王信任范雎一日勝似一日,范雎始將改革內(nèi)政,興利除弊,鞏固王權(quán)的治國謀略和盤托出,實為老謀深算。范雎力陳宣太后專制、穰侯擅權(quán)之害;涇陽君、高陵君等富于王室之弊,終使昭王大悟。昭王采用范雎之謀,將王權(quán)集于一身,對治理國事,鞏固基業(yè)確為必要。然穰侯于秦,亦有其功,正如太史公所言:“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于天下,天下皆西鄉(xiāng)(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簡評】
人之處世,總要先為自己找好立身之地。
人要有所作為,更需要首先站穩(wěn)腳跟。
秦王贏政,非常欣賞韓非的才干。當他看到韓非所著之書后,說:“我要是能見到此書作者,死也無憾了。”然而當韓非到秦國之后,不久便遭權(quán)臣李斯、姚賈等人的陷害,入獄飲藥而死。立足未穩(wěn),才華先露,不能不說是韓非的死因之一。
范雎則不同,他入秦之后,先以外交謀略游說昭王。幾年之后才勸誅昭王廢黜太后,驅(qū)逐四貴。這時,他已經(jīng)有功于國,深受信任了。
智者待機而動。韓非入秦晚于范雄,為什么不學(xué)學(xué)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