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論成敗
人們對自己成功與失敗的認識,大抵有三種情形。
有的人對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都有清醒的認識;
有的人只能認識自己的成功,不能認識自己的失敗;
有的人對成敗全都茫然無所知,糊里湖涂地成功,糊里糊涂地失敗。
漢五年(前202年)五月,劉邦稱帝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南宮大設宴席,召群臣共飲。
眾臣被召,陸續入席。酒過數巡后,劉邦向眾人問道:“列侯諸將,佐朕奪得天下,今日君臣同聚,有什么話盡管直言,不必忌諱。朕有一問,為什么我能奪得天下,而項羽失去天下?”問題一出,群臣共思。片刻之后,高起、王陵起身答道:“陛下平日待人,未免輕慢,不如項羽寬仁。但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每得一城,即作為封賞,能與天下共利,所以人皆能效死命,故此奪取天下。項羽妒賢忌能,多猜好疑,戰勝不封賞,得地不與人,人心難齊,所以失去天下。”群臣聽了,覺得有理。劉邦聽了,哈哈一笑,說道:“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我看來,得失原因,主要在用人也。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供糧餉,源源不斷,我不如蕭何;統百萬之兵,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此三人為當世人杰,我能量才重用,所以能夠取得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尚不能信用,所以為我所滅。”
群臣聞后,都離座下拜,口稱至言。劉邦也十分高興,令眾臣歸座暢飲,興盡方散。
人乃萬物之靈。古往今來,事業的成敗,國家的興衰,往往決定于如何對待人,尤其是如何對待能人。劉邦戰勝項羽,獨尊天下,和他的用人政策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軍事上,他重用韓信;在行政管理上,他重用蕭何;在謀略上,他重用張良、陳平。這是他奪得天下的重要謀略之一。
劉邦召開的這次宴會,實際也是一次他取得成功的經驗總結會。
【簡評】
劉邦可謂善知成敗之人。
建立漢朝后不久,劉邦率軍北伐匈奴,結果被圍于白登山。
此次失敗,使他及時地改變了對匈奴的政策,由和親代替了征伐。此其知敗也。
劉邦稱帝后,在宴會上對自己成功的總結,可謂精辟,足見他對自己的成功有著清醒的認識。如果我們進一步問:劉邦為什么要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功呢?正是他認識到了手下人才在奪取天下中的重要作用,隨著他由奪天下者變成坐天下者,這種認識,會不會成為他日后誅殺功臣的原因之一呢?極有可能。
因為真理向前跨進一步,就會變為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