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古代謀和智慧作者名: 石地本章字數: 1122字更新時間: 2021-11-26 16:10:41
魏武侯任才強國
古代思想家多重“德”字,認為這是關系國之興衰的重大問題。
晏子認為:“德不足以懷人,政不足以惠民,賞不足以勸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國之行也。”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
在魏國軍事家、思想家吳起眼里,“德”便有了更多的內涵。
戰國時,魏文侯因吳起善于用兵,廉潔公正,頗得將士歡心,便拜吳起為西河(魏郡名,轄境在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郡守,抵御秦國和韓國的進犯。
魏文侯死后,吳起便侍奉他的兒子武侯。魏武侯元年(前395年),有一次武侯來到西河,乘船順黃河而下,察看地形。途中,武侯見高山大河,險要奇偉,感慨不已,回首對吳起道:“山河環抱,形勢險要,恰似一道攻不破的防線,阻擋著敵人的入侵,這真是魏國的國寶呀!”吳起聽了,覺得武侯疏于定國安邦之策,便搖了搖頭,勸諫武侯說:“國家的興盛衰敗,在德不在險。”武侯見吳起不同意其觀點,便問道:“這是為什么呢?”吳起援引歷史上不注意治理國家,政治腐敗,不施恩德于民,盡管國家的山川地勢險要,終遭失敗的實例,勸諫武侯說:“國家的興盛衰敗,在于是否施德于民,不能只依賴山川的險要。從前,三苗氏(相傳古部落名)所居之地,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陽湖,所處地勢險要,由于疏于國家的治理,沒有德行,不講信義,被夏禹(相傳古部落聯盟首領)滅亡了。夏朝末代的君主桀的駐地,左有黃河、濟水,右有泰山、華山,南有龍門山,北有太行山,地勢也很險要,由于不施仁政,商湯放逐了他。商朝末代紂王的國都,左倚孟門山,右靠太仃山,北有恒山,南臨黃河,同樣因政治腐政,不行德政,被周武王殺死。從這些事實來看,治國在于有好的政策法令,給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地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德政,恐怕連您乘坐的船上的人都會成為您的敵人。”武侯聽罷,敬佩地說:“你說得很對。”此事逐漸傳開,吳起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
吳起輔佐文侯和武侯,鎮守西河27年,西卻強秦、北滅中山、南敗荊楚,屢建奇功,拓地千里,這與他主張變法圖強、革新政治、改革兵制是分不開的。正如吳起所言:“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用兵之道,以治為勝。”
魏武侯及時納諫,內修德政,支持吳起變法,改革兵制,并建立起一支精銳驍勇的“魏武卒”,稱雄于—方。可謂是:“內修德政,外治武備,治國不以山川之險。”
【簡評】
管子說:“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天下人才有的是,但能得人用才者不多。
戰國的時候,秦國詔示天下求賢,山東六國有才之士紛紛流向秦國,當時的六國有才而不能保,更談不上得人。
秦末之時,項羽軍中人才濟濟,但韓信后來叛投了劉邦;范增這樣的謀臣也有才不能施展。項羽也非得才之人。
只有手下人才的才干得以充分施展才算得上得人用才。
能得人用才者戰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