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我你就抱抱我
- 石地
- 3080字
- 2021-11-26 16:03:14
是我打碎了花瓶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改善的過程。父母要培養孩子能夠反省自己錯誤的能力,這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錯誤再改正,效果更好。每個人都會犯有過失,但過失可以教給你的,卻是你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學到的。
喬治·華盛頓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奠基人,美國的第一任總統。他在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后任十三州起義軍總司令,1789年當選為總統。美國首都華盛頓市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華盛頓出身于大種植園主家庭,家中有大量的果園,果園里長滿各種各樣的果樹,當然也夾雜著一些雜樹。雜樹會搶掉很多養分,所以為了讓果樹生長得好,必須把雜樹砍掉。一天,老華盛頓給兒子喬治一把斧頭,要他到果園里去砍雜樹。他囑咐兒子:要砍掉雜樹,但不準錯砍一棵果樹。兒子答應著向果園里走去。到了果園,喬治揮動斧子,砍掉了一棵又一棵雜樹,但一不小心砍倒了一棵櫻桃樹。他想起了父親的囑咐,心中忐忑不安。華盛頓從仆人口中知道了兒子砍斷了一棵果樹。黃昏時分,他來到果園,站在仍然在勞動的兒子身邊,故意問道:“孩子!砍得怎么樣?沒砍掉果樹吧?”聽了父親的問話,兒子認真地對父親說:“爸爸,我不說謊。怪我粗心,砍掉了一棵櫻桃樹?!比A盛頓為兒子的誠實感到欣慰。他用鼓勵的口氣對兒子說:“好!原本你砍掉了櫻桃樹要遭到批評,但是你實話實說,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就原諒你了。因為,我寧可損失一百棵櫻桃樹,也不愿意聽你說謊話!”
孩子說謊常常令父母感到頭痛,遇到孩子說謊時,有的家長是反應過度,好像孩子犯下了滔天大罪;有的家長則會相當自責,認為自己的管教方式不對;也有的家長似乎不去注意這個問題,反而讓孩子不知道說話的分寸。而精明的猶太家長是怎么做的呢?他們經常給孩子們講述猶太拉比和世界各國成功人士誠實的故事,與孩子一起面對這樣的問題,幫助孩子找到比說謊更好的方式,去解決遇到的困難。
一般來說,學齡前后的小朋友尚不具有明確的道德觀。在他們的認知能力范圍中,并不清楚“對的”與“錯的”、“真的”與“假的”之間差別在哪里。在他們的認知范圍內,只要能讓自己舒服、高興的事就是“對的”,而能讓父母生氣與責備的事就是“壞的”。惟恐犯錯的心理往往會使人們不去嘗試新事物或承擔風險。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認真學習。父母會說:“孩子,只要你好好念書,什么都不用你管?!逼鋵?,只有家長喚醒孩子內心的責任心,才能讓孩子在心理上和思想上起深層次的變化。父母要有意識地教會孩子學會發現錯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愛好、性格及少兒所特有的心態,這樣,才能對孩子循循善誘,使他們能認清方向,少走彎路,早日成功。
列寧八歲的時候,有一次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帶孩子們到阿尼亞姑媽家中做客?;顫姾脛拥奈致寮?列寧的愛稱),一不留神就把姑媽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沒有其他人看見。后來,姑媽阿尼亞問孩子們:“花瓶是誰打碎的?”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而小沃洛佳因為害怕說出花瓶是自己打碎的,而遭到姑媽的責罵,所以他也跟著大家大聲回答:“不——是——我!”其實,母親已經猜到花瓶是頑皮的小沃洛佳打碎的。因為這孩子性情好動、熱烈,曾經損壞過其他物品。
應該怎樣解決小沃洛佳隱瞞真相的問題呢?最省事的辦法就是直接揭穿并懲罰他,這樣,父母和孩子都可立即“如釋重負”,但是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并沒有這樣做。她認為,重要的是兒子犯錯誤后是否對自己的不誠實行為有認識,要針對孩子的心理和思想狀況啟發他的覺悟。于是她裝出相信兒子的樣子,回到家中一直對這件事保持沉默,等待著兒子從良心中萌發出對自己行為的羞愧感。她敏感地意識到,小沃洛佳正受著良心的譴責。
有一天,在小沃洛佳臨睡前,她走到孩子跟前,撫摸著他的頭說晚安,不料孩子突然失聲大哭起來,痛苦地告訴媽媽:“我騙了阿尼亞姑媽,花瓶其實是我打的,可是我不敢說,害怕阿尼亞姑媽生氣責罵我。”聽著孩子羞愧難受的述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安慰了兒子,讓他給阿尼亞姑媽寫封信,承認錯誤,阿尼亞姑媽一定會原諒他的??粗@天真、聰明、淘氣的孩子的成長,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愉快地笑了。令她非常高興的是,在兒子內心深處進行的這場道德斗爭中,誠實的品質取得了勝利。
孩子有時并不知道自己所認識的東西是錯誤的,也未必明白自己做錯了事。他用他的眼光去看,用他的頭腦去想,難免不受到限制。孩子說謊大多不含惡意,有些可能是因為自我保護意識,害怕被懲罰,或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分不明白現實與幻想等原因。所以父母應理清孩子說謊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具體的方法,如此一來,養成孩子誠實的習慣并不難。
以下列出的是猶太人面對孩子說謊時所采取的原則:
一、父母對孩子應以理服人并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做錯了事,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曉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為什么不對。并且孩子做錯了事應及時進行教育,今天的事今天辦完。事過境遷再進行教育,會使孩子失去真實感。
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前后、內外一致。教育必須保持一貫性。切忌在自己心情好的時候,見孩子做了錯事也不進行教育,心情不好時則進行責備、訓斥。教育又必須保持一致性。如果對一種行為表現,母親說對,父親說錯;今天說錯,明天又說對,這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只有看父母的臉色行事。
三、父母應查清孩子不誠實的原因并注意為孩子保密。先了解孩子說謊的原因到底是為什么?是為自我保護、贏得大人注意,還是孩子分不清故事與現實生活有段距離。通常要到五歲左右,孩子對現實與幻想之間才有一定的認知區別。另外,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能在家里進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嚇唬孩子說:“明天我到學校去告訴你的老師。”這樣使孩子產生恐懼或不信任感,其結果并不理想。
四、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應重復。孩子做錯了事,應當避免多次重復的教育。如父親說過了,母親又接著說;今天說過了,明天又接著說,這樣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感受性比較敏感的孩子應當特別注意。
五、父母以身作則,適時給予鼓勵。“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常是孩子學習、模仿的依據,因此父母須以身作則,為孩子做一個榜樣??梢愿嬖V孩子,即使他這一次犯錯,只要他能有勇氣承認,父母相信他下一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也可以將自己小時候類似的經驗與他分享,讓孩子知道這不是最糟糕的情況。此外,當孩子愿意承認錯誤時,要給予適時的鼓勵,讓他能繼續朝著正向行為發展。
六、就事論事,不要盲目責備孩子。家長必須持針對問題點來解決的態度,而不能一味批評孩子做錯事情,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使用開放式的問題,如您可以這樣與孩子討論:“你剛才說的話,似乎不是真正發生的事,你愿意再想一想,想得更清楚一點嗎?”可以預留一些空間給孩子,將能夠給他更多的幫助,同時穩住自己的情緒。如果大聲責備或是貿然發火,孩子會受到驚嚇,這樣就無法清楚知道孩子說謊的目的和動機。要營造一個客觀平靜的氣氛,親子之間的互動關系才有正向的發展。
拉比告誡世人,不要將大人的生氣與自責,投射到孩子身上,打罵他們,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反而失去教育他們的機會。每個人都會說謊,因此不必太責備孩子的行為,給他們留一些空間,且適宜地給予關心和協助,相信孩子會成為你所期望的那種人。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掌握分寸。孩子犯了錯誤,如果父母的批評過于嚴厲,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引起孩子反抗;而如果批評不力,平平淡淡又不能震撼其心靈,他就會覺得無所謂。因此,父母必須從愛護孩子出發,一語道破地嚴肅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錯誤所在、錯誤性質和危害,徹底揭穿其借口抵賴的心理,并幫助他找出今后改正的辦法。這樣做,一般都可以達到批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