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思維導圖速記小學生古詩詞
- 盧龍斌 陳景龍
- 675字
- 2021-11-24 20:29:50
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壹 《登鸛雀樓》創作背景
古時候許多著名的詩人都喜歡游歷山川美景,并且常常被大自然的美麗打動,興致來了便賦詩一首,示意“×××到此一游!”所有被詩人賦詩過的地方,都成為了名勝古跡,人們都想大飽眼福,看看名人的真跡。這不,王之渙在35歲時開啟了人生的漫游模式,一天,他到了鸛雀樓,被眼前的夕陽、高山、黃河震撼得說不出話,只能激動地賦詩一首才可以一表激動之情,于是王之渙當場作了這首《登鸛雀樓》,一時間名不見經傳的鸛雀樓名聲大噪,成為名樓。
貳 譯文
太陽依傍著山巒漸漸落下直到消失,黃河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如果你想要看盡千里風光使眼界寬闊,那么還需要再登上一層高樓。
叁 簡筆畫古詩

肆 快速記憶
圖像聯想法:想象一輪白日依傍著山落下,黃河入海奔流。欲望千里外,需要更上一層樓。
伍 賞析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一首詩。詩的前兩句寫景,夕陽西下,消失在高山后面,黃河奔騰入海,川流不息,一系列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后兩句由寫景轉為寫意,詩人用短短十個字就表現出不凡的胸襟和氣魄,人生要勇于探索,積極進取,不能停滯不前,同時也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
陸 作者介紹
王之渙(688—742年),唐朝詩人,字季凌,祖籍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王之渙幼年時非常聰明,弱冠之年就能作文章,有才華,有政治抱負。其詩慷慨大氣,豪放不羈,以描寫邊塞風光為佳,傳世之作僅6首,有《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
柒 思維導圖整理一圖把握全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