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0到1學做社交電商
- 崔希鋒
- 1451字
- 2021-11-24 20:20:36
第二節 營造“去中心化”流量的升級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傳統行業的變革,眾多傳統企業開始尋求線上發展,走上了電商的賽道。但是,傳統企業的電商之路走得并不順利,很多商家網上店鋪的發展陷入窘境。
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近些年,淘寶與天貓平臺都出現過關店潮,很多曾有著不錯銷售額的淘品牌紛紛落幕。據相關數據顯示,在淘寶平臺上,僅有3%的商家可以賺到錢,30%的商家僅能維持生計,55%~60%的商家賺不到錢。
為何傳統行業的電商陷入了“不做等死,做了找死”的窘境呢?其主要原因在于傳統電商所遵循的中心化模式。中心化模式使得商家生存異常困難,其原因主要有三點:商家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商家深陷價格戰、商家客戶無法沉淀。
1.商家流量成本越來越高
如今電商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早期流量的紅利日漸耗盡,對于商家而言,流量成本越來越高。比如,商家在大型商場搶占黃金地段是為了獲得流量,傳統電商商家通過花錢買排名、關鍵詞搜索等也是為了流量。無論是實體店鋪還是傳統電商,都需要依靠“平臺”來吸引流量。以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為代表的電商巨頭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已經滲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這些電商巨頭的存在,使得社交電商的創業者要另辟蹊徑。
2.商家深陷價格戰
隨著電商行業的迅猛發展,無數的商家企業面對同行的競爭,倍感壓力。如何才能在浩瀚的電商海洋里,讓自己脫穎而出,被消費者熟知呢?這是很多電商企業、個體經營者面臨的一個難題。而縱觀整個電商行業,價格戰成了電商企業最為粗暴的做法,他們通過不斷降價來吸引用戶,提升營業額。
3.商家客戶無法沉淀
面對電商平臺的公域流量,商家無法實現用戶沉淀,客戶屬于平臺,客戶甚至記不住產品的品牌名、商家店名,商家也無法與客戶直接溝通,所以要獲取新客戶、銷售商品就必須購買平臺流量。
與傳統電商相比,社交電商的優勢在于節省了時間、人力與推廣方面的成本,解決了“中心化”模式的難題。
微信是我們日常用得最多的社交工具,其最初的流量是微信群和朋友圈,商家把老用戶變成微信公眾號粉絲,然后用公眾號粉絲驅動其微信群的群友分享給好友或分享至朋友圈,微信群群友的分享會帶來新用戶,新用戶再成為老用戶,也就是說老用戶成為種子用戶。這樣就會源源不斷地帶來流量,進而通過社交營銷帶動社交銷售。也就是說,哪里有社交,哪里就可能有交易。
不僅如此,商家還可以通過廣告、微信搜索、附近的店等方式獲取新用戶,將新用戶變成老客戶,老客戶再通過營銷帶來更多的新用戶。微信附近的門店也累計了大量的顧客,微信附近的門店就是微信小程序。現在微信把所有的流量口子都給了小程序,這也是小程序火爆的原因。因為微信把搜索的功能給了小程序,把朋友圈的廣告、圖文里的廣告都給了小程序,所以它“活”了。這樣的方式產生了一個10倍大于阿里的互聯網生態。
究其原因,微信群的流量、朋友圈的流量、公眾號的流量、微信搜索的流量、附近門店的流量、頁面廣告的流量等,這些流量疊加在一起,超過了中國互聯網每一天60%的流量。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數字。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未來的零售生態將實現重組,互聯網在消費者與產品之間建立了點對點鏈接,純零售和純電商的概念將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所謂的“去中心化”不是沒有中心,而是商家會以自己為中心建立與產品屬性相關的社群。
然而,中心化平臺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是會進入一個中心化平臺與商家獨立個體共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一個泛中心化的生態模式將被建立,也就是以用戶為中心,發揮大數據的分析優勢,實現線上線下的一體化。歸根結底,傳統行業將會實現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