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溝通心理學(完全圖解版)
- 李萍
- 1481字
- 2021-11-18 18:15:27
孩子為什么要頂撞父母
一位母親苦惱地對某心理醫生說:自己的女兒10歲了,過了這個暑假就念四年級了。可不知怎么回事,從這個暑假一開始,就感到女兒好像變了一個人,平時要么一個人悶在房間里上網、玩游戲,要么對家長不理不睬。更奇怪的是,前兩天她和愛人想跟女兒好好溝通一下,誰知沒說幾句話,女兒就頂撞說:“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還在自己的房間門上貼了“請勿打擾”四個字,氣得她說不出話來。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父母的反抗情緒更嚴重,他們基本上不和父母溝通,父母說一句,就頂十句,總是喜歡說“反話”,而且,無論怎么樣,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對的。而作為過來人的父母,自然更有“發言權”,于是,很多父母便為了更正孩子的觀點而極力發表自己的觀點,如果雙方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那么,便極容易產生一種對立的情緒。作為父母,如果能了解孩子的想法,你會發現,其實孩子的這些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作為父母,我們要明白,我們的孩子正在逐漸長大,與嬰幼兒時期不一樣,他們現在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既不愿向父母吐露,又會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處置不當,如對孩子的表現刨根問底,或是漠不關心,就會增強他們的反抗情緒。對此,父母應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當孩子的知心朋友,爭取成為他們傾吐心事的對象和安慰者。
的確,可憐天下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甚至有些家長自己年少時沒多少讀書的機會,便把自己未實現的愿望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于是,孩子一放學,他們便告訴孩子:“快去做作業!”當孩子做完作業,他們又會督促孩子:“練習做完了嗎?”可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會聽你的話,但孩子一旦進入學校進行學習,學習壓力加大,在學校,他們已經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回到家中,還沒有放松的時間,孩子自然會對你的教導產生逆反情緒。
為此,兒童心理學家給出建議:
1.把命令改為商量
在很多問題上,父母不要太過武斷,也不要替孩子做決策,而應該先問詢孩子的意見,如“你是怎么認為的呢?你打算如何處理呢?你打算什么時候開始做呢?”這就表示了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如果他有些部分不正確,那么,我們再以研究和探討的語氣與之商量:“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但我們還要考慮這件事的可行性,不是嗎……你認為媽媽(爸爸)的意見對嗎?”
孩子是聰明的,有判斷力的。如果你的話有道理,孩子也是會采納的。同時,交流會越來越多,親子關系也會更好。
再如,孩子周末想去朋友家玩,不要一味拒絕,可以提出具體要求,如你去的地方要告知家長,你什么時候回,都有哪些人,玩多長時間。如果孩子要求在朋友家住,你要告訴孩子不行,如果晚了,爸爸媽媽可以去接你,那樣爸爸媽媽不會擔心。既要支持他,也要告知他不能破壞原則。這樣孩子得到了快樂,也不會太放縱。給孩子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體驗、去成長。家長永遠是孩子的后盾,是支持者和幫助者,才不會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才會讓孩子幸福快樂地成長。
以商量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即使商量失敗,但感情氛圍會增強,有利于以后問題的溝通。家長常犯的錯誤是,當前問題沒解決,還破壞了感情氣氛,阻斷了感情溝通,失去今后解決問題的機會。
2.不妨讓孩子吃點“苦頭”
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兒子“要風度不要溫度”,寒冬臘月堅決不穿毛衣,你勸說沒成功,不用著急,讓他挨凍一次沒關系,真感冒了,他會明白你的意圖,至少以后會考慮你的意見。
總之,與孩子溝通,支持要比壓制好,商量要比命令好。另外,只要孩子的想法合理,就要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