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人交流中碰撞出智慧
智慧與智慧交換,能得到更多、更有效的智慧,與他人交換想法,你會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啟發,這也是有效利用發散思維的一種表現。

一位發明家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家工廠的沖床因為操作不慎經常發生事故,以至于多名操作工手指殘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技術人員設計了許多方案,就是要讓沖床在操作工的手接近沖頭時自動停止。他們先后采用紅外線超聲波、電磁波構成的許多復雜的檢測控制系統,但都因為成本高或性能不可靠而放棄了。
正當技術人員一籌莫展時,這位發明家想到了交流,便帶著自己的想法和工人們一塊兒討論。大家七嘴八舌,你一個點子,我一個想法,圍繞避免事故這一中心,大家的建議就像放射性的線一樣,射向四面八方,每一條線就是一種不同的方法。討論了半天,最終確定了一個方案:讓工人坐在椅子上操作,在椅子兩邊扶手上各裝一個開關,只有它們同時接通時,沖床才能啟動。
若操作工兩只手都在按開關,怎么會發生事故呢?
這樣一來,交換一下想法,在發散性的建議中得出最佳的方案,原本看似復雜的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楊振寧說過,當代科學研究,不僅要充分挖掘個人智慧,而且還要積極倡導一種團隊智慧,各學科、各門類的人才坐在一起,實行智慧的大融合、大交流、大碰撞,才能實現團隊智慧成果的最優化。他的這番話可謂一針見血。美國的硅谷聚集了很多高科技企業、科技精英,大家“扎堆”的目的就是近距離地搭建一個交流平臺,在信息大融合中,實現信息共享、智慧共享。
許多人都知道庫侖定律。據說庫侖早年是巴黎的一位中學教師,對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很感興趣,想找出它們的規律,但苦于無法測量這種微小的力。法國大革命時期,庫侖為求安寧去鄉下暫住,對農家的紡車又發生了興趣,看著用棉花紡的細細的紗線,庫侖覺得妙不可言。他隨手抽斷一根剛紡成的紗線,拿到眼前細看,注意到紗的接頭總是向相反的方向卷曲,擰得越緊,反卷的圈數就越多。庫侖便和紡紗的農婦交談起來。
一位科學家和一位農婦的交談隨即引發了一個劃時代的發現。
與農婦的交談使庫侖的思維更加發散,針對紗線卷曲的問題,庫侖進行了多方面的設想。最后,他終于意識到,根據紗線卷曲的程度可以度量扭力的大小,利用相同的原理,即可測量電荷之間的作用力。不久,庫侖回到巴黎,做出了一支利用細絲扭轉角度測量力矩的極為靈敏的秤,精確測量了電荷的相互作用力與距離和電量的關系,發現了成為電學重要基礎的庫侖定律。
科學家與普通人之間的差別,比人們想象的要小得多,兩者的交流,只有行業和性質的差別。事實證明,不同行業的交流具有極大的互補性,促使思維可以向更多的方向發散,得到更多的創見,以利于問題的解決。
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進行交流,一個人自鎖書城,兩豆塞耳,必然孤陋寡聞,難以超越。你有一個水果,我有一個水果,交換后仍舊是一人一個。但是人的想法卻不是如此,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交換后每人就有兩個想法,由此還會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想法。這也是啟發發散思維的好方法。
當一群人圍繞一個特定的領域產生新觀點的時候,這種情境就叫作“頭腦風暴”。由于會議使用了沒有拘束的規則,人們就能夠更自由地思考,進入思想的新區域,從而圍繞一個中心點發散性地產生很多的新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參加者有了新觀點和新想法時,他們就大聲說出來,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觀點之上建立新觀點。所有的觀點被記錄下來但不進行評估,只有頭腦風暴會議結束的時候,才對這些觀點和想法進行評估。
那么你就清楚了,頭腦風暴會幫助你提出新的觀點。不僅如此,而且你只需付出很少的努力。頭腦風暴是個“嘗試—檢測”的過程。頭腦風暴中應用什么技巧取決于你欲達到的目的。你可以應用它們來解決工作中的問題,也可以應用它們來發展你的個人生活。
如果遵循頭腦風暴的規則,那么無論你的個人風格是什么樣,頭腦風暴都會奏效。顯然,某些技巧和環境對一些人更適合,但是頭腦風暴足夠柔性化,能夠適合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