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菲定律(成長智慧叢書)
- 冠誠編著
- 1835字
- 2021-11-18 16:44:18
鳥籠效應:埋頭苦干要遠離引人聯想的“鳥籠”
遠離讓人欲罷不能的“鳥籠”,不讓老板懷疑你
心理學家詹姆斯與好友卡爾森打賭,說:“我敢保證,不久后你會養一只小鳥!”卡爾森覺得很荒唐:“你開玩笑吧?我從來沒有這種想法。”
幾天后,卡爾森過生日,朋友們都來為他慶祝。詹姆斯帶了一只精致的鳥籠作為生日禮物。卡爾森會意地笑笑說:“你還真想讓我養鳥啊?可惜,你會失望的。不過,還是要謝謝你。”說完便將鳥籠掛在書桌旁。
從此,來拜訪卡爾森的客人都會問他同一個問題:“您養的鳥死了嗎?”每位客人與他談話時,都會提一些與鳥相關的話題,比如告訴他養鳥的知識,規勸他養鳥需要責任心和愛心,還有養鳥時的注意事項。卡爾森就一遍遍地向客人解釋——他從未養過鳥。不過客人們都不相信,反而認為他心理出現問題。
卡爾森百口莫辯,有苦難言。想扔了鳥籠,又不舍得;不扔鳥籠,又惹出那么多惱人的猜測,莫須有的事端。無奈之下,他只好買了一只鳥兒放在籠子里。
這就是“鳥籠效應”。其實,“鳥籠效應”在生活、工作中常常遇到。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在心里先掛上一只“鳥籠”,再不由自主地往籠子里放“小鳥”。
劉季是從一家小公司轉過來的。在小公司時,老板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作為老板得力助手的劉季就養成了每天加班的習慣。到新公司后,為了能更好地勝任工作,他依然堅持每天加班到很晚的習慣。可是,這家公司的員工和老板沒有加班的習慣。同事們發現劉季每天加班,感到很奇怪。“他是不是為了給自己家省點電,或者省點網費?”“可能是為了用公司的電話打私人電話。”“也可能是利用公司的資源干私活。”老板知道了這件事,認定這個人是在搞“名堂”,占用公司的資源。劉季發覺同事的議論后,還不以為然。但當他知道老板也懷疑他時,他就再也不敢加班了。
不要給老板懷疑你的機會,不要給同事議論你的可能。要學會遵循所在公司的規則,職場生活才會一帆風順。
加班和加薪升遷沒關系
在工作中,如果沒有能力,沒有業績,無論在領導面前,還是在同事面前,甚至在下屬面前,仍然很難挺起腰桿。
14歲就到煤礦做工的斯蒂芬孫,在煤礦中從事的工作就是擦拭礦上抽水的蒸汽機。后來,他當上了煤礦的保管員,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機器。他感到,當時落后的運輸工具已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煤礦業。于是,他想發明一種強有力的運輸工具。
于是,他下決心努力學習文化。他都17歲了,卻是個文盲。他與啟蒙的兒童一起在夜校的一年級就讀。他步行1500多里,來到蒸汽機發明者瓦特的家鄉做了一年的工。他在工作之余,對蒸汽機構造的原理進行鉆研,并運用所學的知識,開始進行“強有力的運輸工具”的發明。
他經過一番嘔心瀝血的鉆研,在1814年造出第一臺蒸汽機車。但是,試車失敗了,他受到誹謗和責難。他沒有因此灰心,繼續研究并對其加以改進。他于1825年9月27日在英國斯多克敦至達林敦的鐵路上,對世界上第一臺客貨運蒸汽機車“旅行”號進行成功的試車。他于1829年10月駕駛著新制的“火箭”號參加在利物浦附近舉行的一次火車功率大賽,并獲取勝利。
斯蒂芬孫成功了,由于多年的努力與堅持不懈,自己的能力和本領在不斷提升、完善。他的經歷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用本領說話才是最有力的。
馬克起初只是德國一家汽車公司下屬的一個制造廠的雜工,他在做好每一件小事中獲得成長,并在他32歲時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總領班。
馬克是20歲時進入工廠的。工作一開始,他就對工廠的生產情形做了全盤的了解。他主動要求從最基層的雜工做起。當了一年半的雜工后,馬克申請調到汽車椅墊部工作。不久,他就把制椅墊的手藝學會了。后來,他又申請調到點焊部、車身部、噴漆部、車床部等部門去工作。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他把各部門工作都做過了。最后,他申請到裝配線上去工作。父親對兒子的舉動十分不解:“你工作已經5年了,總是做些焊接、刷漆、制造零件的小事,恐怕會耽誤前途吧?”
馬克笑著說:“我并不急于當某一部門的小工頭。我以能勝任領導整個工廠為工作目標,所以必須花點時間了解整個工作流程。我正在用現有的時間做最有價值的事,我要學的不僅僅是一個汽車椅墊如何做,而是整輛汽車是如何制造的。”當馬克確認自己已具備管理者的素質時,他決定在裝配線上嶄露頭角。沒有多久,他就成了裝配線上最出色的人物。很快,他就晉升為領班,并逐步成為統管15位領班的總領班。如果一切順利,他將在幾年之內升到經理的職位。
做任何事情,不下一番功夫,就不會有所收獲。僅有上進的思想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需要努力去彌補。只有掌握了扎實的本領,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