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廢話,需要一個強悍的邏輯
關于“四維溝通術”,我們了解了如何才能讓自己在溝通的過程中有話可說,也明白了怎樣才能讓自己把想說的說出來。接下來,我們馬上就要介紹一下“四維溝通術”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理解并掌握了這一要素之后,我們的溝通水平將會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也許我們還不能算是一個頂尖級的溝通大師,但是你的溝通水平絕對已經到了及格線以上。擁有這樣說話水平的你,用來應付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各種交際需求應該已經能夠得心應手了。擁有這樣的說話技巧,你完全可以很輕松地向他人表達出你所想表達的意思,也可以從別人那里了解到你所想了解的信息。這個能把話說明白同時也可以向對方提出關鍵性的問題以引導對方給出自己想要的答案的能力就是溝通的邏輯性。那么,到底什么是溝通的邏輯性呢?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么是“說話顛三倒四癥”。
一提到“顛三倒四”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們身邊總會有那么幾個人,也許是生活中的朋友,也許是公司里的同事,還可能是生意場上的伙伴。很多時候,他們明明說了很多,但是我們就是無法弄明白他到底說了什么。盡管他們說話的時候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表達流暢,表情豐富,但是作為溝通的對象,你就是聽不懂他到底想要表達什么。以至于實在聽不下去的你不得不善意地提醒一句:“所以,您想要說的是?”
也許,在你善意的提醒之下,他才會在長篇大論的最后用一句話告訴你他到底想說什么?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想要說什么,這就是典型的“說話顛三倒四癥”。他們在說話的時候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語,如果前言搭上了后語,那十有八九就會出現前后打架的局面。后面的話往往會被前面的話“絆倒”。一般來說,患有“說話顛三倒四癥”的人,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會有下面幾種具體的表現,梳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1)他們在說話的時候,前后的語言之間根本沒什么條理可言,無法準確簡潔地表明自己的觀點,讓聽的一方很難搞懂他們到底要說什么。
(2)在多人討論時,他們經常會時不時地說出一些與討論的主題毫不相干的建議或意見,常常會把討論的方向帶偏。
(3)在聽別人談話時,無法正確理解對方的想法和觀點,不能就同一問題進行更深一步的溝通,而是會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或者建議。
(4)面對較為復雜的情況時,即使對方一再提示要有條理地對事件進行總結和歸納,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了,卻依然無從下手,更無法及時整理成條理清晰的語言。
上面所列的幾個特征,只要有任何一項經常出現,就可以據此斷定為“說話顛三倒四癥”。如果一不小心發現自己也是“說話顛三倒四癥”當中的一員的話,千萬不要因此而憂心忡忡。因為患有“說話顛三倒四癥”的人絕不在少數,而且事情也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我們上面提到的一些場景當中的現象都只有在“重癥”患者身上才會出現。而且,就算你真的很不走運就是我們所說的“重癥”患者當中的一員,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因為“說話顛三倒四癥”并不是不能改變的,它的根源就在于我們“四維溝通術”當中第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邏輯思考能力。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就等于是找到了解決的問題的方向,只要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堅持不懈地努力,就能迅速擺脫“說話顛三倒四癥”的困擾,讓自己的表達變得精準有效。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讓自己的說話富有邏輯性呢?簡單說,就是在開口之前先想明白自己所要表達的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即富有邏輯性的說話要具備三個要素:主張明確、理由明確、使用邏輯信號。我們來做一下系統的了解:
(1)主張明確。關于這一點,我們往往有個不小的誤區,我們通常會認為只要在非常正式的場合才需要先明確的自己的主張,比如說做演講或是做報告的時候。至于其他相對比較隨意、比較放松的場合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只需要想到哪里說到哪里就可以了。事實并非如此,不管是什么樣的場合,不管你的溝通對象是誰,我們都需要明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不然就只能就是東一句西一句,完全不著邊際,自己說得累,對方聽得也累。完全不明白你要表達的是什么的情況下,對方想給你一個回應也完全找不到方向。這樣下去只能是兩種結果,要么是各說各話,完全沒有交流,要么就是由你一個人唱一場獨角戲,他則干自己的事情。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會很快把聊天帶入死局。
(2)理由明確。理由明確就像是議論文里的論據一樣。你有了一個觀點和主張。不管對錯都得有自己的理由來支撐,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第一,理由一定要明確;第二,這個理由一定要與觀點及主張緊密相關。這一點較理由能否成立更為重要。見過不少說話邏輯性不夠強的朋友,他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明確點明了自己的觀點,但是緊接著卻說出了一個與觀點完全不沾邊的理由。這種情況下,就算是觀點不錯,理由也是能夠成立的,但是因為理由和觀點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上的因果關系,仍舊會讓聽者感覺一頭霧水,甚至會因此而影響你所持觀點的正確性。
(3)使用邏輯信號。這個過程就相當于論證的過程了。只有邏輯信號使用得準確了,才能在觀點和理由之間建立一種緊密的聯系。我們在理由明確當中所提到的問題才能夠妥善解決。一個觀點很多時候都需要由一個以上的理由來支撐,這當中有的理由是直接的、必然的,有一些可能就是間接的、輔助性或者是補充性的。涉及的理由越多元,使用邏輯信號的難度就越大,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明確理由和觀點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厘清各個理由之間的關系。不過,如果只是說要準確使用邏輯信號的話可能會覺得有些不夠直白,更直白一點的說法就是要準確使用連接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停頓的邏輯性詞語。我們叫作連續詞。為了有一個更加直觀的印象,我們不妨來列舉一些使用頻率比較高的連續詞。比如說,我們要對一個問題進行進一步說明的時候,我們說“也就是說”;需要做下小結的時候,我們會說“總體來說”;需要闡述一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時,我們說“要說其原因”;我們需要說明一個理由,但是接下來還會有其他的一個或者多個理由的話,為了把這之間的邏輯關系表達清楚,我們會用“一方面”;等等。這些就是準確使用邏輯信號的正確示范,明確的觀點和明確的理由之間只有輔以這些明確表示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的邏輯性信號才能讓整個表達變得條理清晰,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邏輯說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