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指數決定說話的親和指數
通過前面幾個內容的介紹,我們對“四維溝通術”的前面三個關鍵詞——有話說,敢說話,說得清晰,都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接下來我們來一起了解“四維溝通術”的最后一個關鍵詞:優雅。如果你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掌握了“四維溝通術”的前三項技能的話,恭喜你已經可以在任何場合都可以很輕松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了。并且你的表達也會很容易獲得對方理智上的認同。但是如果想讓對方完全接受你的觀點的話,除此之外就還需要得到對方情感上的認同。這就需要你的表達不僅要流暢、清晰,還要有情緒的感染力和親和力。能夠讓自己的表達更容易獲得對方情感上的認同,就要看你說話的親和力夠不夠了。
而決定每個人說話親和力的一個決定性的要素就是情商指數,我們現在經常講的一句話叫作“所謂的高情商,就是會說話”。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雖然高情商的體現并不僅僅體現在會說話上,但是一個懂得好好說話,并能夠把話說好的人,他一定是一位高情商的人。現在,我們先認識一下高情商中對于我們的說話親和力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同理心”。
那么,究竟什么是同理心,為什么同理心對于我們好好說話的水平有著這么大的影響?我們來看看情商的幾個組成部分。現代情商理論認為,情商的主要構成部分可以分為五個不同的模塊:自我情緒認知,自我情緒控制,自我激勵,同理心和人際關系處理。其中前三個模塊的指向是向內的,指向情商的本體,也就是自我。后面的兩個模塊的指向是外向的,主要研究情商本體和其他個體之間相互關系的維護和處理。雖然這兩個模塊的指向都是本體和其他個體之間的關系的維系與處理,但是在這當中,同理心更側重于“道”,更像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而后面人際關系處理則更加側重處理的具體方法,更加偏向于“術”。所以,當我們在談論“所謂高情商,就是會說話”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同理心對于我們進行高水平溝通的影響。
我們再用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對同理心進行更加深刻一些的認識。同理心,還有其他幾個名字:換位思考、神入、共情。如果說神入和共情都會給你一種不太好理解的專業化感覺的話,那么我們借助換位思考來認識同理心就不會覺得陌生了。其實,雖然叫法不一樣,但是本質上指的都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對方思考的一種溝通方式。也就是說在溝通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口之前,先要去了解對方,盡可能走進并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并把這些信息作為自己選擇表達方式的重要依據。這幾乎就決定了我們到底能不能說出具有超級親和力的話來,也決定我們說話的水平,同時也決定著我們的溝通水平。就像國際著名的心理學專家亞瑟·喬拉米卡利和凱瑟琳·柯茜說的那樣:“如果沒有同理心,我們將無法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和別人產生聯結,也不會想要那么關心人。我們將會過著孤獨的生活,我們的思想會情感分離,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成為一座孤島,沒有‘理解的橋梁’可以與人聯結……這種判斷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想法與感覺的能力,是同理心的天賦才能之一。所有生物都需要同理心;沒有同理心,我們將無法彼此理解,或對別人表達支持、鼓勵、溫暖、情感。如果沒有理解別人想法和感覺的能力,我們將無法了解別人到底在想什么。所有陌生人將被當成敵人或被冷漠地對待,即使對家人和朋友也會漠不關心。”
“判斷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想法與感覺”這才是對同理心最本質的闡述,我們所謂的高情商其實說的就是擁有較強的同理心。而擁有較強的同理心,不僅要求我們具有較強的對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想法和感受的判斷和捕捉能力,還要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同理心,讓溝通的對象感受到你對捕捉到的對方的想法和感覺的回應。這種能力比擁有同理心的能力更加重要,也更能體現出同理心在溝通上的價值。只有通過說話讓別人感覺到你對他的那些尚未說出口的想法和感受的正向的、積極的回應,你們的溝通才能保持在一個統一的頻率上,你們之間的情緒認同感才會很高。這也是你說話具有超強感染力的最直接的體現。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做到呢?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亞瑟·喬拉米卡利和凱瑟琳·柯茜在他們的著作中給出的關于如何在溝通中表達同理心的七個基本步驟:
(1)問開放式的問題;
(2)放慢腳步;
(3)避免太快下判斷;
(4)注意你的身體反應;
(5)了解過去;
(6)講故事說出來;
(7)設定界限。
相信只要你有足夠的決心和毅力,通過對這七個基本步驟的不斷實踐和鍛煉,讓別人通過你的語言表達準確感受到你對他的還沒說出口的感覺和想法的捕捉和積極回應,就絕不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我們先把同理心在溝通中的作用引入一個場景中來,清華大學著名的管理學教授寧向東教授曾說:
“我們有很多的領導,特別有誠意地去指導自己的下屬,但是他們都失敗了。這并不是說他們說的東西不對,而是他們說的東西,從最開始就沒有讓別人聽進去。之所以沒能讓別人聽進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同理心’意識。他們在指導下屬的時候沒有融入他們的情境,沒有建立起有效溝通和有效指導的平臺。”
他在對同理心的認識中提到了“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這一點對于我們準確把握和運用“同理心”非常重要,我們有必要在此做一下分享。寧向東教授認為,同情是一種主觀上對他人的感情,是自己的情緒的一種。就好比,看到一個生病的人,自己感覺到很悲傷,也會因為自己這種悲傷的情緒愿意給對方一點幫助。但是這種感覺只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在生病時的感受。所以這只是同情而不是“感同身受”,也不是真正的“同理心”的體現。
那么,真正的同理心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寧向東教授用發高燒來舉例說明,他說只有發過高燒的人才會有那種渾身疼痛的體驗。也只有你經歷過了這種切身的體驗,以后再遇到發高燒的人,你才有可能融入別人的情緒感受的情境中。而不僅僅是看到他的體溫是39攝氏度或者是40攝氏度。除了這些具體的數據之外,你還能想到他的身體會痛。你想著他的痛,可能自己的身體也似乎會感覺到隱隱的疼痛,這就是“感同身受”。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所產生的情感就不僅僅是同情,而是真正的同理心。
這樣的例子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我們不妨稍微擴展一下。比如一群經歷過生產陣痛的女士在面對一個正在被分娩的痛苦所折磨的準媽媽時,她們都會在感覺上喚醒自己經歷過的感受,她們就能做到“感同身受”。她們的情緒就是同理心。而一群男士面對這樣的場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就只能是一種同情。再比如說,一個正在吃糖葫蘆的人告訴你說:“這糖葫蘆真酸。”經常吃糖葫蘆的人看到這樣的場景,聽到這樣的話,馬上就會感受到那種酸,并且會有大量的唾液分泌。而一個沒有吃過糖葫蘆的人,他是很難做到“感同身受”的。在這些具體的溝通場景中所說的話,它的情緒感染力和所能得到的對方情感上的認同感的差別是非常大的。
一個沒有吃過糖葫蘆的人,在別人告訴他“糖葫蘆很酸”的時候,他多半只能回應:“是嗎?那么,到底有多酸呢?”
面對這樣的回應,對方也多半只能回答:
“反正就是很酸了,算了,你可能都沒有吃過糖葫蘆,跟你說不明白的。”
這樣一來,聊天就很容易被聊“死”了。你如果不想讓局面陷入無比的尷尬當中的話,就不得不花費心思尋找新的話題。但是一個經常吃糖葫蘆的人,甚至都不用等對方開口,光看對方的表情就能準確捕捉到對方感受。看到對方雙眼不自覺地緊閉,面部表情微微扭曲,就馬上能夠做出回應:
“這糖葫蘆一定超級酸吧?我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口咬下去,真是從舌尖酸到了牙根,甚至會忍不住渾身一抖。”
面對你這樣的回應,對方的回答可能就會變成:
“太對了,我吃的這串就是這種超級酸的。不過,我還是蠻享受這種感覺的。”
接下來,你們就有可能聊到什么樣的紅果會更酸,蘸糖葫蘆怎么做才更好吃。你們的聊天就會變得很愉快,你所說的話就能獲得對方在情感上更大的認同。隨著聊天的深入,你們會變得越來越親近。在溝通中,同理心對說話情感認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就為什么我們會說“高情商就是會說話”的原因所在。當然,關于同理心這一情商技能在溝通中的具體運用,我們還會接觸到更多的方法,現在,我們只是在“四維溝通術”的語境中對其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關于“四維溝通術”幾個關鍵詞——有話說、敢說話、說清晰和說出感情,都是為了方便我們對于“四維溝通術”有一個系統的認知,這是我們以后實施一些具體方法的綱領和原則。只要我們在自我的認知中,對“四維溝通術”有一個系統的認識,我們在接下來的幾個溝通痛點中所分享的方法才能被有效運用,并做到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