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好好說更重要的是有話說
通過對以“四象限溝通術”為基礎的“四維溝通術”的了解,我們明白了很多時候我們為什么沒能做到有話好好說,問題并不在于表達技巧。比起怎么運用一些技巧來讓我們的表達變得更加完美,我們有更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我們先得想明白,我們應該說些什么。沒錯,對于很多不善表達的人來說,相較于如何把話說漂亮,怎樣讓自己“有話說”要重要很多,也迫切很多。
“我很討厭跟其他人說話,如果可以的話,我寧愿永遠一個人待著。但是有些時候,溝通是必不可少的,每當這些時候,我都盡量選擇那些不用直接和人面對面講話的即時溝通工具來解決問題。因為在跟其他人面對面的時候,我的直覺就會告訴我,我必須得說點什么才能不讓場面顯得那么尷尬。事實上,我也很想說點什么,但問題是我根本就不知道說點什么才算合適。于是,我就不由自主地開始強迫自己努力想起點什么,但是你知道嗎?每當我努力想要找到一些有趣的話題時,我的大腦反而會變得一片空白。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整個大腦就像是一臺已經死機的計算機,完全處于癱瘓狀態。我所說的癱瘓是指無法對指令做出任何有效的反應,但最要命的是,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能清晰地感覺到本能發來的指令,‘你需要說點什么,趕緊想個有趣的話題出來’。這種來自本能的指令只會讓大腦越發混沌,就像完全不懂得使用電腦的菜鳥一樣,面對已經死機的計算機,只知道狂按鍵盤和鼠標,根本不知道這么做只會讓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
“如果我們之間有一個特定的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還好,最起碼還知道我們應該圍繞什么來說話,而且就算我不說話,別人也會說,我只要回應就行了。謝天謝地,這比讓自己找一個聊天的話題要簡單得多。我最害怕的是面對一個陌生人或者是許久不見的人,因為我們之間沒有一個提前預設好的話題,這簡直太讓人抓狂了。如果對方不肯先開口的話,我都不敢想我們會不會就一直站在那里盯著對方,將尷尬進行到底。因為不知道該說什么,所以,我從來不會先找別人聊天。多人聊天我就負責聽,單獨的溝通,只要給我一個理由,我都會盡量躲開……”
這就是每當面對那些總是習慣性地拒絕溝通,老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局外人”的位置上的朋友時所聽到的真實的心聲。與其說他們拒絕溝通,倒不如說是他們害怕溝通。因為面對面的談話總是帶給他們深深的挫敗感,久而久之,這樣的感覺會讓他們做出一種錯誤的判斷,他們會把自己看成天生不會說話的人。他們就應該一直躲在一個沒有人的角落里,等著發霉。可是這樣的舉動在別人的眼里,通常會被看作不合群、不合作、高冷。要知道,在需要人們之間高度協作的今天,不管是身處職場、商場還是在朋友之間的交際圈里,一旦有人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簽,那對他的生活和工作來說絕對會有災難性的影響。
面對每次聊天都不知道要說什么的朋友,我們首先要申明的一個問題就是,很多時候我們口中的無話可說,并不是真的沒有什么好說的,而是我們把說話或者聊天這件事看得太重了。一旦把這事看得比天還大,原本存在于你的大腦當中的話題就會自然而然地變得不值得一提了。但是我們的生活中十有八九都是一些雞零狗碎的小事,就算能想到那些放眼全球,關乎全人類的大話題,放在升斗小民的日常交談中也會顯得不倫不類。經過這樣的一番篩選之后,還能夠剩下多少感覺能夠說得出口的話題呢?這樣看來,所謂的無話可說十有八九是把聊天這件事看得太大,儲存的話題經不起這樣嚴苛過濾的結果。精簡為一句話就是,所有的無話可說都是不懂得“閑聊”的結果。
為什么要閑聊,閑聊當真能解決“無話可說”的問題嗎?我們先來看看,所謂的閑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很多人都以為“閑聊”就是扯閑篇,是一種很無聊的活動。但是真相并非如此。閑聊非但不是一無是處,還是打開溝通局面的重要法寶。在我們的社交活動中,只有會“閑聊”才能有進一步交談的機會。正如某心理學家所說的那樣:“與人交談時,若能做到思想放松,隨隨便便、沒有顧慮,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那么談話就能進行得相當熱烈,氣氛就會顯得相當活躍。”
沒錯,與人交談時熱烈、活躍的氣氛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但是這都需要先做到思想放松,要能夠做到隨意自然,沒有絲毫顧慮。要想做到這一點,如果不將聊天這件事“等閑視之”的話,那是萬萬不可能的。學會閑聊是讓自己有話可說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從思想中徹底拋開對溝通的畏懼感,那些原本被嚴苛的條件過濾掉的話題才會重新回到自己的大腦當中。不過,有句話叫作“知易行難”,也許明白這一點并不是特別難的事情,但是真的做到這一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一過程極大地考驗著人們的耐心,如果沒有一些收效很快的方法的話,這個過程將會淘汰掉很大一部分人。所以,每次在告訴他們要學會對溝通這件事“等閑視之”的時候,也會教給他們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以下就是我們使用最多,也是收效最好的幾個方法。
1.實在不知道說什么的時候,就從自己說起
就像上面那些朋友談到的一樣,如果兩個人之間有一個特定需要解決的問題的話,就不用太擔心自己無話可說了。他最害怕兩個相互都不了解的陌生人坐在一起,或者是兩個已經分開了很久、相互都不太了解近況的人偶然碰在了一起。確實,這樣的溝通情境最容易讓人感到無話可說。尤其是那些平時就不怎么擅長溝通的朋友,遇到這種情況更是六神無主,尷尬到不行。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真的不知道說點什么好的話,那不妨就從自己說起吧!如果兩個人是初次相見的話,不妨就從自我介紹開始。不求多么出彩,就讓人家簡單認識一下自己就行。同時,也請對方介紹一下自己。也許,這個過程中你們會發現很多相同、相似,或者是彼此感興趣的地方。這些就是讓溝通更加深入的新話題。如果兩個人不是第一次見面,那就從自己的近況說起好了。
如果你連在別人面前介紹一下自己都會感到有壓力的話,那么,干脆再懶一點,搶先出手把皮球踢給對方,邀請對方先做一下自我介紹好了,或者先請對方聊聊他的近況。雖然,有時候這樣做會稍微有些唐突,但是比起無話可說時的尷尬,這確實是個不錯的法子。
2.實在無話可說時,不妨就地取材
利用介紹自己擺脫無話可說的尷尬,打開溝通的局面的確是個不錯的方法。但是我們每次都使用同樣的方法,難免會顯得單調。時間長了,這一方法會使得自己的溝通陷入一成不變的俗套當中。不用擔心,我們還有第二個方法分享給大家。那就是當自己不知道要說什么的時候,不妨就地取材。就地取材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看到什么就從什么說起。這個方法簡單易學,而且還不會顯得單一、枯燥。比如,你們交談的場景是一個朋友聚會,就不妨從發起聚會的這個朋友說起。一般而言,這個發起聚會的朋友很有可能是你們彼此都熟悉的人。雖然你們彼此之間還不是很熟悉,但是因為有了這個共同的好友存在,從他身上引發共鳴的概率還是非常高的,此外,你還可以從聚會的場景或者是飲品說起。
有一個總是擔心自己無話可說的朋友告訴我,在他參加一個朋友的聚會時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當時,其他人聊得都很歡暢,只有他跟坐在對面的哥們握著酒瓶默默地喝著,場面有些尷尬。他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能說點什么,但是他又不知道說什么好。這時,他剛好看到對方手里拿著一瓶青島啤酒,而自己喝的卻是雪花啤酒,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對話:
“我看你喝的青島啤酒,我很多朋友都喜歡。你是一直都喝青島啤酒嗎?我是說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
“對呀!我比較偏好青島啤酒的口感。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基本上都會選擇它。”
“我倒是喝雪花啤酒多一些,他們老是問我為什么,有什么不一樣的。說實話,我弄不太清楚它們的區別,但是就是喜歡。”
“嗯,如果說起它們的區別的話,工藝和口感都不太一樣,要說口感的話,我覺得青島啤酒的口感比較柔和,如果細品的話,啤酒到舌根的時候會有一種啤酒花的香味。相比較來說,雪花啤酒的口感就比較醇厚,喝不慣的人會覺得有些殺口……”
就像這位懂得就地取材的朋友一樣,感覺到無話可說的時候就從對方手里的一瓶啤酒說起,很快就打開了交談的局面,那晚他們從啤酒開始聊了很多,后來還成了不錯的朋友。
如果你也時常在交談時感到無話可說,上面分享的兩個方法不妨拿來試試,相信會有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