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溝通的智慧
- 冠誠
- 2412字
- 2021-11-18 17:00:48
良藥未必苦口 忠言未必逆耳
有時候,你對家人、對朋友,覺得有許多話不得不說??墒钦f了,反而把感情傷害了,把事情弄糟了。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國古話替自己解釋,說什么“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其實,良藥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把良藥制得苦口,以致病人怕吃,這是醫學不發達的現象;把忠言說得逆耳,以致別人不能接受,這是說話的人對口才不加研究的結果。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我們并不是不愿聽別人的批評,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評,有時,我們還真希望有人來指點指點,或者是請教別人。
我們做了事情,說了話,寫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斷,這時候我們何嘗不希望有人出來告訴我們哪點好,哪點不好。有的時候,我們會遇到一個人,或是朋友,或是同事,或是家人。他們能夠忠實地、大膽地指出我們的許多錯誤,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敬佩他、感激他,甚至永世不忘。
可是為什么也有些批評和忠告我們不愛聽,我們聽了就難受、就氣憤,甚至感到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了損傷?我們還會感到受了委屈、誣蔑或者侮辱。
我們覺得自己并不是不歡迎批評、不接受批評的人,然而,我們又被人指責,說我們不歡迎批評、不接受批評。
當我們年紀漸漸地大了一點,經驗漸漸地多了一點,事情看得清楚了一點,我們就會發現,說我們喜歡別人批評,能夠接受別人批評是對的;說我們不喜歡別人批評,不接受別人批評也是對的。
我們來回想一下,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批評我們,甚至是非常嚴厲地批評,我們會點頭接受,并且心悅誠服;而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即使碰我們一根毫毛,我們也會跳起來反駁。
當仔細分析和比較之后,你就會發現,在二者之間有一根本的不同點,那就是別人對我們的同情與了解的程度深刻與否。
我們始終歡迎的是那些了解我們,而又非常同情我們的人,歡迎他們對我們明白透徹而又充滿溫暖和熱忱的批評。
沒有人會不愿意接受這種措辭良好的批評的。一般來說,在這一點上別人也和我們一樣。
苦口的良藥和不苦口的良藥放在一起,每一個人都會選擇不苦口的良藥。
逆耳的忠告和悅耳的忠告比較起來,悅耳的忠告也永遠是占上風的。
一、糖衣的作用
現代醫學越來越進步,苦口的良藥也漸漸不再苦口,因為在其表面大多包了一層“膠囊”或“糖衣”。
而我們在逆耳的忠告外面,也一樣應該加一層“糖衣”。這“糖衣”是同情和了解,溫暖和熱忱。
其實,用糖衣來形容同情和了解是不夠恰當的。糖衣雖然是甜的,但糖衣底下仍然是苦的。把苦藥放在口里多嚼一會兒,待糖衣被口水融化了以后,里面仍然是苦得使你要把它吐出來的良藥。
對人的同情、了解與忠言,不同于糖衣和苦藥的關系。糖衣與苦藥是一種表面的關系,而同情、了解與忠告,卻是融合在一起的。同情與了解是我們忠言的根本,是我們忠言的核心。
我們的忠言,是基于對人的同情和了解的。我們的忠言,別人聽了以后,聽進耳里,記在心上,咀嚼得越透,研究得越深,別人就越覺得我們對他了解得非常透。
一種苦味的藥丸,外面裹著糖衣,使人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到肚子里去了。于是,藥物進入胃腸,藥性發生了效用,疾病也就治好了。我們要對人說規勸的話,在未說以前,先給人家一番贊譽,使人先嘗一點甜頭,然后你再說規勸的話,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有一天某機關王主任對女打字員說:“你今天穿得這么漂亮,更顯出你的美麗來了。”那位打字員突然聽到主任對她這樣夸獎,受寵若驚,臉孔都紅起來了。于是王主任接下去又說道:“可是,我要告訴你,我說這話的目的是要使你的心里高興,我希望你今后打字的時候,對標點符號應該注意一些才好?!?/p>
王主任這樣說話,未免太露骨了一些,然而他這種方法倒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如果不這么說,而直接批評打字員,叫她對標點符號要特別注意,她心里就會覺得今天受了上司的責備,并感到十分羞愧,她也許為此有好幾天都不愉快。她也許還要為自己辯護,說自己是很小心的,因為原稿上有錯誤或是不太清楚的地方,所以她不能負這個錯誤的全部責任。
二、給人家留點面子
土耳其的開國元勛凱威爾,為求土耳其的獨立與解放,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他親自率領大軍,身先士卒,終于獲得了最后勝利。當時有兩個敵軍的敗將,被迫到凱威爾的司令部去請降,他們沿途備受土耳其人民的辱罵??墒撬麄兒蛣P威爾將軍會見之后,凱威爾竟毫無驕傲輕視的態度,反而上前去握手問好,并且很謙遜地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許多名將,碰到運氣不好,往往很容易吃一場敗仗,所以請兩位不要悲傷?!?/p>
這就是凱威爾不愿意使人過分難堪,給人保留面子的一種方法?!凹核挥?,勿施于人”,我們在勸導別人之前,自己必須得先想一下,假如別人對自己這樣勸導,你會怎樣呢?當我們事先這樣細想之后,就知道當眾指責別人是不明智的。即使只有兩人在一起,沒有第三者在場,你指責他,他也不會服氣的。所以,我們即使不是當著眾人的面,也應該注意規勸的言辭,也必須口氣委婉,務使對方不過分難堪,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規勸的目的。
邵先生在工商界是赫赫有名的,他很懂得這個道理。據說他從不用命令式的口吻向別人說話,他要人家遵照他的意思去工作時,總是用商量的口氣去說。譬如別人說:“我叫你這么做,你就這么做。”他就不這么說,而是用商量的口氣說:“你看這樣做好不好呢?”假如他要他的秘書寫一封信,他把大意和要點講了之后,再問一下秘書:“你看這樣寫是不是妥當?”等秘書寫好請他過目,他看后覺得還有要修改的地方,他又會說:“如果這樣寫,你看是不是更好一些?”他雖然處于發號施令的地位,可是他懂得人是不愛聽命令語氣的,所以從不用命令的口氣。
盛夏的中午,工人們正休息著,一位監工走過去把大家臭罵一頓,說是拿了工資不該在此偷懶。工人們畏懼監工,立即站起來工作去了。可是當監工一走,他們便又停下來休息了。如果那位監工上前和顏悅色地說:“今天天氣真熱,坐著休息還是不停地流汗,這怎么辦呢?現在這項工程很重要,已到了關鍵時刻,我們忍耐一下趕一趕好嗎?早一點做完了,早一點回去洗個澡休息,你們看怎么樣?”相信工人們會一聲不響地去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