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心三不:不生氣 不計較 不抱怨
- 馮濤編著
- 2192字
- 2021-11-18 16:54:09
自信的人不容易發怒
和笑一樣,人都會發怒。不過,這“憤怒”的情緒到底從何而來呢?生活中,人會對行為和結果進行一定的預測。如果局面失去控制、不在自己預想的范圍之內,人會感到“不安”或“恐慌”。對于“不安”或“恐慌”的防衛反應或警告反應就會以“發怒”的形式體現出來。也就是說,當事情沒有按自己預想的發展時,人就會產生憤怒情緒。
此外,人還有一種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緒,就是人認為自己有價值的一種感覺。這和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對我們說“你這個人沒有價值”“作為人,你不合格”這樣的話,就會傷害我們的“自尊感情”。當“自尊感情”受到傷害時,人就會憤怒,這是出于保護“自尊感情”的本能。
“自尊感情”跟“自尊心”的明顯差別在哪兒呢?“自尊感情”高的人,對于別人的侮辱也可以寬容對待。而自尊心強的人,是受不了別人的冒犯的。正因為“自尊感情”高,不管別人怎么說他,也不會影響他對自己的評價,因而不會生氣。“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點不滿意的評價,馬上就會發怒。“自尊感情”低的人難以樹立自信,需要從別人的尊敬中間接地獲得“自尊感情”。因此,一旦別人否定了他,他就無法尊敬自己、相信自己了,于是便發怒了。因此,如果平時能夠多冷靜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會動不動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生氣了。
周總理不僅是一位政治家,還是一位外交高手。他通過一次次機智的回答,巧妙地避開了問題中的陷阱,展現出了外交家的智慧與風度。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記者便趁機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后,毫不理會記者那譏諷的語氣,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準備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每個人都會憤怒,但有些人則可以被稱為“易怒”,他們生氣的頻率和烈度要遠遠超過他人,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易怒的人通常是出于五種心理動機。
自卑心理。自卑的人由于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認同,因此特別在乎他人的看法。大多數自卑的人往往很敏感,而且心理特別脆弱。一些在普通人看似很正常的事情,在自卑者看來可能就是對他的侮辱或嘲諷。在他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易怒點。因此,他們更容易被激怒。
不擅長社交。人際交往的過程其實是兩個人互相交流、理解、合作的過程。善于社交的人往往掌握了很多技巧,可以比較容易地應對突發事件,化解矛盾。但是,對于那些不善社交的人來說,他們缺乏處理矛盾的技巧和能力。因此,一旦發生沖突,他們一時間想不到好的溝通方法,就會用虛張聲勢來威脅他人,保護自己。
缺乏安全感。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時常不安,他就非常容易發怒。因為這類人心理脆弱,需要通過發怒來給自己壯膽,防止別人對他的侵害。內心沒有安全感的人,外在表現也更加危險。通常來說,貧窮、缺愛都是產生不安全感的原因。這就好比受了傷的野獸更危險一樣。
予取予求。如果每次你得不到的東西,通過發脾氣或者鬧一鬧就能得到,那你會不會變得特別易怒呢?答案是肯定的。當一個人發現發怒可以獲取利益時,發怒就會成為他的慣用手段之一。被嬌生慣養的人脾氣往往不大好,因為在家中,他們總能通過生氣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是成長的過程中心理認知出現了問題,造成了三觀不正,別人很難和這種人建立理性交流。
生理因素導致心理問題。心理學家根據研究指出,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易怒型人格,他們的大腦構造異于常人,某些激素分泌失調,使其難以克制自己的情緒,這就是生理對心理的影響了。
人是一種心理復雜、感情豐富的生物,在知道或不知道自己存在心理缺陷的情況下,人都能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用自我辯解來為自己的情緒找借口。比如,有想要的東西卻得不到時,或者做事情失敗時,有的人就會發脾氣。這時,他們還會找一些理由來讓自己的生氣變得合理化,這叫做“防衛機制”,為的是抒發自己的壓力,減輕內心的不安。
還有的人對于自己喜歡的人態度冷淡,而對于自己討厭的人卻非常熱情,他們采取了與意識相反的行為。其實,這是由于他們遇到對的人,產生了強烈的感情,但是壓抑內心已經無法處理這種情感了,人會采取反向行為來進行自我防衛。這在其他人看起來,簡直是行為顛倒乖張。
有的人習慣將責任轉嫁給他人,把自己的錯誤、失敗正當化。比如,“我之所以犯這樣的錯誤,都是因為上司非要把這項工作交給我做”“因為前面有塊石頭擋路,我才被絆倒的”,等等。這種心理投射顯出他們內心脆弱,經不起責備,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精英意識強的人,也會給自己找借口。他們把自己的錯誤合理化,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失敗的時候,他們會給自己找一個最為適當的理由,讓自己釋然。比如,“這道題那么難,我做不出來是正常的”“因為我生病了,所以才沒有完成”等。
還有的人把壓抑的感情發泄到其他對象身上。比如,老師批評了自己,因此對老師心懷不滿。但他不會向老師本人發泄不滿,而是把不滿發泄到對自己沒那么強硬的人身上。比如,會對媽媽發脾氣。心理學對這種幼稚的發泄行為稱為“踢貓效應”,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其實非常懦弱,缺乏自信,只敢把怒火發泄到比自己弱小,或是對自己表現出善意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