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犯的三個錯誤:溺愛、剝奪、催逼
孩子的問題行為,主要是指孩子在成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心理上或品德上的缺點及不足。孩子的問題行為往往給學校、社會、家庭帶來許多困擾,更會干擾孩子的學習和健康成長。這個問題已引起醫學專家和心理學家的重視;當然,父母們對此也很關注。
據有關方面調查研究,造成孩子問題行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
父母關系不和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父母權威喪失,孩子缺乏溫暖和安全感;
對待孩子簡單粗暴,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缺乏與孩子的溝通,會造成孩子孤僻、憂郁;
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不良的行為習慣容易傳染給孩子;
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讓孩子不堪重負;
父母及祖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法不一致,導致孩子無所適從;等等。
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必須在家庭的參與下改善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促進家庭成員相互了解和溝通,讓問題孩子重新回到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中。
我總結歸納了一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常犯的有三個錯誤:
1.溺愛是不良行為的催化劑
我們大多數父母都知道溺愛對孩子的發展十分不利,尤其溺愛能培養出孩子各種各樣的不良行為。可是許多父母還是不知不覺地在溺愛孩子,其理由非常簡單:“現在就這么一個孩子,不用那么嚴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何必對孩子那么心硬。”父母們千萬要明白,愛孩子是必須的,沒有對孩子的愛就沒有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溺愛卻是要不得的,盡管有時愛與溺愛僅有一線之差。
我舉一個自己家孩子的例子。因為我和孩子媽媽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就請岳母岳父過來幫助照看孩子。有一次,家里吃水餃,四盤水餃放在桌子上,我以為都是同樣的餡,也沒多想,就近一盤吃了起來。這時,岳母說:“這盤你別再吃了。”我問:“為何?不都是餃子嗎?”岳母說:“這盤是蝦肉餡的,是專門給孩子包的,孩子愛吃蝦肉餡的。”我一聽,就覺得有問題,說道:“這就不對了。要吃蝦肉餡的,大家都吃,為何單單給孩子搞特殊呢?如果這樣慣下去,孩子就會自己總吃獨食,越來越自私。”從那以后,我們家吃飯大家都一樣,孩子也不能搞特殊。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可見父母之愛、親人之愛對子女的智力等因素發展的影響之大。然而,若這種愛變成了溺愛,就會走向反面。
現在有很多父母總想將孩子置于“保險柜”里,讓他們生活在“安全圈”中,不準孩子到外面玩耍,生怕孩子受了委屈和挫折。他們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么給什么,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孩子抬到了家庭的中心位置,使他們成為什么“小皇帝”“小公主”“小天使”“小霸王”“家庭第一把手”。久而久之,對孩子由溺愛到放縱,由放縱到管不了,最終甚至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乃至發展到親情反目成仇。
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看到父母精心為他準備的晚餐,略掃一眼,就大發雷霆,說沒有一樣菜是他喜歡吃的,非讓父母陪他下飯館。父母帶著“愛子”到了一個裝修考究的飯莊,讓他自己點了幾個菜,而他們心甘情愿地充當了“伴吃”的角色,臉上還美滋滋的。
一個五年級學生,到了該上學的時間還賴在床上。母親無奈,只好急匆匆跑到學校,竟然懇請老師到他家去一趟,勸孩子起床上學。這位母親的舉動,讓老師哭笑不得。
天津市發生了一件耐人尋味之事:一個8歲男孩因嫌奶奶給壓歲錢太少而大發雷霆,致使祖母氣急昏倒。這位男孩的奶奶王老太太,平時靠扎紙盒為生,手頭沒有什么積蓄。她考慮到下面有5個孫子、孫女,便決定每人給20元壓歲錢。這個8歲的孫子和父母到奶奶家拜年,見奶奶只給了20元壓歲錢,很不高興,非讓奶奶給一張100元的大票子,氣得奶奶心臟病復發倒在沙發上,繼而昏迷不醒,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全力救治,老人總算脫離了危險。
有位山東夫婦年過30才喜得千金,對其獨生女極為溺愛,致使女兒雖只有6歲就養成驕橫的性格,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對父母施以拳腳。后來為了一根冰棍,這個6歲的獨生女竟用老鼠藥把母親毒死。父親一氣之下把女兒掐死,自己也懸梁自盡,好好的一家三口人都葬送在溺愛之中。
我總結了一下,溺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過度關注。生活上關注、幫助是必須的。但有些父母過分溺愛孩子,孩子不守家規、淘氣,也不教育、不引導,放任自流,結果使孩子養成任性、固執,不接受教育的壞毛病。
(2)過分遷就。孩子犯了錯不敢理直氣壯地說,更不要說懲罰了。于是,孩子離家出走、孩子任性、嘲弄父母,甚至吸毒等一切行為都來了。個性的遷就比生活上的過分幫助作用還壞。如果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孝敬父母、服務社會,那么就該結束過分遷就的做法。該說就說,不能遷就。
(3)過多照顧。家里的糕點、水果等美味食品,只讓孩子一個人享受。爸爸、媽媽不吃,爺爺、奶奶也不嘗,讓孩子吃個夠。長此以往,孩子便認為一切好東西都理應屬于自己,獨占玩具,吃“獨食”,自己的東西不許別人碰,滋長起自私的心理,遇事“獨”字當頭。
(4)過多禁區。因怕孩子出事,父母給孩子設置了種種禁區,不許獨自到院子里玩,不許摸這,不許動那……這樣,造成孩子膽小怕事。由于孩子缺乏與外界接觸,家中又沒有伙伴,因而只能與收音機、電視機、電腦為伴,從而形成了孩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5)過多許愿。有些父母在孩子哭鬧時,隨便許愿,孩子要什么都答應,連根本無法兌現的也答應,父母說了不做,就會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造成施教困難。
(6)過多偏食。父母愛子心切,只根據孩子的愛好,而不根據孩子的營養需要進行喂養,使孩子形成偏食和忌口。有的孩子長期不吃蔬菜而造成習慣性便秘;有的孩子只吃某些單一食物而造成貧血;還有的不按時定量進餐而造成營養不良。
(7)過多包辦。父母唯恐孩子受苦受累,稍有困難,就出面解決。例如,孩子作業不會做,父母就動手包辦代替。結果造成孩子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如許多四五歲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洗臉、穿衣、系鞋帶……天長日久,孩子就會養成嫌臟怕累的懶惰習慣,缺乏獨立克服困難的能力,經受不起打擊和挫折。
(8)過多滿足。孩子只要哭鬧或耍賴,父母就滿足其要求。想干什么,就讓他干什么;要買什么,父母就給買什么。久而久之,稍不如意,孩子就大發脾氣,最后發展到孩子在家稱王稱霸,不講道理,蠻橫粗野。
(9)過多打扮。有的父母喜歡將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奇形怪狀。這會造成孩子的心理發育異常,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育。
溺愛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得不到及時糾正,孩子長大后則會形成各種不良性格,影響孩子在各個方面的發展,甚至成為劣根性。這是父母們應十分注意的。
英國有一句諺語:“嬌養兒不能成大器。”事實上,我們做父母的,是不可能保護孩子一生的,當然也不應試圖這樣去做。現實告訴人們,做父母的應擺正自己的教育觀念,不能將對孩子的責任延伸得太長太寬,從而形成畸形的教育。在關愛孩子的幌子下,放縱孩子,嬌寵孩子,使他們在父母無限寬大的溫床上,完全喪失了做人的準則,甚至走上歧途,這樣的教訓難道還少嗎?!
父母要避免對孩子溺愛,就是要保持愛的節制,以科學的愛保護孩子健康成長。
2.剝奪是不良行為的助長劑
剝奪是指孩子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孩子所需要的東西沒有被滿足,例如孩子需要相應的營養、相應的教育、相應的愛撫,父母沒有給予。
一位教育專家曾講述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次,某幼兒園阿姨對她所教的中班進行心理測試,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一個小妹妹病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給她外衣嗎?”結果,孩子們半天都不回答。當老師點名時,第一個孩子說:“病了要傳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該生病了。我媽媽還得花錢。”第二個孩子則說:“我媽媽不讓。我媽媽會打我的。”結果,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種種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給生病的小妹妹。可巧,這位老師的孩子也在這個班,她實在不甘心這樣的結果,就問自己4歲的兒子:“一個小朋友沒吃早點,餓得直哭,你正吃早點,該怎么做呢?”見兒子不回答,她又引導:“你給他吃嗎?”“不給!”兒子十分干脆地回答。媽媽又勸:“可是,那個小朋友都餓哭了呀!”兒子竟然回答道:“他活該!”
這不是特例。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的有些舉動足以讓人瞠目結舌。
由于物質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現在剝奪的形式已不是物質、教育條件不能被滿足了,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心理需要的剝奪。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尤其是父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太短,沒有時間陪孩子,造成孩子心理失衡。這極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發展,嚴重時還會導致心理疾病。
(2)剝奪孩子處事權力。我國老教育家劉紹禹曾經說過,“不要太關心兒童”,“太關心了容易養成孩子相反的自我中心心理,結果變成自私自利的人”。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寶貝,什么事都替孩子包辦,有的甚至想要知道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隱私。有的孩子遇到困難了,父母表現得比孩子還憂心。有的孩子出現失誤,父母自己感到有很大責任,坐立不安。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了自我,完全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觀察社會,剝奪了孩子的處事權利。
(3)溺愛也會導致剝奪。溺愛往往剝奪了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與權利,扼殺孩子的創造欲、動手欲,使孩子喪失了鍛煉、學習的機會,從而使孩子永遠長不大。
我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孩子當作手中的風箏,因為擔心孩子飛向天空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測,而舍不得放開手中的線。如果是那樣的話,孩子只會在這條線的牽引下圍著父母轉而失去飛翔的機會。如果有那么一天,父母牽不動這條線了,或許風箏就沒有高飛的動力了。如果到那時候才明白,悔之晚矣。這是因為,父母的剝奪早已傷害了孩子。
3.催逼是不良行為的助力劑
我們有些恨鐵不成鋼的父母,一時看不到孩子的潛能就心急,開始催逼孩子努力,達到某些目標,未來要如何如何等。其實,有許多天才少年的失敗,就是因為父母的催逼。
過去,父母對孩子的催逼還不十分明顯。那時,孩子們自然成長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今天,隨著物質生活的較大豐富,隨著廣播電視手機電腦網絡以及微博微信等媒體深入到家家戶戶,隨著市場經濟帶來的人與人的競爭,尤其是升學的競爭,催逼已經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尤其是當今大量播放的電視劇中那些優越的生活條件、豪華奢侈的生活方式,都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壓力,成為不可忽視的催逼源。這些催逼在孩子身上表現出如下的作用:
(1)生理、心理發育不協調,某些發育因素大大提前。以女孩子為例,已有統計發現女孩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已比20年前提前了兩年多,從過去的11~13歲提前到9歲,甚至7歲。究其原因,主要是食物構成的變化。自然的食品越來越少,加工食品越來越多,而后者往往加入人為的食品因素,如添加劑等,這是導致孩子提前發育的原因之一。強化食品的過多攝入。例如含有大量激素的強化食品,孩子攝入后勢必引起提前發育。社會文化因素,這是促進發育的因素之一,就連幼兒園的孩子都能從電視上模仿接吻、擁抱。可見,新的文化因素對孩子的影響。生理發育提前尤其是在心理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這種提前往往導致孩子一系列問題,使家庭教育任務變得更加繁重。
(2)心理成熟期縮短。社會越現代化,需要孩子掌握的現代文化也就越多,也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掌握這些文化。也就是說,需要更長的心理成熟期,否則,就難以適應社會生活。可是,物質的、環境的催逼又使孩子過早地、支離破碎地發展某些心理因素,如性心理。這樣一來,這些表面上看上去成熟的孩子,實際上離獨立生活的能力還相去甚遠,這就產生了一系列的行為問題。
(3)智力過分早熟。由于社會競爭的影響,使得許多父母看到智力發展的重要性,于是,不惜一切代價催熟孩子的智力。可是,其中的一些父母往往只注意了智力,忽視了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個性的發展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和相應的人生經歷才能完成的特征。
孩子自有孩子的世界,孩子也自有自己的言語、行事和社交方式,必要的規矩是需要的,但父母也不能以大眾的標準和要求去束縛孩子,要還孩子自然的本來的面目,給孩子創造一個真正的愛的環境,不要人為地催逼孩子,而應主動緩解孩子的壓力,使孩子有飽滿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