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行為大多與父母有關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梢哉f,父母是什么樣的人,孩子就是什么樣的人。
孩子最初接近一張白紙,就看養育他的人怎樣來設計和上色。
莫臥兒帝國的統治者阿克巴爾大約生活在700年前,他想要知道,什么是人的先天語言。因此,他讓一些嬰兒同他們的父母分開,并且這樣撫育他們:只給這些孩子們食物和照料,但是不允許同孩子說話或者給孩子愛。結果是令人震驚的,當這些孩子放出來時,他們什么語言也不能掌握,而且,完全成為不可教的,甚至企圖在軍隊中使用他們也失敗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的一切行為,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要通過學習才可以得來。而作為提供學習樣板的父母又是怎樣的呢?不管父母有沒有意識到,日常生活中他們的言語、舉止、愛好、習慣無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孩子的年齡越小,受這種影響就越大,程度也就越深。
有一句民間俗語非常富有哲理: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為什么會是這樣,你只要去看看他的父母。
有位母親喜怒無常,她心情好的時候,對兒子的要求樣樣滿足;心情不好時,就從頭上拔出發夾,隨意向可觸及的東西亂扎一通,借以發泄。耳濡目染之中,孩子也養成了喜怒無常的性格,跟同學好的時候,什么東西都會送給同學,但不好的時候,就會拿出小刀,像他的母親一般,向手邊的東西劃去,甚至將同學的手臂劃傷。
一個意志堅強、做事從不虎頭蛇尾的家長,他的孩子做大事小事一般都能善始善終;一個在家庭成員間都滿口謊言的家長,你如何去要求孩子做到誠實?
其實,孩子一開始并沒有多少是非、對錯的價值道德觀念。有一次,一個家庭里發生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情:父親的一部手機找不到了,于是大家在家里四處翻箱倒柜地尋找,結果在抽水馬桶里找到了,原來是他剛會走路的孩子扔進去的。一個成人是決不會把手機扔到馬桶里的,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貴重物品。但1歲的孩子還沒有形成價值觀念,在他眼里,一部手機跟一張廢紙是一樣的,他會像扔一張廢紙一樣把手機扔掉。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因此,父母要從孩子的細小行為抓起。而孩子的行為又受他的思想支配,他思想中價值觀念的形成,又受父母言行的影響。
父母不僅要用合理的語言,更要用積極、正面的行動來塑造孩子好的個性。如果父母要對孩子有所約束,避免任性,那就必須自己首先以身作則。孩子雖小,但他的感覺卻是很靈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切忌隨心所欲,家庭成員之間要形成和諧的民主氣氛。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父母首先要亮出觀點,并身體力行。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關心他人,避免自私。在公共汽車上,我曾見到父子兩人搶著給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讓座,那孩子看上去不過七八歲的樣子。良好的公德心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尊重的基本品性。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避免依賴。父母除了對孩子實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則,同樣自身也要遵守。如果父母能夠把屬于自己職能范圍內的事總是做得干凈利索,自己能獨立完成的事情絕不請別人幫忙,天長日久,當你要考察他的獨立意識時,你的孩子一定不會令你失望。
溯本求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根子長在父母身上。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毛病,有的是父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的問題,有的是父母自身不良影響所致。因此,要想孩子改掉身上的毛病,父母必須先端正教育思想,嚴于律己。
過度寵愛小孩,沒有管教和要求,甚至干擾到學校教育,肆意要求教師照顧孩子,沒有給孩子面對挫折、懂事成長的機會,使得少年人一個個自以為是,最終鑄成大錯。這不是父母的錯,又是誰的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