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畸變之花分外紅 最凄不過蕭紅
- 于蔚麗
- 5071字
- 2021-11-18 17:00:17
第二章 生未逢時
一九一一年,在一個小縣城里邊,我出生在一個地主家里。那縣城差不多就是中國的最東最北部——黑龍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個月飄著白雪。
——蕭紅《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春日里,看四野的樹樹草草,慵然蘇醒,鱗次櫛比,枝芽上探出一叢叢的嫩綠,巧笑倩兮。盛夏的季節,當一縷風,溫柔地穿過窗紗,吹落了書頁間夾著的茉莉,馨香便淡淡地襲滿了整個屋子。若是在秋季走過街頭,捉住一片落葉握在手心里,靜靜地感受其中的脆弱和厚實,會驀然驚悸,訝異并感動于生命末端的滄桑和不懼。而行至季節的盡頭,最后終于,任冬雪的瑩白掩去了目光盡處所有的混亂、污濁和倦悸,心情便低回淺憩,不經意間回復了生命最初的純凈與細膩。
徜徉在這樣一些溫和安逸的氛圍里,世界瞬間靜止,目光澄澈,而眼睛和心底里,都會洋溢著滿足的欣悅,身心便是極致的愜意。寧靜淺醉,心如止水,思緒被安放得柔軟細致。不由自心底深處輕聲嘆息,時光溫潤,歲月靜好,流年婉轉,人生如意。
而這樣的安穩時光,和靜謐的心境,在蕭紅的生命中,卻是夢幻般的遙遠,可望而不可及。她窮其一生都在追尋著這般恬淡、閑適的日子,卻終生未曾企及,沒有享受過須臾。她生命里充斥著的是永無休止的兵荒馬亂,和黑暗里經久的迷惘,流離轉徙。愛情于她,總是無比絢爛、驚天動地地開始,繼而再冷漠平靜、悄無聲息地結束。而她的生活,更是無數次從激情蕩漾的浪尖,迅疾地墜入不見光芒的深淵谷底。
她的腳步,總是匆忙而急促,便是行至山水盡處,她也無暇坐待云起。藍天白云的清瑩,綠樹繁花的秀逸,這樣的安寧和美麗,于尋常生活里原本是平淡無奇,卻在她的一世漂泊中,逐一地零落,漸次地疏離。些許的溫暖和美好,在記憶里遠去,再遠去,直至看不見蹤影,抹去了痕跡。
繁復的經歷接踵而至,慌亂中她只有迎擊,卻無暇深思熟慮。她的一生,始終沒有停止過奔波的腳步,即使是在她生命歷程中些許短暫的安定時日里,她也是惶惑不安,疲于生計。在焦灼與驚懼的挾裹里,她甚至沒有時間停頓下來,安慰一下自己。她必須時刻地整裝待發,攜著激昂的斗志,延續她浪跡的腳步,奔赴下一場沒有預知的變故和遷徙。
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她不斷地尋覓,不斷地抓緊她想要的安定和歸棲,卻總是只得片刻的擁有,然后流沙般傾泄,無可挽回地逝去。一些華麗的物語,只肯在她面前飛舞著眩暈誘惑的姿勢,短暫地停滯,卻終是如溪流錚琮,抓不緊,握不住。光陰自她的手中靜靜地滑落,不聲不語,不留痕跡。世間所有的境遇里,她仿佛永遠都只是過客,綰著熱切和依戀的目光,腳步匆匆,無奈地歸去。
于是,很多時候,環顧周遭,人聲鼎沸,塵世喧囂。而她的身邊,卻只有自己,她的陪伴,只有影子。人群中的孤獨,嘈雜中的靜寂,她的自尊與孤傲讓她的生活狀態永遠地獨樹一幟。
她不得不將自己裝扮成一名勇士,拋卻細膩的情感和輕柔的思緒,收拾起疲累和傷懷,面對著漫天的飛沙走石,繼續倔強地屹立。她行走的目標只能是前進,她的生存方式便是時刻地沖擊。一路辨別著方向,尋覓著出路,沒有依靠,她必須努力地保護自己,救贖自己。
她的一生都在顛沛流離。離開養育她的故土,她的腳步,由北及南,丈量過大半個中國的土地。她走過北京、青島、上海、香港等十數個城市。漂泊的原因形形色色,流浪的理由卻清明單一。愛和生存,是她畢生唯一且永恒的堅韌和執著。她曾被男人無情地拋棄,也曾愛得固執,卻無奈地選擇放手,倔強地離去。她無數次地陷入困境,走投無路,卻又總是意料之外地絕地逢生,遇到轉機。她的生存環境戲劇般地撲朔迷離。
她生命中的黃金歲月被命運無情地戲謔,歲月的霜刀將其切割成縷,再蝕骨地剝離。命中注定的不幸,永無休止的奔波,亂世風云中的飄零,離落,是她一生的宿命,她不能拒絕的因果。她短暫的一生曲折婉轉,跌宕起伏,幾乎成就了一部漂迫浪跡的絕世傳奇。
而拋開紛亂的世事,撥開云霧,靜靜地追溯,遙遠的年月里,她生命的起點,以及倉促的謝幕。一切都是那樣的平靜、淡泊、不諳世情、不惹塵俗。沒有任何華麗的陣容和磅礴的氣勢,這世間,她只是安靜地來過,再素雅地離去。
弦本無聲,樂仍澄明。水自閑靜,卻付與了落花一世的飄零。厚重的云層,掩不去天空碧藍的本色,風沙過后,世界仍蔥翠馥郁,遍布著生機。蕭紅的一生,或有心向世,或無意著痕,卻超越塵俗,搖曳崢嶸,于污濁的世事中脫穎而出,留下了深邃而清晰的印記,遺世獨立,兀自清明。
蕭紅出生于1911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她短暫而多舛的一生由此開始,而她命運中的那些幾乎貫穿了她整個人生的劫難、奔波和離棄,也從此拉開了序幕。那些坎坷的經歷,蜿蜒的路途,沖不出的迷霧,看不到盡頭的跋涉,這些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境遇,其實與她出生的時日原本沒有任何關系。那一天與尋常的日子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恰巧,那天是端午。
而在古老的封建年代里,生活里的每一處存在與變遷,所有的新生或更逝,都會依著祖輩流傳下來的規制,被一一地對號入座,賦之以一個言之鑿鑿卻匪夷所思的含義。而背負了這懵懂結局的人們,也必得為了自己的恐懼、不安或內心里抵觸,尋找一個傾瀉的出口,或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說辭。于是,蕭紅出生的那個日子,端午節,便順理成章地,注定作為理由開啟了她生命中最初的不幸遭遇。
逝水似煙,光陰如炬。每一個日子都是以一樣的面貌、相同的步履,循序地前來,再安靜地逝去。時光長河里的每一個段落,遼遠地域中的每一方隔離,原本都是真純、質樸,毫無二致,擁有著鴻蒙初開時最原始、最本真的面目。
而陸續來去著的人們,依著經年累積下來的不同心緒,以及漸次磨合,趨于統一了的意志,把一些日子裝飾成為他們期冀中的樣子,或歡欣,或肅穆,或流光溢彩,或陰云密布。而時光,其實仍然是不驚不懼,循著固有的軌跡,我行我素。
千百年來,滄海桑田,物換星移。行者匆忙,駐者焦慮,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姿態種種,表情各異。唯有時光俯視著人間,從容地流逝,遺滄桑的痕跡于天地萬物。顧盼流轉間,倉促地帶走了光陰,吞噬了年華。似不經意地蒼老了一代代的容顏,塑造了一幕幕的歷史。時間,君臨天地,傲視萬物,永久地立于不敗之地。
光陰的流失,華年的老去,萬物于輪回間的重疊往復,周而復始,永無休止。靜默的時空給予了人們禪意的啟示。繁華過后,落花成冢,回眸往事,意象凄迷。恍然間驚覺,韶華飛逝如斯。于是,經久安然的表情里,不經意間添加了驚悚或焦慮,一成不變的模式也有了輾轉的觸動和沖突。
對于時光的變遷,空間的轉換,人們無以對峙,只能追隨、承接、坦然待之。不需言語,思維在彼此的交錯、碰撞、融合中萌生、發展,亦步亦趨,遂透徹地了悟。一些日子便因了某一種原因而被刻上了人為的標記,一些平淡平常的事物,亦被賦予了別樣的寓意。生活亦因此而換掉了黑白色調,變得隆重奢華、多彩多姿。
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屈原,才華橫溢,義膽忠心,卻遭奸佞陷害,報國無門。歷經坎坷,屢受挫敗,最終,他懷著滿腹的屈辱與抱憾,以“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姿勢,縱身一躍,投入了汨羅江底。一代詩人,隕落于瞬息,只留下憂國憂民的經典詩篇,流傳于后世。五月初五,是他投江的日子,后世的人們為了懷念詩人,以端午節作為紀念。而兩千年后的1911年,蕭紅,便是出生于端午節這一天。
農歷的五月份,對位于中國東北部的呼蘭小鎮來說,正值春意濃郁,萬物生機。這個時節的北方小鎮,是一年中極其難得的時光。季節的腳步經歷了寒冷徹骨、灰暗漫長的冬季,蓄積,堅持,勃發,在黑暗幽深的盡頭,瀕臨窒息的邊緣,終于觸摸到了春天柔軟溫和的聲息。小鎮人虛著朦朧的雙眼走出屋子,看陽光透過云層,為小鎮披上了華麗溫暖的外衣。
自漫長的冬眠中蘇醒,風搖曳著春的生機,掠過街角的屋頂,拂過山野里的土地,追逐著小溪流水,也浸染了小鎮上空干澀凝滯的空氣。仿佛一夜之間,蔥翠的綠意遍布了小鎮里的每一個角落,連青石板路的邊緣也若隱若現著小草清香的氣息。在春風暖意地撫慰下,冰凍過的堅硬土地早已掙脫了冬季的桎梏,安然醒來,舒展身軀,溫柔地坦露出蟄伏的生機。
彼時的小鎮,雖不及江南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玲瓏景致,卻也是陽光溫暖,草木青蔥,遍地里都孕育著蓄勢待發的盎然生氣。涌動著的春潮,早已是迫不及待,飛揚起舞,一徑風吟,一路漫延,輕易地便喚醒了叢林,迷醉了河流,春的氣息滿滿地縈繞,撲面而來,纏繞,密布,席卷了小鎮里所有的區域。溫暖的力量噴涌而出,那些隱匿了一整個冬季的顏色,終于擺脫了冷靜和壓抑,綰系著花與葉的燦爛笑意,紛至沓來,縈繞了山林,繽紛了四野,廣袤的河川亦染上了璀璨的笑靨。
風輕柔地吹過,拂落了季節里的塵埃,隱藏在歲月里的遙遠的心事,被漸次地剝出、坦露,草木的記憶在春日的陽光里溫柔地復蘇。許多人家的院落里,架子上的紫藤花兒在沉默的婉約中陸續綻放,一串串紫色的花蕊簇擁著,遠遠地望去是滿目的云霧。
看一樹云霓,沉醉了心情,擷一莖花香,迷離了春色。那一條條的藤蘿,掛滿了花朵,蔓布著垂落在風中,恍然間,視野里一片迷蒙的紫色,瀑布般縈繞著飛落,清新宜人,馨香馥郁。風拂過,小鎮的身上沾染了靈秀的氣質,天空也布滿了躍然萌動的春色。
春的足跡跌宕跳躍,自如地來去,跨越了整個小鎮的街道和山野,紫藤花亦開滿了家家戶戶的院落。小院的柴扉早已掩不住春色,隱隱約約間,那撲天蓋地的淺紫色,柔韌地漫延,遮蔽了天空,浸潤了土地。小鎮的春日,天氣晴好,時空靜明,風輕吟淺唱,陽光灑滿了每一個角落。
這樣一個流溢著寧靜祥和的春季,時間的腳步分外地輕盈自如。過了清明、谷雨,端午節便如約而至。這一天,陽光明媚,天空湛藍,幾縷白云散落在清風中,微微地變幻著形狀,盈盈欲落,柔順如棉。小鎮的街道上人來人往,笑聲錯落,叫賣聲起伏,濃濃地彌漫著節日的氣息。每一戶的院落里都飄浮出棕葉的清香,小鎮上空飄蕩著的空氣里也染上了棕米的香氣。整個小鎮的味道,憑添了幾分和穩安逸。
在相對閉塞的村鎮里,對于每一個或大或小的節日,人們必定會有不同于尋常的表示。平日,小鎮的人們終日置身在晦暗的氛圍里。日復一日地徜徉于田間勞作的繁忙與單調中,生活千篇一律。每逢節日,自是會刻意地渲染,著力地烘托,努力給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平淡的日子總是需要一些裝點,孤獨的氛圍亦渴望被火焰灼熱。哪怕是再古舊的時光,抑或是再窮苦,再困頓的生計,也沒有人會計較在這一天里多一分地放縱與奢侈。小鎮的人們按著往常的步調,統一地過著屬于他們的節日。
在一派較往日熙熙攘攘的熱烈輝煌中,有一聲脆亮的嬰兒啼哭乍然間自城南某戶人家的院落里傳出。這一日,小鎮上誕生了一個女嬰,她就是后來的蕭紅,那時父親為她取的名字是榮華,學名張秀環,后來因為與二姨的名字沖突,又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
那個時候,小鎮的人們并不知道,這女嬰多年以后會是何種模樣,也沒有人預見到她將會走過的道路,遇見的困苦,以及她的成就,和為整個小鎮帶來的輝煌榮耀。那時候在眾人眼里,這女嬰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她恰巧生在了端陽節,在時空里遇上了一個巧妙的契合。這對于蕭紅或許并不是一個好的征兆,卻是為小鎮的閑人們提供了多一點的說辭。于是,他們把這當作小鎮生活里一個普通的信息,趁著茶余飯后的閑暇時光,互相傳說,反復咀嚼。
蕭紅的遠祖張岱,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于乾隆年間從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逃來東北,到蕭紅祖父張維禎一代才從阿城縣福昌號屯遷到呼蘭。蕭紅的幼年,因父親為官,所以家境十分殷實。她的家在呼蘭城內龍王廟路南街道上,有一排30間的寬敞院落,一色的滿族風格建筑,青磚青瓦,五檁五鳩,軟山、明柁、半明柱,整齊劃一。整座院落透露出晚清北方小康之家的氣派,殷實、安寧而富足。
這些院落,在小鎮繁雜的街道上十分突出。在今天,它們展示的是那個時代富足人家的宏偉和氣勢,而對于幼時的蕭紅,卻意味著比尋常的貧苦人家更多了幾分封建思想的戒律和束縛。而那些黛色磚瓦中蘊含著的厚重的歷史,卻也于悄然間一點點滲入進了她的思想深處,為她日后的文思噴涌埋下了深厚的伏筆。
誕生于這樣的一個富裕之家,蕭紅的生活本應是錦衣玉食,無憂無慮。而她卻不幸成為了被父母厭棄的孩子。張家是那個年代典型的封建地主家庭,蕭紅是父親的第一個孩子。這對于盼子心切的父親來說,自然是嫌惡至極。況且,她又是在端午節出生的,傳說中屈原的忌日,生于這樣的日子,自是很不吉利。于是,父親不容置疑地把女兒的生日改成了五月初六。他甚至沒有多看女兒一眼,便在心底里把這個小生命打入了另冊,劃分了歸屬。
這該是無辜的蕭紅不幸的開始吧。或許,正是由于這些最初的冷漠、約束和壓抑,在心靈深處不斷地累積,才使得成年后的蕭紅,毅然選擇了叛逆的道路,走得艱辛,卻始終執著、堅持,不曾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