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若有情月長圓 最癡不過張愛玲
- 江曉英
- 2139字
- 2021-11-18 16:55:51
初心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人生在世上,還不就是那么一回事,歸根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張愛玲
張愛玲4歲,張子靜3歲時,張家發生了影響兄妹倆一生的深遠事情。
張廷重的放縱無羈,黃逸梵的負氣出走,讓兩個孩子從此像晴天里斷線的風箏,天空再廣,天空再藍,什么都是浮云罷了。沒有繩牽的線,沒有心系的人,沒有親人疼愛的孩子,浮萍一般,注定一生漂泊流浪。
一掬明月終究是鏡花水月中。
黃逸梵是心高氣傲之人,對于丈夫的不忠,放蕩不收斂,以及不思進取的遺少習氣,這些諸多不滿和怨恨,終究還是爆發在了臺面上。
金童玉女的結合只不過是傳說而已。對于傳統的婚姻,像兩家這樣的門楣締結的姻緣,加上親上加親,原本在舊式社會里是不會有更多問題的,牢固、穩定。然而,自詡也是有新派作風和新派思想的張廷重,其作風和行為實則全然是繼承了父親張佩綸的因子。才不及祖上,德不及先人,但是,上輩有的所有壞習性倒是一件不落地撿了個全。這就是張廷重,一個喜歡享樂,不受拘束,任意其行的公子哥。而黃逸梵則不同,她崇尚自由,推崇西洋文化,有自己的新式思潮,不甘于做舊式婚姻的犧牲品。她要沖破這一坡坎,她想做中國的“娜拉”,她要走出去。或者,她已經在這個家庭中看不到希望和曙光,與她的理想和追求大相徑庭了。盡管,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在她看來,自己的人生追求才是最重要的,人生只活一回,為什么不為自己活呢?
在矛盾的白熱化膠著中,小姑子留學的好消息給了這個嫂子一道最為亮麗的曙光。黃逸梵決定以監護陪伴的身份與張茂淵同渡西洋。在當時社會看來,這該多么的震撼,一個有夫有子女的婦人要離家萬里之外,不管不顧家庭,該是什么情況?倒是有新派的人物頗為贊賞,稱其新時期的解放女性,很了不起。
張愛玲對母親的出走作何感想呢?
黃逸梵離開時,張愛玲4歲。到底是母親,沒有母親不疼愛孩子的。黃逸梵心生不舍,臨別時伏在床上痛哭,傭人幾次催促,她依舊哭,作聽不見。傭人將張愛玲抱至床前一同催,更哭得傷離,似乎一輩子的委屈和不舍,今日一并還了相親相愛的所有人。
終究是不忍。
張愛玲沒哭。后來她自己回憶說:“最初家里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為她早就不在那里了。”張愛玲的所謂“薄情”,也許就是這么一日復一日練就的。
母親走后,父親的生活簡直上了天般的快樂。
姨太太便這樣進了門。肆無忌憚地走進張家大院,盡管族人多有極力勸阻和捶胸頓足的惋惜,這位公子哥兒依舊我行我素。
之前的張廷重,在張愛玲心中,還是有很多值得依戀的尊崇形象。父親是舊式知識分子,才情也好,常常端了文人的架子,在家中賦詩、念文、作字。張愛玲是喜歡這樣的父親的,父親對她也喜歡,張愛玲聰慧,識字認圖皆有極高的悟性,少年天才是不愧于其稱號的。因此,如此令人滿意的女兒,張廷重倒沒有認為是女子而有所懈怠其發展,對孩子的影響浸染,最初的人文環境,張愛玲是得其父親好處的。后來專門請了先生教育兩個孩子是自然的。
張愛玲有一定戀父情結也是這么來的,母親的遠走,母親的冷漠。父親的親近,父親的教育,讓張愛玲覺得在那個時期還是有歸屬感的。
但是,姨太太進門,一切就打破了平衡。
姨太太是風月場上之人,喚作“老八”的一個妓女。一時間,換了女主人的張家熱鬧非凡。這個“老八”總會以各種名目將“姐妹”招入府中聚會,烏煙瘴氣不說,那些流鶯燕舞的情場伎倆也會充斥這個家里。孩子是小的,環境的塑造太重要了。加上“老八”極不喜歡張子靜,說這孩子像極了黃逸梵,免不了心生厭嫉,所以,氣氛是不和睦的。倒是對張愛玲好些,偶爾會弄點鮮色的布料給做時髦衣裳,還會說:我比你母親好吧?你看,誰會為你做這些漂亮的裙子了。也會帶著張愛玲外出,當然,那些地兒都不是什么文雅之所,張愛玲眼里的世界也有了污濁之氣在縈繞。
“老八”脾氣怪,自家的侄子也不放過地打罵。侄子識字不行,笨牛一頭,總是不及書香門第的孩子張愛玲姐弟倆,便不分青紅皂白地給了耳巴子,常常打得孩子睜不開眼。
你說,這么一個優越的家庭,得來不易,該是珍惜吧?但這個“老八”是不會過日子的人,這樣的家庭,你進去了,應該好好地將男主人伺候好了,討了歡心,把家收拾妥帖,占了強,才可能清享榮華富貴。她卻是不爭氣,到了后來,三天兩頭找氣來了,時常和張廷重心生間隙,鬧得不太安寧祥和。更有一次,吵鬧后直接將痰盂砸了張廷重的額頭,如此招致的不是張廷重一個人的怨了,族人堅決要求趕她出去。至此,這位姨太太便是自作孽,原有的富貴一時間殆盡。但是,離開的時候也不忘“牽羊”一把,帶著兩大車引器物離開了張家。
天津是不能呆了。
張廷重的種種劣跡,在天津聲名狼藉,面子都丟在了這里,官差不保。本來親戚為其謀得的天津津浦鐵路英文秘書一職,就是閑職,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吃空餉的位子,收入雖然是有限的,但是頭頂的官差,卻是張廷重一生中的唯一一次官差了。
這樣的窘迫下,不知如何做好,便低了頭,痛定思痛,修了一封書信與在歐洲的黃逸梵,聲淚俱下地說自己會悔改,戒了大煙,拋了惡習,不再納妾,認真地過日子。
也許是想孩子了,也許是漂泊太久,也許是真想這個家繼續下去,這樣,在外流浪了四年的黃逸梵,張愛玲的母親攜了小姑子張茂淵一同回國了。
1928年,張廷重一家又重新回到了上海。之后,一家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