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來

悲觀者稱半杯水為半空,樂觀者稱半杯水為半滿,我享受現在半滿的生活。

——張愛玲

張愛玲的一生,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大憫大悲之人,多有出世的通透,不食人間煙火的心境與風骨。而張愛玲卻許多時候自詡乃是市井之人,活得痛快或不痛快,也同普通女子并無差別,人和人,有什么差別呢?

或許,經歷是裝束人一輩子的一個花筒,赤橙青藍紫,繽紛、艷麗、絕美、憂郁、高貴,這些不盡相同的色澤詮釋,植入了人心碎了去,一點點融入氣質和眼神。張愛玲是高貴的,張愛玲是冷艷的,張愛玲是美麗的,這就足夠了。

她是隔岸的燈火,遠遠地,拿捏著黑夜的呼吸,痙動間恍如一簾幽夢的輕佻,一星子便作了流行。紗籠杳緲飄搖,似是而非有看透嗎?我們,依舊不懂。

想起這些美好,突然間,缺了傷悲的代入感,只想與之暫作飛舞。而后,再漸行漸近,一路同行。這些心內寄托的情愫橋段,給予了幻夢如織間的一簇簇清冽緩緩。

沉浸美好情景的同時,一場驚心動魄正在醞釀中撕開口子,決裂在眼前!

還得再次提及這個家,這個背景因素,這是反反復復的老生常談,讓我們近距離地細細地認知一個遙遠而可觸的張愛玲。一張張黑白片子裝幀引領著過去、現在、未來,她的所有故事。

鏡頭一:《漁光曲》從黑白鍵盤上跳躍著微瀾節奏,一個女孩,興奮癡迷地陶醉在自我的世界里。一個清晨,一個大戶人家,一次明媚里。如果是作普通的家庭,這是和諧的音符,一束縷縷的曦光,一串快樂的節拍,換作今天的父母,在被窩里都是笑意融融的,定會說:“瞧,你看孩子多用功,多專心啦!”子女的快樂便是父母的快樂。但,對于這家人不是,女孩的琴聲,傭人小胖的伴唱,惹來一頓好罵,劈頭蓋臉的,沒有半分留情,這出口訓人的便是張愛玲的父親,這彈鋼琴的女孩自是張愛玲了。當然,背后的慫恿調撥者,便是張廷重的新妻子、名門淑媛孫用蕃,琴聲擾了她的清夢,當然不行!

鏡頭二:一個女孩苦苦地為一只貓咪求情,在父親面前,她放到了最低,她,只是喜歡這只貓咪,只是想繼續留下這個能與她朝夕相處的玩伴而已。何況,有這只貓咪在,那些吱吱嘰嘰的,四處亂竄的老鼠們,也會望風而逃啊。小貓洗澡,小貓捉跳蚤,與小貓玩乒乓球,彩色球一滾一滾的,逗得大家興奮起勁,女孩弟弟也在一旁喜歡極了,氣氛歡愉而自然。但,這些聲音,如果是極不喜愛之人,那就是噪音,該絕了。后母討厭,父親無論如何也不敢喜歡的。于是,就有了女孩悲傷地訴求著。孩子們玩意兒并不多,父親心有動搖,便將小貓的玩具彩色球沒收了。沒了情趣的小貓咪也慵懶了,不再活潑。快樂場景也不復存在。

鏡頭三:一篇《后母的心》,憑借張愛玲的文筆,自是能寫得感人肺腑,至情至真,文韻流淌。孫用蕃無意間看到后,估計一時間也是眼淚嘩嘩地都會擠出幾滴來。實際上,人都是感性動物,對于贊揚的話語,誰愿意抵觸呢?更何況,似乎這些故事和情感,都是以孫用蕃這個后母的高大全形象為背景鋪設而刻畫的,其實孫用蕃就是認為張愛玲為自己而作。因此,在親戚朋友間,會放大地夸夸其談此事,父親張廷重當然也心生喜悅。女兒多才,更重要的是女兒能正確看待和理解后母孫用蕃,并且似乎感觸頗多,才有了這樣的作文。當然,知女莫父的他也是心內明白這文字后面的真實,不說,人有時需糊涂幾許才好。你說這《后母的心》,張愛玲真是為孫用蕃而作,認識初衷如此?有人或許認為張愛玲的習作,根本與后母無關,就一個題材罷了。有人則說確是為后母孫用蕃而寫。或許,我們現在討論這個,都不能全面地了解當時的情形,但是,作為感性張愛玲,她是很細膩很真情的人,她有人類糾結體的多面性,特征明顯,所以,這篇作品我們也可以從另一種視角去理解,張愛玲心目中的后母是這樣的,而盼望和希冀孫用蕃也如所寫形象。是有感而發,一個綜合人物寫真,充滿了孩子的向往和渴求,以為記。

每一個少女,都戀過父親,這是一種天性,親近,自然。兒子賴著母親,這是老百姓家經常如斯的感情狀況,也不是說感情有偏頗,而人類自有的異性吸引對于親人間也如此。性格互補,剛柔融和,情趣各異,這些既明顯又不太注意的小差別,也許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感情遞進的小秘密,這些世間規律,亙古相傳承。

張愛玲戀著父親,這是肯定的。父親再不濟,畢竟是自己的父親,血肉相連的無法分割的親人,這是其一。其二,父親博學多才,而這個博學多才對于當初的張佩綸,今后的張愛玲來說,雖無法相提并論,但實際上在那么一個文化厚重浸染的家庭里,是不顯山不露水的。加之張廷重生性疏懶,對于知識和學問不好顯擺,所以,自然予人的感覺是痼疾頗多的舊式男人,而這種男人大抵上是無能和無才的。我們真正地忽略了這一出,其實張廷重才學也不差。就憑書房里的陳設和布局,張愛玲經常去父親房里搜集書看,時常能在案幾上發現一些精彩本子,這還需說明更多嗎?而張愛玲的才氣和天才,真的就是自我的迸發嗎——沒有引線,沒有伏筆。

張廷重對女兒的愛,有著與眾不同的視角,他懂得張愛玲的脾氣,懂得張愛玲的性子,所以,張廷重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一世文學天才張愛玲,這是不能剝奪的功績。母親黃逸梵畢竟斷斷續續地在身邊,而母親清瘦絕情離去的背影,是張愛玲一生也無法忘懷的。她也無法原諒和解釋自己在面對母親離去時不多言語的冷漠情懷。那是多么的凄涼在心頭,道不出,還有恨,如何說,難不成她不愛母親,不愿意自己的親人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張愛玲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望著幽幽離去的身形,消失在心頭的這一抹空白,一生也無法彌補和愈合。

因此,這就凸顯了張廷重對于張愛玲的影響力和深遠意義了。

在張廷重離婚至再婚的期間,與張愛玲姐弟,三人的學習生活有一段極為溫馨的日子。張愛玲每每回家,都喜愛在父親書房看書,她會和父親閑談對一本小說的看法,她的思維獨特,張廷重會靜靜耐心地聽完女兒的見解,也會將自己的看法說道出來。張子靜便是一個安靜的旁聽者,也融入到此情此景。張愛玲最愛談及《紅樓夢》,父親張廷重便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對人物的理解、時代背景、情節刻畫等詳細地為女兒解讀,全家人很融洽,這是讓人羨慕和高興的。她和父親更多談高鶚的續寫,她精細研究后,提出了兩個疑問:一是高鶚在續作中對某些主要人物的形象描寫,與原作相差太多。二是原書開頭寫寶玉夢中在驚幻仙子處看見十二金釵畫冊上的題詩,已暗示了她們將來的歸宿,但續作并沒按照曹雪芹的構想去寫。她認為這是續作最大的不足之處。因此,就有了張愛玲經典的嘆息:“人生恨事:(一)海棠無香。(二)鰣魚多刺。(三)曹雪芹《紅樓夢》殘缺不全。(四)高鶚妄改死有余辜。”一位了得的天才,原來是如此練就的。

張子靜在《我的姐姐張愛玲》中這樣來描述張愛玲一生中的幾個重要人物對她的影響:“在她發展天才夢的過程中,我母親與我父親的角色是推動者,我姑姑的角色則是照顧者。這三個人對姐姐文學事業的發展,每一階段都有很深的影響。至于我,我是一個見證者。而且如今是,唯一的幸存者。”

張廷重對張愛玲的無意間卻又滲透式的啟蒙,于知識、世界觀,乃至思維、認知、感觸等,都如絲絲細螺嵌入到了張愛玲的心扉里去,點點吸納、切割,反復攪拌、合成。張廷重的細膩、無羈、自憐、彷徨、墮落,在張愛玲的世界里,既恨又愛。畢竟,與父親相處討論知識和文學的時候,那種隨意自然不是其他人可以相提并論的,這是一種真正的心靈契合,父女間最為暖融的感覺。她恨他,他懦弱、無能、自棄,沒有守住家,守住他和他們一世的溫暖、穩定。這種交錯的情感,是張愛玲一生的徘徊和糾結。

張愛玲希望自己的愛人,可以長自己5歲到10歲都行,對于成熟男子的依賴,或許微微可以詮釋張愛玲的戀父情結。

母親黃逸梵與自己是不會搶奪父愛的,如果搶奪她估計會更高興。但是,換作他人則不同了,特別是與張廷重有關系的女人,意義則不一樣。

孫用蕃的出現,孫用蕃的介入,孫用蕃的入門,這些,張愛玲都可以承受,畢竟父親是一個正常的男子,正值大好年華,不論怎樣,再結合一位妻子理所當然。但是,如果一個女人搶走了自己的喜歡,或者搶走了本應屬于自己的愛呢,那么,將是怎樣的心態和心理,該是如何的悲傷和不滿?

孫用蕃赤裸裸地搶走了張廷重,在我們拉長的鏡頭里,些許小事情,明了又深刻地挖掘出了這個家庭的格局。張廷重聽新夫人孫用蕃的,或不是男人的軟弱,是真想有一個女人和自己好好過日子吧。所以,孫用蕃的話,孫用蕃的提議,孫用蕃的不愛,張廷重也愛屋及烏地有了改變,有了對于家庭成員一子一女不知不覺的疏離和淡薄。至此,這個家庭因后母的一些挑唆,裂痕漸漸地撕開了。

人生,除了分離,傷痛的極致,更是那些出走的親人,不記得回家的路了。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國真說。

經典的,無論在哪里都是經典。就像張愛玲的傳奇,注定傳奇一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源市| 文水县| 永城市| 衡山县| 凉城县| 陆河县| 正镶白旗| 堆龙德庆县| 军事| 奇台县| 濮阳县| 玉门市| 乌拉特前旗| 虞城县| 沐川县| 曲麻莱县| 肇州县| 四平市| 博白县| 民丰县| 斗六市| 宁晋县| 大同市| 诏安县| 淅川县| 扬中市| 永城市| 桃园县| 海城市| 伽师县| 鄂托克旗| 黄骅市| 哈巴河县| 临潭县| 高陵县| 洛阳市| 辽阳县| 石阡县| 龙游县| 沙湾县| 阳信县|